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舍人佐江州同薛據十韻 ①
束帶趨承明,守官惟謁者。
清晨聽銀虬,薄暮辭金馬。
受辭未嘗易,當御方知寡 ② 。
清范何風流,高文有風雅。
忽佐江上州,當自潯陽下。
逆旅到三湘,長途應百舍。
香爐遠峰出,石鏡澄湖瀉。
董奉杏成林,陶潛菊盈把。
彭蠡常好之 ③ ,廬山我心也。
送君思遠道,欲以數行灑。
【校】
①據,顧元緯本作“璩”。
②御,顧元緯本、凌本俱作“是”,誤。
③彭,諸本皆作“范”,誤。
【注】
舍人: 《唐六典》:“通事舍人十六人,從六品上。掌朝見引納及辭謝者于殿廷通奏。凡近臣入侍,文武就列,則引以進退,而告其拜起出入之節。凡四方通表,華夷納貢,皆受而進之。凡軍旅之出,則受命慰勞而遣之;既行,則每月存問將士之家,以視其疾苦;凱還,則郊迓之,皆復命。凡致仕之臣與邦之耋老,時巡問亦如之。”李林甫注:“通事舍人即秦之謁者。《漢書·百官表》云:‘謁者掌賓贊受事,員七十人,秩比六百石。皇朝改謁者為通事舍人。”
江州: 《唐書·地理志》:江南西道有江州潯陽郡。
承眀: 《三輔黃圖》:“未央宮有承明殿,著述之所也。班固《西都賦》云‘內有承明,著作之庭’,即此也。”
守官: 謝瞻詩:“守官反南服。”
銀虬: 《初學記》:“張衡《漏水轉渾天儀制》曰:‘以銅為器,再疊差置,實以清水,下各開孔,以玉虬吐漏水入兩壺,右為夜,左為晝。’李蘭《漏刻法》曰:‘以器貯水,以銅為渴烏,狀如鉤曲,以引器中水,于銀龍口中吐入權器。漏水一升,秤重一斤,時經一刻。’殷夔《漏刻法》曰:‘漏水皆于器下為金龍口吐出,轉注入踟躕經緯之中,流于衡渠之下。’”
金馬: 《史記》:“金馬門者,宦署門也。門旁有銅馬,故謂之‘金馬門’。”《三輔黃圖》:“金馬門,宦者署。武帝時,得大宛馬,以銅鑄像,立于署門,因以為名。東方朔、主父偃、嚴安、徐樂皆待詔金馬門,即此。”
當御: 《國語》:“秦景公使其弟針來求成,叔向命召行人子員。行人子朱曰:‘朱也當御。’叔向曰:‘肸也欲子員之對客也。’子朱怒,撫劍就之。叔向曰:‘夫子員道賓主之言無私,子常易之。奸以事君者,吾所能御也。’”韋昭注:“當,直也;御,進也。言次應直事。”“易,變也。”
潯陽: 《一統志》:“潯陽江在九江府城北,源自岷山,至此下流四十里,合彭蠡湖水,東流入海。”
逆旅: 《左傳》:“虢為不道,保于逆旅。”杜預注:“逆旅,客舍也。”孔穎達《正義》:“逆,迎也;旅,客也。迎止賓客之處也。”
三湘: 《南史》:“巴陵南有地名三湘。”《元和郡縣志》:“侯景浦在巴陵縣東北十二里,本名三湘浦。”《太平寰宇記》:“湘潭、湘陰、湘鄉,是為三湘。”
百舍: 《莊子》:“百舍重趼而不敢息。”陸德明注:“百舍,百日止宿也。”高誘《淮南子》注:“百舍,百里一舍也。”
香爐峰: 遠法師《廬山記》:“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秀起,游氣籠其上,則氛氳若煙。”《太平寰宇記》:“香爐峰在廬山西北,其峰尖圓,煙云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方輿勝覽》:“香爐峰在南康城北,山南山北皆見,其形圓聳,常出云氣,故名。”
石鏡: 《幽明錄》:“宮亭湖邊旁山間有石數枚,形圓若鏡,明可鑒人,謂之石鏡。”《水經注》:“廬山東有石鏡,照水之所出。有一圓石懸崖,明凈照見人形,晨光初曜,則延曜入石,毫細必察,故名石鏡焉。”《太平寰宇記》:“石鏡在東山懸崖之上,其狀團圓,近之則照見形影。”
董奉杏: 見一卷“虎賣杏”注。
陶潛菊: 《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歸。”
彭蠡: 《唐六典》注:“彭蠡湖,一名宮亭湖,在江州潯陽縣界。”杜氏《通典》:“彭蠡湖在潯陽郡之東南五十二里。”
廬山: 遠法師《廬山記》:“山在江州潯陽郡,左挾彭澤,右旁通川。有匡俗先生者,出自殷、周之際,遁世隱時,潛居其下。或云:匡俗受道于仙人,而共游其嶺,遂托室崖岫,即巖成館,故時人謂所止為仙人之廬而命焉。其山大嶺凡七重,圓基周回垂三五百里。其南嶺臨宮亭湖,下有神廟,七嶺會同,莫升之者。東南有香爐山,其上氛氳若香煙。西南中石門前有雙闕,壁立千馀仞,而瀑布流焉。其中鳥獸草木之美,靈藥芳林之奇,所稱名代。”《元和郡縣志》:“廬山在江州潯陽縣東三十二里,本名鄣山。昔匡俗字子孝,隱淪潛景廬于此山。漢武帝拜為大明公,俗號廬君,故山取號。周環五百馀里。”《太平寰宇記》:“廬山在江州南,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周回二百五十里。其山九疊川,亦九派。《郡國志》云:‘廬山疊嶂九層,崇巖萬仞。’《山海經》所謂三天子障,亦曰天子都也。周武王時,匡俗字子孝,兄弟七人皆有道術,結廬于此,仙去,空廬尚在,故曰廬山。”
思遠道: 《古詩》:“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
上一篇:王維《送張判官赴河西》原文、注釋
下一篇:王維《送張道士歸山》原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