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魯儒①
【題解】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末年李白移居東魯不久,有人認為此詩作于開元二十五年(727年)。李白寓居的瑕丘,就是今天的兗州,其地距孔子故里曲阜不過數十里之遙,正是“盛產”儒生的地方。李白來到這里,見到大批“魯儒”,一旦與之交集,心所鄙之,因此寫詩以諷。
唐代是一個思想開放、自由的時代,除了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釋、道二家在社會上的影響和勢力也相當大。在開天盛世成長起來的李白,受到了十分龐雜的思想影響,但儒家思想仍舊在李白思想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他所嘲諷的“魯儒”,只是儒生中的一種人。
【原文】
魯叟談五經,白發死章句②。
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③。
足著遠游履④,首戴方山巾。
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⑤。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⑥。
君非叔孫通⑦,與我本殊倫⑧。
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⑨。
【注釋】
①魯儒:魯地的儒生。魯:春秋時魯國,在今山東省南部。
②章句:分析古書章節、句讀。死章句:老死于章句之學中。
③“問以”二句:經濟策,即治理國家的方略。茫:茫然,模糊不清的樣子。兩句意為:如果問魯儒怎樣治理國家,就如墜煙霧,茫無所知。
④著(zhuó):穿。遠游履(lǚ):鞋名。
⑤“緩步”二句:從,意為沿著。慢吞吞地沿著直路踱著,未邁開腳步,寬大袖已拂起了地上的灰塵。
⑥“秦家”二句:秦家丞相,即李斯。褒衣人:此指儒生。褒衣:儒生穿的一種寬大的衣服。
⑦叔孫通:漢初薛縣(今山東棗莊薛城)人。據《史記·叔孫通列傳》記載:劉邦建立漢王朝后,叔孫通曾到魯地招集一批魯生,為劉邦在秦儀的基礎上重訂朝儀,當時有兩個儒生不肯去,說他的做法“不合古”。叔孫通譏笑他們說:“你們真是鄙儒,不知時變。”
⑧“與我本殊倫”二句:你還不如叔孫通能順應時變,和我本來不是一路人。殊倫:不是同一類人。
⑨汶水:今山東大汶河。汶水濱:指魯儒的故鄉。
【譯文】
魯地老叟喜歡談論《五經》,甚至往往都是老死于分析古書章節、句讀之中。當你問他有關治理國家和擁民濟世的策略時,卻茫茫然如同墜入煙霧,無從而知。
他們腳穿遠游的文履,頭戴方山的頭巾。沿著筆直的大道緩緩踱步,還沒抬腳,寬大的衣袍就已經掀起了灰塵。
秦相李斯的相府,從來不重用儒生。你也不是能順應時變的叔孫通,和我原本就不是一路人。什么適應時代的形勢都不懂得,還是回到汶水邊魯儒的故鄉去躬耕度日吧。
上一篇:李白《古風·齊有倜儻生》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李白《寄東魯二稚子》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