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關宿盤豆館對叢蘆有感[1]
【原文】
蘆葉梢梢夏景深[2],郵亭暫欲灑塵襟[3]。
昔年曾是江南客[4],此日初為關外心[5]。
思子臺邊風自急[6],玉娘湖上月應沉[7]。
清聲不逐行人去[8],一世荒城伴夜砧[9]。
【注釋】
[1]關:指潼關。盤豆館:在河南省靈寶縣境,潼關以東四十里。相傳漢武帝過此,父老以牙豆盤獻而得名。叢蘆:蘆葦叢。
[2]梢梢:形容風動草木之聲。夏景深:夏景將殘的樣子。
[3]郵亭:即驛館,指盤豆館。灑:洗。
[4]江南客:《樊南文集·祭裴氏姊文》:“浙水東西,半世漂泊。”馮浩曰:“唐時之江南,其道甚廣,浙西、浙東、鄂岳江西、湖南、福建、黔州,凡七觀察史所管轄,俱載《元和郡縣志》。”
[5]關外心:用漢代樓船將軍楊仆恥為關外民的典故,暗指詩人由校書郎之京職出為弘農尉,心情有如楊仆。
[6]思子臺:《漢書·戾太子傳》:“上憐太子無辜,乃作思子宮,為歸來望思之臺于湖。”顏師古注:“其臺在今湖城縣之西,閿鄉之東。”
[7]玉娘湖:王士禎《秦蜀驛程后記》:“過閿鄉盤豆驟,涉郎水,即義山所云之玉娘湖。”未詳其所本。此湖應距離盤豆館不遠。此二句含母子掛念、夫妻相思的意思。
[8]清聲:蘆葉梢梢之聲。逐:一作“遠”。
[9]世:一作“任”,又作“宿”。伴:一作“半”。
【譯文】
風吹著蘆葉,蕭蕭作響,夏景將殘。暫且在驛站投宿,洗去滿身風塵。我曾經漂泊江南,如今第一次外調關外。思子臺邊的風吹得很急,玉娘湖邊的月亮應該下沉。蘆葉的清音沒有隨過往行人一起離去,一直和著荒城中的搗衣聲,令人徹夜難眠。
【賞析】
此詩應作于開成四年(公元839年),詩人離開京都秘省,赴任弘農尉途中。這次調補,李商隱由清資降職俗吏,內心抑郁,途中又起懷母念妻之情,內心百感交集。
首聯交代時間、地點,照應詩題。詩人由眼前的景物起筆,開始徐徐訴說。就在這個深夜,他在盤豆館驛站暫留,洗去一身的塵土與疲憊,聽見夏夜的風吹著蘆葉,沙沙作響,似乎也獲得了短暫的安寧,內心的煩躁和郁悶暫歇。既寫景而兼敘事,又為頷聯和頸聯的抒情預伏一筆。
頷聯由“叢蘆”自然聯想至江南,由江南聯想到即將上任的關外,追憶自身漂泊無定的一生。“江南客”與“關外心”,一南一北,一少一老,形成鮮明的對比。昔日還是少年之時,曾流寓江南,雖也感羈旅愁思,卻心懷理想和抱負。如今由京入關外,卻深感時光匆匆,遇合無望,深刻地體會到了樓船將軍楊仆不愿成為函谷關外民的心情。有怨意而無怨詞,愈感身世悲涼。
頸聯由己而思人,抒發自己對母親和妻子的思念之情。“風自急”遙應“蘆葉梢梢”,由“風自急”推測距離應較近。“月應沉”中的“應”表推測和不確定語氣,距離應較遠。風急、月沉皆為詩人的聯想,渲染凄涼的夜色,暗合詩人坎坷的人生,黯淡的心境。
尾聯回歸眼前之景,再次點到“對叢蘆有感”。通過行人已去,唯有叢蘆梢梢聲與砧聲相和,暗示夜已深,卻孤枕難眠,抒發孤寂凄涼之感。“一世荒城”四個字,折射的是詩人內心無比蒼涼的情感體驗。
上一篇:李商隱《二月二日》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李商隱《北青蘿》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