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杜浣花溪圖引
【原文】
拾遺流落錦官城①,故人作尹眼為青②。
碧雞坊西結茅屋,百花潭水濯冠纓③。
故衣未補新衣綻,空蟠胸中書萬卷。
探道欲度羲皇前,論詩未覺國風遠。
干戈崢嶸暗宇縣④,杜陵韋曲無雞犬。
老妻稚子具眼前,弟妹飄零不相見。
此公樂易真可人⑤,園翁溪友肯卜鄰。
鄰家有酒邀皆去,得意魚鳥來相親。
浣花酒船散車騎,野墻元主看桃李。
宗文守家宗武扶⑥,落日蹇驢馱醉起。
愿聞解鞍脫兜鍪,老儒不用千戶侯。
中原未得平安報,醉里眉攢萬國愁⑦。
生綃鋪墻粉墨落,平生忠義今寂寞。
兒呼不蘇驢失腳,猶恐醒來有新作。
常使詩人拜畫圖,煎膠績弦千古無。
【注釋】
①拾遺:安史之亂中,杜甫由京城奔鳳翔,肅宗拜為左拾遺。錦官城:指成都。漢時有專門管理織錦的官府,其故址在今城南百花潭一帶。
②故人:此指嚴武。他是杜甫老友嚴挺之的兒子,又是肅宗朝的同僚。
③百花潭:即浣花溪,指成都萬里橋西錦江上游的一段。
④干戈:盾和戈。崢嶸:本指山峰高竣,借言兵戈聳立。
⑤樂易:易于相處。
⑥宗文、宗武:杜甫的兩個兒子。
⑦眉攢(cuán):緊蹙雙眉。
【譯文】
杜甫流落到錦官城中,老朋友嚴武做大官,對他照顧得很好。
在碧雞坊西面修建了茅屋,在百花潭的水中洗濯帽纓子。
杜甫脫下的舊衣裳未補好,新衣裳又綻裂了。他雖然生活貧困不堪,卻有著出眾的才華,胸中存有萬卷書。
他努力尋求治國的大道,真的要超越到伏羲氏之前。他所寫的詩歌,借鑒吸收了《詩經》的精髓,與國風的風格十分接近。
自從安史之亂,干戈四起,天下到處兵荒馬亂,杜陵韋曲在兵劫之后,已經難以聽到雞犬之聲。
安史之亂后,親人四離,現如今年邁的妻子、幼小的兒子都和杜甫在一起,但其他親人,杜甫的弟弟、妹妹四散在外,飄零他鄉,難以相見。
杜甫真是樂觀平易,很合人們的心意,因而菜農、漁夫都愿意和他結為鄰居。
鄰居家每有美酒,都邀請杜甫過去相飲,他每次都應邀而去,而且與魚鳥相親,樂在其中。
登上浣花溪的酒船,遣散開隨從的車馬,我們在野外墻邊欣賞不知主人的桃李。
他的兒子宗文在家守家,另一個兒子宗武相隨攙扶著他,日落時分,杜甫因為喝醉由一匹駑鈍的毛驢馱著回家。
希望戰士們早日解下馬鞍脫去頭盔,而自己也不需要高官做。
沒有得到中原平安的消息的杜甫,即便是在醉中也皺起眉頭,為國家發愁。
繪在生綃上的圖畫掛在墻頭,粉墨零落;杜甫一生忠義,現在已經不復得見了。
杜甫醉酒之后,兒子在旁喚不醒來,驢子也停下了腳步,都恐怕喚醒詩人,詩人又要作新詩。
如果是后世的詩人,一定會頂禮膜拜這幅生動的畫面,但要繼承杜甫的精神那就困難了。
【賞析】
此詩作于元祐三年(1088),是黃庭堅在觀賞《浣花溪圖》之后所寫的一首表現杜甫在成都草堂時期生活境遇的作品。
本詩通過對浣花圖的畫意的描寫、想象,成功地刻畫了大詩人杜甫的形象,歌頌了他的愛國精神,思想意義非常深刻。
在本詩中,運用了很多杜詩的語句,這正是黃庭堅和江西派的詩人所主張的“無一字無來處”,對表現杜甫的思想和性格有較大的作用。王世貞《弁州山人四部稿》謂此詩:“力欲求奇,然是公最合作語?!?/p>
作者把杜甫醉中不忘憂國事的情態、一生憂國憂民的心事表現得淋漓盡致,堪為杜甫知己。
上一篇:黃庭堅《浣溪沙·一葉扁舟卷畫簾》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苦筍賦》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