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衷情·一波才動萬波隨
【原文】
戎州登臨勝景,未嘗不歌漁父家風(fēng),以謝江山。門生請問:先生家風(fēng)如何?為擬金華道人作此章①。
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②。金鱗正在深處③,千尺也須垂。
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④。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
【注釋】
①金華道人:指唐代詩人張志和。曾著有《漁歌子》五首。
②蓑笠:這里指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釣魚翁。
③金鱗:這里指魚。
④遲:慢。
【譯文】
江面上翻起一層又一層的波浪,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漁翁正在江邊釣魚。魚兒就藏在江水的深處,不管魚兒藏得多深,漁翁都相信自己能將魚兒釣上來。
眼看魚兒吞下了魚餌,可是它又很快將魚餌吐出,魚兒對此感到將信將疑,遲遲地不肯上鉤。漁翁回家的時候,江面平靜,江水變得寒冷起來,放眼望去,只見山巒疊嶂,明月高懸。
【賞析】
黃庭堅在這首詞的上片開頭就寫道:“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使讀者仿佛看見一個披著蓑衣、頭戴斗笠的漁翁正在認(rèn)真垂釣的畫面,碧波萬里,陽光照在水面上顯得波光粼粼,有“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韻味。如此灑脫空冷的境界給人一種置身于浩然天地之間的慨嘆。“金鱗正深處,千尺也須垂”這兩句詞描寫的是漁翁垂釣的心情,哪怕魚兒藏在江水的最深處,漁翁也有想要魚兒上鉤的決心。這個時候,漁翁放空雜念,做到心智通明,只有這樣,他才能明顯感受到魚兒圍繞魚餌舉棋不定的情態(tài)。
這首詞的下片,從“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這三句詞中,乍一看,仿佛詞人描寫的不是一條簡單的魚,而是一條具有思維、會獨立思考的魚兒,這樣的虛設(shè)宛若神來之筆,將漁翁閉目養(yǎng)神的情態(tài)、詞人豐富的內(nèi)心活動一一展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在這種近乎虛幻的情景下,漁翁的眼前只剩下青山綠水,仿佛已經(jīng)忘記自己還在繼續(xù)垂釣。
該詞的最后三句詞,即“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描寫的是空靈淡遠(yuǎn)的漁翁晚歸圖,詞人仿佛置身在天地之間,擺脫了塵世間所有的束縛,到達(dá)清靜的世界,這些正是詞人張志和與黃庭堅渴求的最高境界。
實際上,這首詞作于宋哲宗紹圣二年(1095),黃庭堅因為修撰《神宗實錄》一書獲罪,被朝廷貶謫到當(dāng)時地處偏遠(yuǎn)的黔州,即如今的重慶市彭水縣境內(nèi)。黃庭堅在被貶謫期間,賦閑在家,時而登高望遠(yuǎn)、江邊垂釣,世間所有美好的風(fēng)景盡收眼底,偶爾懷古傷今的他有時候也十分向往江邊垂釣、自由自在的生活。
上一篇:黃庭堅《水調(diào)歌頭·落日塞垣路》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訴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