文章
文章何處托微波[1],憂患如山奈若何?
漸覺眼中人物少,不堪夢里別離多。
佯狂[2]失路阮生涕,行樂及時楊惲歌。[3]
無分東山理絲竹[4], 《釣竿》天地一漁蓑[5]。
題解
辛亥革命以后,現實遠不如詩人所預想的那般美好,袁世凱和北洋軍閥等一大批前清政府的鷹犬在“參加革命”的名義下,依舊占領著廣大地區;封建的反動勢力,仍如濃重的陰霾籠罩著神州大地。詩人蒿目時艱,扼腕不已。深沉的憂患加劇著詩人的憤激,而這種憤激又進一步強化著詩人的憂患,所謂“佯狂”“行樂”,皆為勉作曠達之辭,“無分”一語則透示出詩人不甘沉淪卻又徒呼負負的復雜心緒。
注釋
[1]微波:語本曹植《洛神賦》:“無良媒以接歡兮,托微波而通辭。”此句意謂究竟到何處去尋覓真正的知音呢?
[3]佯狂:佯,假裝。語本《晉書·阮籍傳》:“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
[3]行樂句:楊惲《與孫會宗書》:“奴婢歌者數人,酒后耳熱,仰天擊缶而呼烏烏……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按:頸聯以一“佯”一“樂”反襯詩人自己難以排遣的苦悶心情。
[4]無分:沒有機緣。語本杜甫《九日》詩之一:“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東山理絲竹:語本《晉書·謝安傳》:安早年隱居東山,又性好音樂,每出游,輒攜妓以俱,與游者王羲之、許詢、支遁。又《晉書·王羲之傳》:“謝安嘗謂羲之曰:‘中年以來,傷于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頃正賴絲竹陶寫,恒恐兒輩覺,損其歡樂之趣。'”絲竹,絲謂弦樂、竹謂管樂,后統指音樂。
[5]釣竿:漢鐃歌名。《古今注》:“《釣竿》者,伯常子避仇河濱為漁者,其妻思之而作也,每至河側輒歌之。”后司馬相如作《釣竿》詩,遂傳為樂曲。漁蓑:披蓑衣的漁人。此處詩人自指欲暫隱鄉間而不得。
上一篇:柳亞子《哭宋遁初烈士》詩詞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柳亞子《無 題》詩詞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