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范德孺知慶州
【原文】
乃翁知國如知兵①,塞垣草木識威名。
敵人開戶玩處女②,掩耳不及驚雷霆③。
平生端有活國計④,百不一試薶九京⑤。
阿兄兩持慶州節⑥,十年騏地上行⑦。
潭潭大度如臥虎⑧,邊頭耕桑長兒女⑨。
折沖千里雖有余,論道經邦政要渠⑩。
妙年出補父兄處,公自才力應時須。
春風旍旗擁萬夫?,幕下諸將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注釋】
①乃翁:此處指范仲淹。
②玩:玩忽。
③掩耳不及驚雷霆:化用“迅雷不及掩耳”這句俗語,比喻軍事行動好似天雷突降,讓敵方來不及提防和抗拒。
④端:指真的、實在。活國:即救活國家。這里比喻范仲淹有治理國家的能力。
⑤百不一試:指一百分的才能還沒有施展出來一分。薶:一作“埋”。九京:指九泉之下。
⑥阿兄:這里指范純仁。節:古代符節,在古代,符節主要用于軍事指揮。
⑦騏:此處指良馬,日行千里,往往用來比喻有大志、有能力的人才。
⑧潭潭:即幽深的意思,比喻人深沉大度。
⑨耕桑:這里指安居樂業。長:此處指養育。
⑩政:同“正”。要:必要,需要。渠:這里指他。
?旍(jīng)旗:旍,同“旌”,亦作“旌旗”,旗幟的總稱。
?不入眼:此處指不放在心上,多指不追求個人功名。
?箠(zhuī):即鞭子。這里比喻獲勝很容易。笞:即用鞭子打人,轉為打擊。羌胡:古代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稱謂。
【譯文】
你父親范仲淹在治理國家上很有才華,如同他在治理軍隊時,帶著大軍鎮守在西北邊境,他的威名遠揚,眾所皆知。
我軍等待敵人進宮,靜若處子,敵人以為可以對我軍發起進攻,結果我軍竟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你父親范仲淹盡管在治理國家上很有才華,可惜沒有來得及施展出來多少就去世了。
你的哥哥曾兩次去慶州一帶鎮守,在鎮守邊關的時候,你哥哥總是騎著馬來回巡視。
你哥哥為人沉穩大度,好像坐著的猛虎一樣威嚴萬分,據說你哥哥治理邊境很有辦法,他教會當地人種田養蠶,讓百姓將子女養育成人。
你哥哥在實戰經驗上很有本事,不過,他在治理國家大事上的才能更加卓越,國家就需要像你哥哥這樣的人才。
你正當壯年,將要出發去慶州鎮守一方。當你再次來到你父親范仲淹和哥哥曾鎮守過的地方,想必你的能力和才華更能適應時代的需求。
如果你順應時代的發展在慶州駐軍鎮守,我相信你在治理軍隊上很有方法策略,一定要士兵士氣高昂,讓那戰旗在風中屹立不倒,并且凡是你手下的將軍,都要做好時刻和敵人作戰的準備。
軍事指揮者的高明之處并不在于威名和戰功,而在于不主動發起戰亂,對邊境地區的小打小鬧不進行大規模的武力鎮壓,對于想要冒犯我國領土的敵人稍加教訓便放其離開,以便維護祖國邊境的長治久安。
【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共十八句,可分三個部分,每部分為六句。
詩人開篇定下了議論軍國大事的雄健基調,前兩部分的詩句主要講述了范德孺的父親范仲淹和哥哥范純仁,詩人在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上給予范德孺高度認可與夸贊。詩人說范仲淹和范純仁二人武能安邦,文能治國,是難得一見的安邦定國之才。
第三部分則主要講述了黃庭堅送別范德孺時對其的臨別贈言,詩人對范德孺的軍事才能同樣寄予厚望,期待他能夠像他的父親和哥哥那樣在慶州一帶做出一番業績。第三部分承接前兩部分的內容,銜接得嚴絲合縫,也表達了詩人渴望范德孺成為一個能夠安邦治國的人才,而不是一個只會打勝仗的將軍。
黃庭堅在這首詩中的中間一段三換其韻,參差錯落。翁方綱說:“三段井然,而換韻之法,前偏后伍,伍承彌縫,節奏章法,天然合筍,非經營可到。”(見《七言詩行鈔》卷十《黃詩鈔》)
上一篇:黃庭堅《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送謝公定作竟陵主簿》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