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東魯二稚子
【題解】
據詩題下注“在金陵作”可知當寫于金陵,創作時間約在唐玄宗天寶七年(748年)至九年(750年),有人根據詩中“別來向三年”句斷為天寶八年(749年)所作。天寶三年,李白因在朝中受權貴排擠,懷著抑郁難抒之氣離開長安,開始了生平第二次漫游時期,歷時十一年。這一時期,他以梁園、東魯為中心,悠游了大江南北。當時他的家人寄居在山東,李白非常想念他們,尤其是思念東魯兗州家中的女兒平陽和兒子伯禽,因此,就在他寓居金陵時,寫下了這首親切感人的詩篇。
此詩形同一封家書,語言樸素,筆觸細膩,由眼前景遙及寄居東魯的兒女,感情真摯,充滿關愛,抒發了濃烈而真切的兒女親情。顯然,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寄懷詩,詩人以生動真切的筆觸,抒發了思念兒女的骨肉深情,讀來感人。
【原文】
吳地桑葉綠,吳蠶已三眠①。
我家寄東魯,誰種龜陰田②?
春事已不及③,江行復茫然。
南風吹歸心,飛墮酒樓前。
樓東一株桃,枝葉拂青煙④。
此樹我所種,別來向三年⑤。
桃今與樓齊,我行尚未旋。
嬌女字平陽⑥,折花倚桃邊。
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
小兒名伯禽,與姊亦齊肩。
雙行桃樹下,撫背復誰憐⑦?
念此失次第⑧,肝腸日憂煎。
裂素寫遠意⑨,因之汶陽川⑩。
【注釋】
①三眠:蠶蛻皮時,不食不動,其狀如眠;蠶歷經三眠,方能吐絲結繭。
②龜陰田:龜山北邊的田地。《左傳·哀公十年》:齊國歸還魯國龜陰田。杜預注:“泰山博縣北有龜山,陰田在其北也。”這里借此指李白在山東的田地。
③春事:春日耕種之事。
④拂青煙:拂動的青煙,形容枝繁葉茂狀。
⑤向三年:快到三年了。向:近。
⑥“嬌女字平陽”:此句下一作“嬌女字平陽,有弟與齊肩。雙行桃樹下,折花倚桃邊。折花不見我,淚下如流泉”。
⑦撫背:撫摩肩背,長輩對晚輩的撫愛舉動。
⑧失次第:失去了常態,指心緒不定,七上八下。次第:常態,次序。
⑨裂素:指準備書寫工具之意。素:絹素,古代作書畫的白絹。
⑩之:到。汶陽川:指汶水,因汶陽靠近汶水故稱。
【譯文】
如今,吳地的桑樹葉子已經碧綠,吳地的蠶兒也已歷經了三眠,開始吐絲結繭。
我的家室目前遠在東魯寄居,我漂流在外,不知道家里的田地由誰在耕種?我想回去著手春日的耕種怕是已經趕不上了,而且,能否乘船順著江流而返,還是感到一片茫茫然。
南來之風吹起我幽幽的思鄉之心,飄飄然飛墮在我家鄉的酒樓門前。
家里酒樓的東邊有一株桃樹,枝葉繁茂時,高聳的枝條可以拂動晨霧青煙。這株桃樹是我親手栽種的,現在想想,這一別至今已經將近三年。那棵桃樹如今應該與酒樓一樣高了,可我出行在外仍然沒有回返。
我有一個嬌巧可愛的女兒,她的名字叫平陽,天真地按著習俗,每天都在手折花朵倚在桃樹邊,切切相念,盼我回家。可是,當她折下桃花仍然不見我的面時,眼淚便嘩嘩流淌,如同汩汩的清泉。
我還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兒,名字叫伯禽,也已經跟他姐姐一樣高了。每天,一雙兒女并肩站在桃樹之下遙望遠方,淚水漣漣地思念父親,那一刻,誰能撫摩肩背無比憐愛地安慰他們?
一想到這里,禁不住心緒不定,坐立不安,猶如肝腸寸斷,日甚一日地在憂郁哀愁之中熬煎。我取來素帛,滿懷思念地寫下遠別的心情,也因此,我仿佛又回到了我的家鄉漢陽之川。
上一篇:李白《嘲魯儒》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李白《寄崔侍御》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