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子瞻以紅帶寄王宣義
【原文】
參軍但有四立壁①,初無臨江千木奴。
白頭不是折腰具②,桐帽棕鞋稱老夫。
滄江鷗鷺野心性,陰壑虎豹雄牙須。
鹔鷞作裘初服在③,猩血染帶鄰翁無。
昨來杜鵑勸歸去④,更待把酒聽提壺。
當(dāng)今人材不乏使,天上二老須人扶⑤。
兒無飽飯尚勤書,婦無復(fù)裈且著襦。
社甕可漉溪可漁,更問黃雞肥與癯。
林間醉著人伐木,猶夢官下聞追呼。
萬釘圍腰莫愛渠⑥,富貴安能潤黃壚。
【注釋】
①參軍:王淮奇曾為雅州戶曹參軍,故稱。四立壁:指家里貧窮,家徒四壁。
②折腰:向人躬身作揖。
③鹔(sù)鷞(shuāng):神話傳說中的西方神鳥。初服:未仕時穿的衣服。
④杜鵑:即子規(guī),其叫聲像“不如歸去”。提壺:鳥名。其聲像“提壺蘆”,如勸人飲酒。
⑤二老:指文彥博、呂公著。
⑥萬釘:指腰帶。古人帶上釘金玉為飾。萬釘,言其多而貴重。
【譯文】
參軍辭官回鄉(xiāng)之后,家里十分清貧,從來也沒有在江邊的千株柑樹。
白發(fā)蒼蒼的頭顱,并不是作為折腰拜叩用的東西;戴著桐木帽,足登棕鞋,自稱是老夫。
你就像滄江上的鷗鷺,本性疏野,不受拘束;像幽谷的虎豹,牙須雄健威武。
你以那鹔鷞的羽毛作裘,而且你志氣高潔,做官以前所穿的衣服依然在穿,你還有那鄰居老翁都沒有的猩血染的紅帶。
昨天飛來了一只杜鵑鳥,不停地在啼叫“不如歸去,不如歸去”;如今歸隱山林,把酒獨(dú)酌,聽那林間鳥兒的啼叫,何等自在。
當(dāng)今人才濟(jì)濟(jì),文、呂二公雖然年紀(jì)已大,但主持著當(dāng)今的朝政大事。
你家中兒孫們雖吃不飽飯,但也能夠勤于讀書,女兒們雖沒有夾褲,卻還有短夾襖。
你平日漉酒捕魚,樂在其中,有時還問問家中的人,家里養(yǎng)的雞長得怎么樣了。
你攜酒獨(dú)游,醉臥林間,恍然入夢,在矇眬之中仿佛聽到“追呼”之聲,醒來之后才知道那是林間有人伐木的聲音。
身居高位,腰圍萬釘寶帶的生活你并不愛慕它,試想今日的富貴又怎么能夠百年長有,直至身埋黃泉。
【賞析】
此詩作于元祐三年(1088)。王宣義,即王淮奇,字慶源,宣義乃稱其官(宣義郎,宋代文散官名),是蘇東坡的叔岳丈人。
這首七言古詩共二十句,從不同的方面刻畫了一位退居鄉(xiāng)里的傲岸之士。詩在起首兩句即寫其家境,運(yùn)用司馬相如和李衡的事表現(xiàn)其清貧,當(dāng)然言外之意說明了王慶源在為官時的清廉。隨后兩句“白頭不是折腰具,桐帽棕鞋稱老夫”首先以王慶源白頭而不折腰點(diǎn)明其傲世之情,隨后便以桐帽棕鞋的服飾描寫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慢步獨(dú)行的老人的形象。整首詩寫得曲折多姿,錯綜變化但又章法嚴(yán)謹(jǐn)。
詩歌遙寫王淮奇的生活情趣,實(shí)現(xiàn)寄托黃庭堅(jiān)對于仕宦人生的看法?;丨h(huán)曲折,變化多端,縱橫恣肆,極有氣勢。
上一篇:黃庭堅(jiān)《次韻吳宣義三徑懷友》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jiān)《次韻子瞻和子由觀韓斡馬,因論伯時畫天馬》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