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
【原文】
其一
藉甚宣城郡①,風流數貢毛②。
霜林收鴨腳③,春網薦琴高④。
共理須良守⑤,今年輟省曹⑥。
平生割雞手⑦,聊試發硎刀⑧。
其二
試說宣城郡,停杯且細聽。
晚樓明宛水⑨,春騎簇昭亭⑩。
?豐圩戶?,桁楊臥訟庭?。
謝公歌舞處?,時對換鵝經?。
【注釋】
①藉甚:指名氣很大。
②貢毛:即紫毫筆。
③霜林:一作“林霜”。鴨腳:這里指銀杏,因銀杏葉的形狀好似鴨腳而得名。
④薦:獻。
⑤理:這里專指治理政事。
⑥輟:中止。省曹:此處指京官。
⑦割雞手:這里指大材小用,沉淪下僚。
⑧硎(xíng):磨刀石。
⑨宛水:這里指宛溪,發源于安徽宣城縣東南的嶧山。
⑩騎:這里指州太守部屬。昭亭:這里指宣城北的昭亭山。
??(yà):此處指水稻。圩戶:指種田的農戶。
?桁(héng)楊:加諸犯人脖頸或腳踝上的大型刑具。庭:這里指訴訟案件的地方。
?謝公:即謝朓,南朝齊陳郡陽夏人,字玄暉,和謝靈運同族,素有小謝的美譽。
?換鵝經:這里指王羲之書寫《道德經》,用來和某道士換鵝的故事。
【譯文】
其一
宣城郡是頗負盛名的地方,用作進貢的紫毫筆便是這里首屈一指的特產。
秋霜季節,林中一眼可以看到銀杏葉落滿一地,在春天來臨之際,適合獻上絲網撈起的鯉魚。
治理政事必須是賢良的太守,今年的你已經不再是京官了。
細數你的一生,當真是大材小用,這次暫且再試試你重新打磨的刀具。
其二
我試著和你說說宣城郡的情況,請你將手中的酒杯放下仔細聽。
每天黃昏時分,有一條清澈的宛溪在亭臺樓閣間環繞,春天到來的時候,部將們將會簇擁著你前往昭亭山宴飲。
水稻長勢很好,種田的農戶家庭富足,衙門里的刑具常常閑置,足以預見你在治理政事上法紀嚴明。
到那時候,你將會和當年的風流太守謝朓一樣每天歡欣起舞,還會有空閑時間吟誦王羲之書寫的《道德經》。
【賞析】
黃庭堅所寫的這兩首詩具有很強的連貫性,因而放在一起是非常合適的。其中前一首詩主要對宣城郡的物產之富饒、景色之秀麗大加贊賞,并著重寫了宣城郡的特產——紫毫筆。也有暗指歷代的文人墨客曾用紫毫筆寫下許多名篇佳句的故事。這首詩的尾聯詩人對舅父的執政能力予以肯定,說其在治理政事上是一把能手,只可惜朝廷對其大材小用。
后一首詩的前兩句,主要贊嘆了宣城郡的自然風光有山有水,風景宜人。后兩句詩用神來之筆,為舅父描述他離開京師去宣城郡上任后將會出現的盛況:等到舅父到任后,一定會受到萬民擁戴,并且不久后,還會出現人們生活富足、政治清明的大好前景。在這里,詩人還用曾在宣城郡做官的謝朓贊嘆舅父的風流文采,并用王羲之書寫《道德經》換取大白鵝的故事比喻舅父的淡泊名利的心境。整首詩讀來順暢簡潔,其中豐富的內涵更是為人所津津樂道。詩人憑借高超的寫作手法,融入了宣城郡的風景名勝、歷史人物,將送舅父上任的故事娓娓道來,而又不落俗套。
黃庭堅在詩詞上的造詣很高,素與蘇軾齊名,世人將黃庭堅和蘇軾二人簡稱“蘇黃”。傳聞黃庭堅作詩的時候,喜歡精雕細琢,在用詞用典上很有講究。詩人在送別舅父時所寫的這兩首詩寓意深遠。比如說前一首詩的中間兩聯對仗極為工整,比如頷聯的“霜林收鴨腳,春網薦琴高。”其中的“霜林”對“春網”,“鴨腳”對“琴高”,都是活用名詞、動詞為形容詞的典范,歷來為人所效仿。黃庭堅平生多以敘述為詩、以議論為詩及以理趣為詩的新奇藝術手法,形成了他本人的獨特個性。
這兩首詩很可能寫于元豐八年(1085),當時是黃庭堅的舅父李莘將要去宣城郡擔任知州,黃庭堅特別寫了這兩首詩相贈。
上一篇:黃庭堅《送王郎》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送范德孺知慶州》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