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欧美乱伦,黄片免费在线视频,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中,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第一高等學校預科時期 家書二十四函(1914年8月—1915年7月)》敝帚集與游學家書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0-09-06 10:03:10

第一高等學校預科時期 家書二十四函(1914年8月—1915年7月)

十三 致父母

(1914年8月29日 甲寅年七月初九)

父母親大人膝下:

元弟及七妹來函均收到。七妹字跡潦草,遺落頗多,顯系倩槍〔1〕。相別年余,毫不進步,殊不滿意也?,F在,歐西各國大交兵戈,戰禍所及漸移東亞,日本鬼國已與德國宣戰矣〔2〕。官費今日到手,每月三十三圓,從此按月收領。元弟今歲畢卒后,如歐亂早平,可急速來東。肅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開貞跪稟

八月廿九日

學校來月開課,不久即返東京。現擬移居,家中可暫無來信。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據信中“日本鬼國已與德國宣戰”,作者開始領取官費留學補貼等內容,確定寫于1914年。有信封。信封正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省嘉定府城內縣街 洪昌店寶號乞托便轉交沙灣場 郭鳴興達”。背面寫:“日本房州北條六軒町二ノ一五番地 松芍社夫方郭緘八月廿九日”(“芍社”兩字存疑;方,日語,對人的敬稱)。郵戳日期不清晰。

注釋

〔1〕倩,請人做事。倩槍,指找人代筆。

〔2〕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為乘機攫取德國在我國山東的利益,于1914年8月15日向德國發出最后通牒,德國未回應。同年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兩萬余名海陸軍在山東龍口登陸,占領萊州半島沿途城鎮。

十四 致父母

(1914年9月6日 甲寅年七月初七)

父母親大人膝下:

男于前日由房州折轉東京矣。學堂〔1〕于十一日開學,諸事都已準備妥當也。男現立志學醫,無復他顧。以醫學一道近日頗為重要,在外國人之研究此科者,非聰明人不能成功。且本技藝之事,學成可不靠人,自可有用也。頃接五哥來函,言大嫂〔2〕及侄女輩均歸家矣,甚善。然三侄女〔3〕好好求學,中途而廢,似覺不佳。(五哥在省自好,)何如在省托人照拂。仍復繼續前業為是也。

元弟想復進省矣。三姐、四姐歸寧否?六妹日前亦有信來,言頗安好,甚為欣慰。男在房州統住一月有余,日日在海中浴沐,已能浮水〔4〕至五六丈遠。風吹日曬,身體全黑,初回東京,友人戲呼“莊稼漢”〔5〕,甚可笑也。精神健旺,體魄蠻強,飯食每膳六七碗,比從前甚有可觀也。

肅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歐洲戰爭內地想多傳聞。中日兩國將來可告無事。男居此間,別無他慮也。

日內,同吳鹿蘋外同鄉二人組織貸家〔6〕,行將移徙。家函請暫勿寄。

男開貞跪稟

九月六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未見信封。據信中“前日由房州折轉東京”,“男在房州統住一月有余”等內容,確定年份為1914年。

注釋

〔1〕作者于1914年9月考取東京第一高等學校為中國留學生設置的醫科預備班。

〔2〕郭開文夫人胡佩南。

〔3〕郭開文的三女兒郭琴軒(1900—1985)。

〔4〕《櫻簡》釋文作“鳧水”,照手跡改正。

〔5〕手跡作“莊家漢”,據上下文校改。

〔6〕貸家,日語,外租房屋。此處意為與他人合伙租房。

十五 致父母

(1914年9月29日 甲寅年八月初十)

父母親大人膝下:

三哥〔1〕來書拜讀。匯款事,兒知命矣,當即如數奉歸前途也。敬請福安!

闔家均問好。

嫂侄安抵家中,甚為欣慰。

男貞跪稟

九月廿九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有信封,同封尚有致堂兄郭少儀一信,見第十六函。信封正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省嘉定府城內縣街洪昌店沙灣旅客望便袖回交 郭鳴興達啟”。背面寫:“日本東京小石川大塜漥町二四戶お方 郭寄九月廿九日”(方,日語,對人的敬稱)。信封上有日本小石川郵戳,日期“3.9.30”,即大正3年(1914)9月30日;國內重慶府郵戳,日期“三年十月十八”;另一郵戳字跡不清。作者《創造十年》述:“我在一九一四年初到東京時,預備入學試驗的最初半年住在小石川的偏僻地方。”綜上,確定年份為1914年。

注釋

〔1〕指作者堂兄郭少儀。

十六 致三哥

(1914年9月29日 甲寅年八月初十)

少儀三哥賜鑒:

來書拜悉,承譽大過,殊不敢當。弟現系學醫,將來業成歸來,只是手把刀來勉糊口腹耳。兄所謂“云泥之隔”何在?其實人生世中,除衣食住而外,別無他事。貨殖意中所得多矣。吾國獵官運動,適自捉亡,明眼人自能見到也。不多談。

此詢

時佳!

弟開貞頓首

九月廿九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無年份。作者元弟郭開運1914年秋中學畢業,其后由成都返回樂山沙灣,作者與父母親之間的通信往來遂由元弟經手。第十五函中提到“三哥來書拜讀”,此信當是對“三哥來書”的回復,應寫在郭開運中學畢業之前。綜此,確定年份為1914年。與同日致父母信,用同一信封寄發。

十七 致五哥

(1914年10月22日 甲寅年九月初四)

大塚離校太遠,頃已同吳鹿蘋及葉季孚〔1〕兩君組織貸家,移來本鄉矣。住所本鄉區真砂町二五番地修園。專此順請教安!

元弟想已歸矣。

弟貞頓首

十月二十二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為明信片,另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省成都西府街警備隊員養成所 郭翊新先生鑒”。上有日本本鄉郵戳,日期“3.10.27”,即大正3年(1914)10月27日。可確定年份為1914年。

注釋

〔1〕葉季孚,據《櫻簡》說明,浙江人,與作者同在一高預科讀書。

十八 致父母

(1914年10月28 日 甲寅年九月初十)

表面即第一高等學校大門也,男每晨登校即由此出入。想吾二老觀此,將不啻如見男步行其間也。身體頑健,請毋掛慮!敬請福安!

闔家均問好。

家函可直交學校。

男開貞跪稟

十月二十八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為明信片,正面為日本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大門的照片。國內郵戳日期,漢口“三年十一月六日”,萬縣“三年十一月十一日”,重慶府“三年十一月十七日”,由此確定年份為1914年。投遞與寄出地址:“中華民國四川嘉定府城內縣街洪昌店 煩托便袖回沙灣場交 郭鳴興達收”;“日本東京町真砂間二五、修園、郭寄”。

十九 致父母

(1914年11月7日 甲寅年九月二十)

父母親大人膝下:

本月初一日乃母親誕日,男日前早早掛在心頭,不意到當日來竟至忘懷了。今日乃記起來,男真該五百屁股了。

古人說,山中難找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1〕,這兩句話是說錯了的。古來我國有不老長壽之說,讀書人總疑他怪誕不足信,不意近來歐西科學家亦有倡此說者。歐洲有個小小的國家,名叫瑞士國。瑞士國有個學者名叫哈烈爾(Haller)〔2〕,他說但凡有生物的年齡,要活滿其成熟期之五倍或八倍。人的成熟期假定是二十五歲,五倍二十五是一百二十五,八倍二十五是二百,故所以人的天然年齡是要活到二百歲的。奧國有個信心家,名叫坑梯曷爾恩(Kentigern)者,活了一百八十五歲;匈牙利有個農夫,名叫扁兒·若爾太者,也活了一百八十五歲;英國也有個農夫,名叫妥馬司·帕兒(Thomas Parr),活了一百五十二歲。此人八十歲始娶妻,一百一十二歲前妻病死,一百二十二歲再娶,真是世間上絕無僅有的事了。像這些長命壽星,都是吾人應該要活到二百歲的證據。又如我國古時候,老子、莊子都是活了二百多歲的。三國時的華陀活到一百歲,史書上說多還有壯容(《后漢書·華陀傳》)〔3〕,不幸后來被曹操害了,不然恐怕也是活到二百歲的了。又古時稱說,人生百二十歲為上壽,百歲為中壽,八十為下壽(《春秋·魯僖三十年》林注)〔4〕。上壽百二十歲之說,正與哈氏五倍說相當,可見古人活上一百多歲,必然是很多有的。男引經據典的說了一鋪攤子,男只為要說下文一句話曰:祝我二老二百年長壽!

母親誕日,想姊妹均必歸寧,不知家中是何等的高興。轉眼便是男同七妹的生日了,假如男是在家里,雞蛋定是不少吃的。而今身居海外,要想吃父母的雞蛋也是吃不成,說起說起好失悔,又好忍不著便吞起口水來了。但是七妹是在家的,男的份子便讓與七妹,請母親多給七妹兩個,七妹吃了便如像男吃了一樣的也。說起七妹來,想起元弟前日來函,似乎明年有出閣之說,未免太年輕了〔5〕,于身體發育上最有妨礙。吾國早婚制度最壞,欲求改良,當自各家各戶自行改良起走。古禮本定的是,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最是狠〔6〕完美的制度。近來歐西各國及日本,大抵男女非滿二十以上無結婚者,正與吾國古禮相合。七妹出閣似乎可再緩兩年,不識父母尊意如何也?肅此敬請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貞跪稟

十一月七日夜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據作者七妹子女回憶,其母郭葆貞于1916年與胡灼三(1899—1961)完婚,因而信的年份不應晚于1916年。

信中寫道:“說起七妹來,想起元弟前日來函,似乎明年有出閣之說,未免太年輕了”,“似可再緩兩年”。又說:“吾國早婚制度最壞……當各家各戶自行改良”。然而,此信并未奏效,七妹的婚事依舊由父母包辦操持。作者遂在1915年7月20日致季昌弟(郭開運)信中發泄不滿,說婚姻不過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得個臭蛤蟆,也只有飽吃一口”云。進而可確定此信寫于1915年7月20日信以前,日期當為1914年的11月7日。

《櫻簡》將信定年份為1917年,需更正,詳見本書解讀之三。

注釋

〔1〕手跡原無“人”字,殆有脫落,據上下文校補。語出《增廣賢文》:“山中自有千年樹,世上難逢百歲人?!?/p>

〔2〕哈烈爾,Albrecht von Haller(1708—1777),瑞士生物學家?!稒押啞吠馕钠磳懹姓`,照手跡改正。

〔3〕《后漢書·華佗傳》:“(華佗)年且百歲,而猶有壯容,時人以為仙?!?/p>

〔4〕中國古代對人的壽命有多種說法,一據道教《太平經》:“人生一百二十為上壽,八十為中壽,六十為下壽,不足此數皆為夭折。”

〔5〕作者七妹郭葆貞時年周歲十五。

〔6〕狠,通“很”。

二十 致父母

(1914年11月16日 甲寅年九月廿九)

父母親大人膝下:

元弟十月廿六日由成都來函接到,近想已安抵家中,喜事〔1〕當亦完妥矣。男萬里遠隔,不能跪祝致慶于二老膝下,又不能役身分勞,不孝之罪,殊無可恕。惟念及家人團聚,二老康寧。弟兄姐妹一堂濟濟,侄男侄女長大成行,家中喜況與吾二老笑容恍惚如在目前,男亦時覺心中樂不可抑也。

再,元弟函中言,少成〔2〕因瘡疾思歸,家中已許,男頗愕然。少成在省兩年矣,雖聞懶惰性成,然歲月集久,當亦有所長進耳。成都學校亦正完善,何能中途輟業,下喬木而入幽谷耶?人生一世,于兒童時教育最宜注意。蓋幼年時代,譬如高屋地基,地基平廣堅實,自然高樓大廈可因以建立而垂久。茍兒童時教育不良,則老大時終有悔不可追之候。且現在讀書,非僅識得幾個之無〔3〕便算完事。國家設立學校,亦非僅教人民識得之無也算了事。立學校為教育起見,入學校為受教育起見。成都學校職員人物,較之其他總見高尚。必有高尚教師,而教育方法方能完善;教育方法完善,兒童乃能受益。嘉定草堂寺小學校近來內容何如,所不悉知。然一言道盡,敢說教師價值、學生程度都總有限,且嘉定學風從來已壞。孟母教子,擇鄰而居,何能遽使無知十一二歲兒童與彼馬牛為群,同受劣教育耶?劣教育猶有所謂教育存也,恐嘉中學校,乃無教育之“放牛場”。“放牛場”言或太過,大約總與從前冬烘〔4〕先生散館無相上下。然少成思歸,男亦察知其意矣。想以大嫂已歸,離娘思乳也,說來殊覺可笑。凡教育兒童,總宜使有丈夫氣。勇健活潑,不偏不倚,最是兒童美德。如少成那樣女兒情態〔5〕,將來如何可望有大作為?故據男意,如少成未回家,大善;如已歸,可即速上省補課,或今年已遲,來春亦宜上省。兒童教育須徹頭徹尾,一線到底為佳。中途如教育者更易,譬如造屋然,更易掌墨師,難望成立也。男初聞甚駭,故言之贅切焉。然使大哥知此〔6〕,必亦不為滿意也。

元弟既決意居家,也難強奪其意,總之學業總不可荒疏。以男觀,元弟來函文氣滯塞,言語多不成句,并有別字,殊出意外。屢次歸函似多提及,非好吹毛求疵,實企望甚切,望元弟尚須留意也。男頃放牛痘五枚,不甚大出,想身體無甚毒滯也。本學期行將告終矣,不久將預備試驗。然在預科,科學方面都不吃緊也。兒婦前來函云,岳家索兒像片。近來無車〔7〕無暇,未遑另照,后日照得時,當多寄一份歸贈也。男現居修園,甚清潔,最宜讀書,較前日住大塚時饒有興致也。肅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候。

男開貞跪稟

十一月十六日

三、四姐、六妹,想均歸寧也。

六妹前來函亦收到。云鹿芹匯來銀二百兩,誠事實否?前吳姻伯匯來一百兩,家中來函教還鹿蘋,已還悉矣。惟鹿蘋君以伊家函未言及,總不肯收受。家中向姻伯言明最好也。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未見信封。據信末“男現居修園……較前日住大塚時饒有興致”等情形,知此信寫于作者住地從東京小石川大塚移至本鄉區真砂町二五番地修園以后。1914年10月至1915年5月,作者在修園居住,此信年份應為1914年。

注釋

〔1〕郭開運中學畢業后,返回樂山沙灣與林瑞英成婚。

〔2〕即郭少成(1902—1939),作者長兄郭開文長子。在叔伯兄弟中排行老大,排行大名為宗仁。

〔3〕不識字或識字很少,謂“不識之無”或“略識之無”。

〔4〕冬烘,懵懂淺陋的意思。語見《唐摭言·誤放》:“主司頭腦太冬烘,錯認顏標作魯公?!?/p>

〔5〕《櫻簡》釋文作“兒女情態”,照手跡改正。

〔6〕《櫻簡》釋文作“大哥知者”,照手跡改正。

〔7〕手跡如此,未解其意。

二十一 致父母

(1914年11月27日 甲寅年十月十一)

父母親大人膝下;

十六日家稟想入慈鑒矣。東土較川地寒甚,風砂甚多,日來每遇雨天,便思烤火。然幸身體頑健,覺較在家時大有差異,即如初來東時所著衛生衣,今復襲用,覺小縮不能扣結。讀書頗有深趣,前日浮放心氣似較沉著。來東雖無所得,即此于心身上已獲益不少也。肅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開貞跪稟

十一月廿七日

元弟家居可日作日記,于心身上最有補益。兄自十一月九日起始記日記,自誓終身不輟也。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據信中首句“十六日家稟想入慈鑒”內容,以及關于在日本初冬時節的感受,確定年份為1914年。有信封,《櫻簡》未提及,據原件圖片補遺,參見第二十二函注釋。

二十二 致元弟

(1914年11月27日 甲寅年十月十一)

濟蒼弟〔1〕鑒:

前讀來函言,人言“必十年讀書,始出問世”,我言“先十年問世,然后讀書”,其說甚辯。然吾因得一證矣,盲者能行,恃相故也。今使盲者自謂“吾能自行百里后,然后用相”,不必智人聞之,而知其非妄即夸矣。學之于人,猶相之于盲也。人生斯世,固非如書蠹硯魚,死向紙墨間。然而,茫茫浮世無揖無梁,邈邈前途如夜如漆?!皩W有緝熙于光明”。〔2〕不藉學之光明,失所搘拄〔3〕,鮮不中流失柁,而歧路亡羊也。嗟乎!吾弟其勉之矣。父母耄矣,家事須人,骨肉天涯,四散分處,吾亦知吾弟之舍彼就此,其亦有苦心在矣。勢之所積,理復云何,回首故鄉,不覺愴然神喪耳!且如兄之不肖,已入壯年,隔居異域,窅然〔4〕索處。所志所業,尚未萌芽,日暮途遙,瞻前恐后。吾弟既決家居,則兄輩省定之缺,吾弟可好為替補之也。自讀吾弟來書后,日來神思,頗有不可思議。一夜夢歸,見吾弟瘦削臥床,乃就枕相勸,迷離恍惚,不知所云。憶前處北京,弟亦有函矣,言志在學工,并以實業相勸勉。今歲六月,弟亦有函矣,教為調查北京師范內容,則吾弟又有改途教育之傾向,而今則所言又如是矣,勇退之情亦何甚耶!此吾情之所以倦倦于弟,而有不能自解者。天氣漸寒,好生珍重。其新孔嘉〔5〕,博議可成否?

兄貞白

十一月廿七日

吾弟暇時讀書,如有所得或疑惑不解處,可隨以告我,互為討究也。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據信中“吾弟既決家居,則兄輩省定之缺,吾弟可好為替補之也”的內容,知此信寫于郭開運中學畢業后,決定留在家中,不再東渡求學時,年份應為1914年。繼而可知,此信與第二十一函寫于同一天,兩信用同一信封寄發。信封正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嘉定城內縣街洪昌店 煩覓便轉交沙灣場 郭鳴興達啟”;背面寫:“日本東京本鄉區真砂町廿五番地修園 郭緘十一月廿八日寄”。信封上日本四谷郵戳日期為“3.11.29”,即大正3年(1914)11月29日,與信箋日期1914年11月27日相銜接。《櫻簡》將年份推為1918年,應更正,參見本書解讀之三。

注釋

〔1〕即作者元弟郭開運,字翊昌。按自家兄弟排行第四,又稱季昌,諧音作濟蒼。

〔2〕學有緝熙于光明,《櫻簡》釋文作“學習緝熙于光明”,照手跡改正。緝熙,光明貌。語出《詩·周頌·敬之》:“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编嵭{:“且欲學于有光明之光明者,謂賢中之賢也。”

〔3〕搘拄,支撐意。《櫻簡》釋文作“措拄”,照手跡改正。

〔4〕窅然,望遠意。《櫻簡》釋文作“育然”,照手跡改正。

〔5〕手跡作“蕉新孔嘉”,殆有筆誤,據上下文校改為“其新孔嘉”。語出《詩經·豳風·東山》:“親結其縭,九十其儀。其新孔嘉,其舊如之何?!贝笠馐牵合步Y良緣的婚慶禮儀環環相扣,繁復堂皇,愿幸福和美的時光始終如初,直到地老天荒。郭開運1914年11月上半月成婚,借此語表示祝福。

二十三 致父母

(1914年12月2日 甲寅年十月十六)

今日已十二月二日矣,試驗在即,預備殊多忙意。正是“閑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真是該打。天氣漸寒,講堂中已從昨日起燒暖爐(Stove)矣。每浸晨登校之際,必有多數學生圍爐談笑,情況與國內學生無甚差別也。

父母親大人膝下

男開貞跪稟

十二月二日

適才將信寫好,并未加入信筒,竟將空筒付郵?;泻鼍沟竭@步田地,真是笑話。想家中接到時,二老必哈哈大笑也。〔1〕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未見信封。據信中對初冬時節學校生活的描述,推斷年份為1914年。

注釋

〔1〕這段附言單獨寫在半頁信紙上。《櫻簡》認為其紙張、墨色、筆體等,都與十二月二日信近似,沒有上下款和信封,疑是這封信的附箋,故將這段文字錄入該信的編者說明?,F采納此解,并移錄于此。

二十四 致父母

(1914年12月10日 甲寅年十月廿四)

父母親大人膝下:

男前夜夢見回家,見父親面色甚〔1〕有憂容。夢境奇離,更有種種不可思議之處,不識家中近況如何?想定平安無故也。元弟又久不來函矣,甚渴望。七妹近來好否?男夢回家時,最初便見七妹,猶是舊時態度,遠遠出門笑迎。(男憶在國內讀書時,每逢年暑假歸家,妹侄輩必出大門遠遠相迓,是種歡樂事,須待何年方能領略也。)想今七妹及侄男女輩均必漸漸長成大人矣。肅此敬請

福安!

男開貞跪稟

十二月初十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未見信封。信中有“今七妹及侄男女輩均必漸漸長成大人”一說,證實作者七妹郭葆貞此時年齡尚幼。1915年夏,作者父母開始為七妹謀劃婚事,作者曾因主張晚婚而受父母責備,故這封信應寫在七妹的媒妁嫁娶尚未發生時。由此確定年份為1914年。《櫻簡》編者將年份推為1915年,待商榷,參見本書解讀之三。

注釋

〔1〕《櫻簡》釋文作“正”,照手跡改正。

二十五 致父母

(1914年12月24日 甲寅年十一月初八)

父母親大人膝下:

已入年底,學期試驗頃已完事。古人云“每逢佳節倍思親”,此中滋味近日飽嘗之矣。男想往年在國,每逢年假暑假,歡然言歸,慶享團圓之樂。夏日長閑,冬夜無事,茶余飯后,爐畔燈前,持小說善書,在父母前謳吟諷誦,其樂何極!及今回顧,不勝追羨也。新年、舊年,轉眼便到,家中年事想正匆忙。男則寄居海外,獨立樓中,肆目遼望,閉目沉思,殊增冥想而已。

元弟頃來一函收到。言語過簡,筆墨太為乾貴,竟連發信地點、時日均不記上,殊不恰人望也。家函貴詳,古人所云,菽米魚鹽都可記入。譬如,父母近日飯食如何,天氣何似,鄉中月內可有奇異事件,在在皆是材料。僅以片言只紙率付遠郵,是猶試驗時答案捕風,聊以塞責。屢次均有所要求,總不見詳細告我。至有前函言一事,言之不詳,必待家函歸詢,于后函內方能更道其委。求簡不簡,轉覺麻煩矣。元弟究謂何如?

七妹、二侄女想將歸矣。暑假曾接來函,以后便無消息。來年是否仍在嘉城讀書?讀書可有進步否?不勝懸念。

五哥歸家否?亦于暑假后接來函,以來便不聞近況,想所務繁難或無多暇也。

大哥近有函來,言仍住“北京西單二龍坑小袋口胡同湘廬”內,一時尚不能歸家也。

年假只十五日,來年正月八日當復入學也。

余容后瀆。敬請

福安!預叩

年禧!并禱

闔家均吉。

男開貞跪稟

十二月二十四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有信封,信封正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嘉定府城內縣街洪昌店 煩覓便轉交 郭鳴興達啟”,封底寫:“日本東京本鄉區真砂町二十五番地修園 郭緘十二月二十四日”。二枚日本郵戳日期均為“3.12.24”,即大正3年(1914)12月24日;國內郵戳日期已進入1915年,宜昌“四年一月七日”,重慶府“四年一月十五日”。由此確定年份為1914年。

二十六 致父母

(1915年3月3日 乙卯年正月十八)

父母親大人膝下;

日內由吳鹿芹〔1〕姻弟處轉回金表一件、金鏈一根(表價二十七元五角,鏈價八元,日本一元合中銀九錢余)。為我

二老壽。金堅而不磨,祝我

二老康疆!表運行而不滯,祝我

二老健慰!鏈循環而無盡,祝我

二老百年長壽,長壽百年而無盡!

又,男在此間自食官費后,家中所寄來銀數及大哥為男匯來者,多存銀行而無所用。去歲,因李君茂根來東,銀錢每有不及濟之時,時時貸與,已至八十余元之多,合中國銀元約百元之譜。男已商彼,請由彼家(嘉定縣街李春發號)還回吾家。將來彼自有函歸彼家,當即還回,故早報知。然如彼家一時未還,則或一時手中不濟,殊不可知事,請家中勿向彼家催索也。專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三、四姐、六妹回家耍否?

男開貞跪稟

三月三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有信封,正面寫“中華民國四川省嘉定府城內縣街洪昌店 煩托便轉交沙灣場 郭鳴興達號收啟”;背面寫“日本東京本鄉真砂町二十五番地 三月三日 修園郭緘”。東京本鄉郵戳日期“4.3.3”,即大正4年(1915)3月3日;國內宜昌郵戳日期“四年三月□□”,由此確定信年份為1915年。

注釋

〔1〕吳鹿芹,作者六妹郭蕙貞的丈夫。

二十七 致父母

(1915年3月17日 乙卯年二月初二)

父母親大人膝下:

近日中日交涉事件甚為辣手〔1〕,一般輿論大是騰涌。吾川地僻,消息不寧,想傳聞溢實,必更加一層喧騷駭異也。男居此邦,日內仍依然上課。留學界雖有絡繹歸國者,然多屬私費生,至官費學生,則并未曾動也。

此次交涉本屬險惡,然使便至交戰或恐未必。何者?我國陸軍雖有,而軍械缺乏,而海軍則不足言也。鬼國雖小,終不能敵,且日本亦未必遽有戰意。彼近日籍交換駐屯兵為名,海軍、陸軍多發向我國者,想亦不過出于恫喝手段已也。然果使萬不得已而真至于開戰,則祖國存亡至堪懸念,個人身事所不敢問矣。天下事亦多有不可料者,如現在德國,以一國之力抵敵英、俄、法三大強。又前日者,非洲一小國杜蘭斯漥戰英二十年〔2〕。設使我國萬一而出于戰也,亦未必便不能制勝。即以吾國古兵法言之,所謂兵驕必敗。日本鬼國,其驕橫可謂絕頂矣,天其真無眼以臨鑒之耶?今次吾國上下一心,雖前日之革命黨人今亦多輸誠返國者,此則人和之征也。鬼國近日政爭甚烈,內顧多所掣肘,敵我相權,未見便輸于彼小鬼也。我父母請無焦慮。

帶回金表及表鏈當得便到矣。上稅若干,由鹿芹處墊出者家中請詢,還之也。

下周便將試驗,不能多寫。

后此家函請交學校,校名系“第一高等學校”,元弟前日竟有誤為“第一高工”者。

元弟在家不可虛耍。新學問自是無從下手,然吾國舊書不可不多讀也。一國文學為一國之精神,物質文明固不可缺少,而自國精神終不可使失墜也。近世學子,通者無幾人矣。而究之物質方面,智識仍僅膚淺,實是自欺欺人事。元弟既留家,想家中窗明,牙簽錦軸〔3〕雖不算多,亦未為少。春日含和,風光綺麗,切不可荒廢過也。

肅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開貞跪稟

三月十七日

元弟以后來函總望詳盡。家中事實所在多有,如果心存遠人,期相慰勉,可書之處必不勝書。但每次來函總覺下筆十分困難,干枯到十二萬分,只搓一二件漫不足輕重,語搪塞者,然殊非所能滿足者也。常常提說,自覺太難,然又不能不說也。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有信封,正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省嘉定府城內縣街洪昌店 煩托便轉交沙灣場 郭鳴興達收啟”;背面寫“日本東京本鄉區真砂町二十五番地修園郭緘 三月十七日”。日本本鄉郵戳日期“4.3.18”,即大正4年(1915)3月18日;TOKIO(東京)日期“18.3.15”,亦即1915年3月18日。國內郵戳日期,重慶“四年四月七日”,嘉定府“四年四月十二日”。由此確定年份為1915年。

注釋

〔1〕日本為乘機侵吞德國在華利益,1915年1月18日以支持袁世凱稱帝為誘餌,提出“二十一條”無理要求。中日談判交涉期間,日本又于3月14日出兵奉天(今沈陽),以武力相威脅。

〔2〕杜蘭斯漥,Transvaal,現通譯德蘭斯瓦。19世紀,南部非洲荷蘭移民后裔布爾人建立了德蘭斯瓦共和國和奧蘭治自由邦殖民政權。1899年英國為爭奪金礦等資源,與布爾人交戰。1902年布爾人戰敗,與英國媾和。世稱“英布戰爭”、“布爾戰爭”或“南非戰爭”。德蘭斯瓦和奧蘭治后并入英國1910年組織的南非聯邦。

〔3〕裝幀考究的書籍。明無名氏《贈書記·秘書贈合》:“牙簽錦軸吾良友,明窗凈幾共夷猶?!毖篮?,指舊式書卷上用牙骨制成的卡子。

二十八 致父母、元弟

(1915年4月12日 乙卯年二月廿八)

父母親大人膝下:

春假已滿,于前日業已上課矣。近日此邦櫻花盛開,下流儕輩率涂面插花,或帶面具醉倒花叢中,僛僛〔1〕起舞,牟牟作牛鳴而歌,遺釵墮耳,男女不分也。倭奴開化年代僅自唐而還,故至今而夷風猶在。

櫻花為物,有如吾國垂絲海棠,五出而花蕾叢集,色微紫,無香也。所見特異處,僅多而已。倭域蓋至入春來,街頭巷陌,連山被野,著花幾遍,令倭奴乃至醉倒若是。

飛鳥山〔2〕亦東京附近櫻花名所也,昨約友人同往觀焉。山者,僅一土堆,廣袤可十數丈,滿山皆花,已盛開矣。日人凡新嫁娘初出閣日,必戴綿〔3〕帽子,白色。所云帽子者,實成吾國纏頭之形,頗闊大。故日人多以取譬,謂山頭之一面盡是花者,猶著綿帽子作新嫁娘也,殊亦滑稽可意。

歐洲戰事尚未解決,中日交涉現亦在膠葛〔4〕中。想不出今夏,當必有水落石出之一日也。

元弟賜覽:

昨吾弟來函,甚喜。以今年已過去三閱月矣,望得眼精〔5〕圓,得此一封書,然乃道之不盡,語焉不詳,復忽短我情趣。函云,于英文一科,迥若一字不能記憶,真是三天不念口生經。來書作“口成金”,不知所謂。(謂經書典籍假使三天不念,則口調便生澀也。來書似于原句尚未領會得。)恐不僅英文一科為然矣。函中不詳盡處,今且掇出一問何如?“六妹于昨日同鹿芹回溪矣”,是何時歸寧的?“正月三十日一函奉到,久未作復,恕恕”,何以久不作復?“大哥寄有亞細亞報回省”,是回成都,還是寄回嘉定?此一問本不關重輕,特以來函有語病,故為拈出耳。又,“五哥尚不知大哥意之所在”,指的是大哥什么意思?詞句過簡,難以意會。又謂“中日新交涉,可望平和解決”,是大兄說的,還是五哥說的?此一問亦本不關重輕,亦以有語病,故拈出。又如“今正天干,小春收去一半”,收去一半,不知所謂。又如“匪風稍靖”而下綴以“去冬百余人白晝劫場”,皆是拙筆。箋僅兩頁,字才百余,積三四閱月之久,可一假筆端顫動用慰遠人,懷思事想正不復少,乃僅得此。然得此亦殊不勝大幸,本亦可以慰意釋懷,然無奈字有字病,語有語病,僅此乃又多不甚了了。故今次實行用此詰責,亦是讀書人應講究事,不可謂我嘖嘖多言也。

少成書可要認真教讀,不可縱其怠惰。前五哥來函有云,將來或能攜彼上省,賡續舊業。如能如此,更好。現在國家弱到如此地步,生為男子,何能使不學無術,無一籌以報國也?

(函當另寫,竟插父母稟中,亦是不慎,附及。)

敬請

父母親大人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開貞跪稟

四月十二日

說明

此信前半為致父母信,后半為致元弟郭開運信。后半部分個別標點為原文所有。落款無年份,未見信封。信中云“歐洲戰事尚未解決,中日交涉現亦在膠葛中”,由此確定年份為1915年。

注釋

〔1〕僛僛,欹斜醉舞貌?!对姟ば⊙拧べe之初筵》:“屢舞僛僛?!泵珎鳎骸皟[僛,舞不能自正也?!?/p>

〔2〕即飛鳥山公園,位于東京都北區。德川吉宗(1716—1745)為觀賞櫻花修建,1873年被定為日本最佳公園之一。

〔3〕《櫻簡》釋文作“棉”,照手跡改正。綿,絲織品。日本新娘的帽子用白色絲緞縫制。

〔4〕袁世凱政府自1915年2月2日起與日本就“二十一條”條款進行談判,希圖對方退讓。1915年4月26日,日本提出最后修正案,終止交涉。

〔5〕精,方言,意為非常?!稒押啞纷ⅲ骸笆蔷ψ种P誤”,欠妥。

二十九 致父母

(1915年5月5日 乙卯年三月廿二)

父母親大人膝下:

交涉險惡〔1〕,不久便歸〔2〕。際此機局,自當敬慎,請毋馳念。

男開貞跪稟

五月五日

說明

此信原文個別處有標點。有信封,正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省嘉定府縣街洪昌店 煩覓便轉交沙灣場 郭鳴興達啟”;封底寫“五月五日”四字,未寫寄出地址。兩枚日本郵戳,本鄉日期“4.5.5.”,即大正4年(1915)5月5日;TOKIO(東京)日期“6.5.15.”,即1915年5月6日。國內有萬縣郵戳可辨認,日期“四年五月廿二日”。參照信中內容,確定年份為1915年。

注釋

〔1〕日本于1915年4月26日,就“二十一條”向中國提出最后修正案,終止兩國交涉。

〔2〕作者《創造十年》:“日本提出了二十一條逼著中國承認,我在那年五月七日的一天跟著幾位同學也曾回過上海一次?!痹撔排c此相印證。

三十 致父母

(1915年5月末 乙卯年四月中)

父母親大人膝下:

前日交涉吃緊,幾有破裂之勢,此間留學人士均已準備歸國,故于月之七日,乃同吳鹿蘋君趨歸上海〔1〕。不意竟得平和解決〔2〕,遂復于十一日趨返日本,往返費用損失殊屬不小〔3〕。然幸天眷猶存,國家無事,自家雖小受虧損,乃亦不覺其痛苦矣。

再,此次交涉之得和平解決,國家之損失實屬不少。然處此均勢破裂之際,復無強力足供御衛,至是數百年積弱之敝有致。〔4〕近日,過激者流竟欲歸罪政府,思圖破壞,殊屬失當。將來尚望天保不替,民自圖強,則國其庶可救也。

現已移住處矣。(住所系本鄉區追分町三十一番地富喜館,離校甚近也。有函請切勿交此,以只作一月寓居也?,F住處因初到,尚未問詳姓氏。尚函件,既由李君轉交,故不詳及也。)又,校內不久將復試驗,試驗后,便依榜次分派各高等。日本有八所高等,即第一、第二、三、四……以至第八也〔5〕。八高中,除第一高等在東京,第三高等在西京〔6〕外,余均在鄉下。男校內成績殊屬不競前兩學期,均在第五名,故將來分派大約總在五、六、七高,定下鄉無疑矣。然下鄉亦自有下鄉好處,以鄉下生活較東京為低,于金錢可求省蓄〔7〕。鄉中清潔,便于求學,亦正男所愿意者也。又,學校分派法系依八數〔8〕循環:第一入一高、第二二高、第三三高……第八八高、第九則復入一高。男不能考得第一,然亦不至考到第九,故云“定下鄉無疑”也。將來家中有函,請交由“本鄉元町二丁目友助方〔9〕、李樹璉處”轉交為妥〔10〕也。肅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開貞跪稟

說明

此信原文個別處有標點,落款未署日期,未見信封。據信中因中日關系告急歸國,旋折返東京的內容,確定此信寫于1915年5月末,在5月24日至31日之間,參見本書解讀之三。

注釋

〔1〕從日本乘海船回國,至少航行三天,5月7日離日本,殆于9日抵上海。

〔2〕解決,手跡作“解絕”,規范校改。

〔3〕該行程與作者《創造十年》記述吻合:“回了國的‘男兒’在上海的客棧里呆了三天,連客棧附近的街道都還沒有辨別清楚,又跟著一些同學跑回日本?!庇?,《櫻簡》轉引吳鹿蘋回憶:“日本提出侵略中國的二十一條,遭到全國反對,郭老、葉季孚(浙江人)和我三個人商量,國家成這個樣子,還有什么臉讀書??!決定犧牲一切回國去,我們把鍋碗都賣完了?!?/p>

〔4〕關于“二十一條”的中日交涉歷時84天,各協約國均置中國主權于不顧。4月26日日本提出最后修正案,又于5月7日發出最后通牒,限48小時答復。9日,袁世凱政府被迫接受“二十一條”,承認日本享有德國在山東的全部利益。這一天后被國人定為“國恥日”。

〔5〕日本舊制第二高等學校,簡稱二高,位于仙臺。1901年仙臺醫學專門學校獨立建校,與二高分離。依次類推,第三高等學校簡稱三高,1889年校舍由大阪遷至京都。四高在金澤;五高在熊本;六高在岡山;七高在鹿兒島;八高在名古屋。

〔6〕即京都。

〔7〕手跡作“省畜”,殆為“省蓄”的筆誤,據上下文校改。

〔8〕《櫻簡》釋文作“人數”,照原件圖片改正。

〔9〕友助,日本姓氏;方,日語,對人的敬稱。

〔10〕《櫻簡》釋文作“要”,照原件圖片改正。

三十一 致父母

(1915年6月1日 乙卯年四月十九)

父母親大人膝下:

奉讀元弟兩次來書,始知阿父曾患喉疾,幸已痊愈,不勝驚愕欣喜之至。又云,阿母于四月廿七日夜夢男罹是疾也,翌日,而兆乃應于阿父。是足見男之不肖禍及父母,罪通于天,有不堪問者矣!

往者,中日交涉吃緊時,男曾返上海一次,以當時岌岌有開戰之勢故也。在滬少留三日,復轉東,計往返須費十日。孟浪之失,深自怨艾。大哥亦有函斥責,不知我二老見男前日歸函時,又憂慮何似也。

元弟函中言,屋后鑿有方池,池畔花木種植甚多,時伴二老盤桓其間,不禁歆然有思歸意焉。時已入夏,想見柳蔭堆地,草色涌青,暮鴉朝蟬,高鳴清韻之概也。

又,往來函件大約當無遺失者,此后歸函當附以號數,以便查考。元弟來函,似亦可以照辦也。

少成侄寄來論文,已少加改削,爰復寄歸。學力大有進步,殊可喜。本欲另函給伊,以校內于本月十四日起便行預科畢業試驗,二十一日止,為時甚促,無多暇也。肅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開貞跪稟

六月初一日

第一號

瑞叔〔1〕寄來《尚書》一部已收到。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根據信中“中日交涉吃緊”時,曾返回上海一次,現正準備一高預科畢業考試等內容,確定年份為1915年。有信封,正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省嘉定府樂山縣城內縣街洪昌店 煩托便轉交沙灣 郭鳴興達收啟”;背面寫“日本東京本鄉區追分町卅一番地富喜館郭緘 六月一日第一號”。日本駒込郵戳日期“4.6.2”,即大正4年(1915)6月2日;TOKIO(東京)郵戳日期“□.6.15”,即1915年6月×日。證實信的寄出時間在1915年6月初。

注釋

〔1〕瑞叔,據《櫻簡》說明,即郭瑞五,作者遠房叔父。

三十二 致父母

(1915年6月25日 乙卯年五月十三)

父母親大人膝下:

月之廿二日試驗已畢,于來月初一發給文憑。男自量成績尚當不至落第也。

東京天氣時暖時涼,殊不佳妙。擬領得文憑后,便下鄉旅行也。

寓所屢有遷徙,家函請由東京本鄉區元町二丁目四七,李樹漣君轉交為妥也。肅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姊妹回家耍否?前帶回金表收否?培謙兒在讀書否?

男開貞跪稟

六月廿五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寫于東京第一高等預科結業考試完成,即將領取畢業文憑時,由此確定年份為1915年。有信封,正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嘉定城內縣街洪昌店 煩托便轉交 郭鳴興達收啟”;背面寫:“日本東京第一高等 郭寄 六月廿五日”??杀嬲J的郵戳日期有:日本本鄉“4.6.27”,即大正4年(1915)6月27日;國內嘉定府“四年七月廿三”,與信箋內容契合。

三十三 致父母

(1915年7月1日 乙卯年五月十九)

父母親大人膝下:

校內成績〔1〕已于前月廿九發表,于本日業領得文憑到手也。吳鹿蘋亦于本期本科畢業,下期則入大學也。男同吳君年相若也,而學程之差則三年〔2〕,不勝愧悔也。東京現尚不甚熱,旅行將在月中方可動身也。又,前由鹿芹處轉歸金表一個,不識已到家否?每次來書,元弟均不曾提及,甚怪也。又由李君家匯四百元歸,聞于暑假期中交由張其濟〔3〕手轉家,亦不識交到否?

五哥回家否?

三、四姐、六妹均歸寧否?

大侄女尚回家耍耍否?

父母安泰否?

闔家均無病痛否?

少成書有進步否?

培謙乖覺否?

望元弟一一詳以告我。

男開貞跪稟

七月初一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據信中“本日業領得文憑”,“東京尚不甚熱”等內容,可知寫于作者東京一高預科畢業之初,年份為1915年。有信封,《櫻簡》未提及,據原件圖片補遺。信封正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省嘉定樂山縣城內縣街洪昌店 覓便轉交沙灣場 郭鳴興達收啟”;背面寫“日本東京本鄉區菊坂町九四、中華學舍郭より 七月一日”。兩枚日本郵戳日期可辨認,本鄉“4.7.1”,即大正4年(1915)7月1日;TOKIO(東京)“2.7.15”,即1915年7月2日,與信箋日期契合。

注釋

〔1〕手跡原作“存績”,殆有筆誤,據上下文校改。

〔2〕據《櫻簡》說明,吳鹿蘋1905年14歲隨作者長兄郭開文赴日,中途一度停學,但從小學至大學畢業,均在日本就讀。

〔3〕即張伯安,作者在嘉定府小學堂、中學堂,四川高等學堂分設中學讀書時的同學。

三十四 致元弟

(1915年7月5日 乙卯年五月廿三)

元弟如握:

昨夜接讀弟夏節(“夏節”是何意思?)前四日一函,甚為慚聳。前次歸滬之失,正如弟書所云,不能看破情,徒人云亦云也。媿悔萬千,悔媿千萬!望吾弟尚為我在父母前緩解也。算回滬損失,為日十日,光陰自是虛擲,然所幸校內停課,講義尚無甚缺漏。又,于此十日之內自家所得之經驗教訓,亦正自不少也。外則金錢擲去,無可解說處??傊?,此后兄雖狂妄,敢再不自慎謐,以重貽我父母兄弟憂耶?元弟元弟,兄當勉之矣!

大哥來函,并附來少成《自愛說》一篇,今再寄歸也。函云:“少年作文,似應從論史入手,敘事而稍兼述理方有興味。否則恐墮入八股,虛空一路,轉滯靈機”,云云。謂以后出題,應專就史事及與時事有關合者選擇,使養成融會今古習慣,且免于近于理論而遠于事情之弊。自是確論不刊,吾弟請留意也??傊?,令少年作文字,出題必量其力量之所能及與否。力量能及,自有一種勝任愉快之樂,而作出文字亦自勃勃有生機也。力量不及,則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是死物,否則便成油火文字,終無味也。復此即詢

學益。

兄貞百拜

七月五日

寶蓮意,尚不十分懂得,望詳細告我。

父母親大人萬福!

闔家均問好。


附:我之自愛說

昔者,路易十四曰:“朕即國家”。此誠亡國暴君私天下者之言矣!然今我華夏已成大一統之業,而五族共和矣。則我五族人士,自當各存一“我即國家”思想而后可。何者?吾華合五族而共和,則我于五族中,固是吾華之一體也。夫我既國家之一體,又我即國家矣,則我寧不自愛耶?我不自愛,則不是不愛我國家,我國家復何貴有我存者?故我自暴棄,則是亂逆我國家;我自戕賊,則是摧殘我國家;我游惰而虛時光,是促我國家之運命也;我奢侈而濫擲金錢,是陷我國家于貧困也;我懦弱無能,抑卑賤多慚,則國家亦自懦弱無能,或卑賤多慚矣。

我之系于我國家者如是。我寧不知自愛,以自勵、自勖、自克、自制耶?夫我五族人士,茍人人皆存自愛之念,則吾華其尚有不日自強盛者哉?譬之建筑,合棟柱榷桷〔1〕以成室。我雖不材,勉為桷焉可也。一桷朽蛀,則室尚可云完美耶。能近取譬,其斯之謂矣。說自愛。又,近閱〔2〕報載有“中國國歌”一首,甚好。附錄如下:

中國雄嶷宇宙間,

廓八埏,

華胄來從昆侖顛,

江河浩蕩山綿延,

五族共和開堯天,

億萬年。

說明

此信原文個別處有標點,落款無年份。據信中作者為前不久貿然回滬而自責的內容,確定年份為1915年。有信封,正面寫“中華民國四川省嘉定府樂山縣城內縣街洪昌店 煩覓便人袖回沙灣轉交 郭鳴興達號收啟;開貞自日本東京本鄉菊坂町九四番地中華學舍寄 七月五日”。背面寫“第三號”。日本郵戳,本鄉《櫻簡》誤釋為“岡山”日期“4.7.□”,即大正4年(1915)7月×日;國內郵戳日期,漢口“四年七月十三”;嘉定府“四年七月卅一”。

注釋

〔1〕榷,水上橫木,即獨木橋?!稒押啞丰屛挠姓`。桷,方形的椽子。

〔2〕“閱”,手跡作“閣”,殆有筆誤,據上下文校改。

三十五 致父母

(1915年7月20日 乙卯年六月初九)

父母親大人膝下:

二十日來久不肅稟矣,想父母必甚念望兒也。預科畢業,男雖第三,而學校分派乃在第六高等,與自家希望雖不免有失意處,然讀書在自勉耳,學校完善與否,所關甚淺也。今年頗思歸家,聞重慶至吾嘉〔1〕航路尚未通,又以五月內曾返國一次,故不果。大約于明年暑間,或可得歸也。男〔2〕今夏身體無恙,請無掛念。去秋曾賦《落葉語》一章,今錄呈膝下。語意均膚淺,令元弟講解,當能辦到也。

晨興理花徑,把帚立階隅。

騷騷風過處,落木聲如呼:

“在昔春夏交,驕陽力可虞。

于時嚙臂出,陰翳憐清腴。

何當秋節至,哀我根本枯。

誓將此寸軀,化作泥與涂。

泥涂豈空化,還以沃根株。

君豈無根生,我復當何辜!

如何奪我志,空令填溝渠?!?/p>

草木有苦心,世人知也無?

(括弧〔3〕中即托為落葉語者也。)

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開貞跪稟

七月廿日

第四號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有信封,正面寫“中華民國四川省樂山縣城內縣街洪昌店 煩托便轉交沙灣場 郭鳴興達號收啟”;“日本東京本鄉區菊坂町九四、中華學舍 郭寄”(《櫻簡》釋文有誤,照手跡改正);封底寫“第四號”。日本本鄉郵戳日期“4.7.20”,即大正4年(1914)7月20日?!稒押啞穼⑧]戳地點誤為岡山,據原件圖片更正。國內郵戳日期,重慶府“四年八月十日”,嘉定府“四年八月十五”。綜此,確定年份為1915年。

注釋

〔1〕指嘉定府,今樂山市。

〔2〕手跡作“弟”,殆有筆誤,據上下文校改。

〔3〕即引號。

三十六 致元弟

(1915年7月20日 乙卯年六月初九)

季昌〔1〕弟鑒:

今晨第四號家函付郵后,始接吾弟第一號來書,故茲復為述答。胡家問名〔2〕,既母親親行下溪,訪詢合意,兄不敢說贊成,然亦不敢不說贊成也。本來我國婚姻制度總是難說,不過兄之所見,以為只要胡家子弟聰俊,則伊父之為暴發起家與否,或迷信宗教與否,在所不論。維胡氏昆仲,兄嘗識其二,殊覺不甚聰明過人也。父母老矣,為兒女子事尚是自勞跋涉,為兒子的,何敢更從旁插嘴,播斤論兩耶?姻緣總是前生定,不是人間強得來?!凹揠u隨雞,嫁狗隨狗,得個臭蛤蟆,也只有飽吃一口”而已。然七妹尚幼,似不必過急,如尚未成行,則請二老不妨詳加采訪、考詢。其子弟誠是俊才,一來也不誤妹子終身,二來也遂二老為兒女子辛勞苦意,不識二老以為何如也。但兄想,天下人經母親評題過,說好,斷無有不好者也,或者五哥不免過慮,而兄則不免多事耳。

云老輩竟闊到如許地步耶,真是天不知多高,地不知多厚,三兩花椒二兩肉,令人好笑。回滬同船是實事,行時折賣書物也是實事。當五月初間,日人將提出最后通牒時(哀的美頓書Ultimatum〔3〕),時留學界異常騷動,典書折物,正不乏人也。想早稻田畢業法碩士大人的話,是經過法律學研究過來的,斷不會錯也。

茂根借款,據云當于暑假內交張伯安君手,間轉我家云。

暑天到了,吾弟可少少休息。少成亦可令休息半月或一月,似于身體上或不無小補也。朱契叔青〔4〕為人如何,可令我一聞知否?八嫂〔5〕來函亦讀悉,愿弟為我傳語,道我無暇,不能另函,也不必另函,尚望好為我事奉父母也。復此即詢

暑安!并請

父母親大人福安!

闔家均問好。

兄貞拜上

七月廿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有信封,正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省樂山縣城內縣街洪昌店 煩托便轉交沙灣場 郭鳴興達號收啟”;背面寫“日本東京本鄉區菊坂町九四、中華學舍郭緘 七月廿一日”(《櫻簡》釋文有誤,照手跡改正)。日本郵戳,本鄉(《櫻簡》誤為“岡山”,據原件圖片更正)日期“4.7.21”,即大正4年(1915)7月21日。國內郵戳日期,重慶府“四年八月十二”,嘉定府“四年八月十六”,另有漢口、萬縣郵戳,日期無法辨認。

作者1924年3月所作自傳體小說《漂流三部曲·十字架》,有描寫主人公因不同意妹妹早嫁而被父母斥責的情節:“九年前他有一位妹子訂婚的時候,他寫信反對,發過一次牢騷,說甚么‘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得一個臭蛤蟆,也只得飽吃一口’的話,他的父母竟痛責了他一場……”情節同此信吻合,可資確定年份為1924年的九年前,即1915年。

注釋

〔1〕即作者元弟郭開運,在自家兄弟中排行第四,按伯仲叔季排序,稱季弟、季昌,又諧音作濟蒼。

〔2〕問名,舊式婚姻媒妁禮數之一。由男方通過媒人詢問女方名字、生辰,占卜婚姻是否祥和。胡家,據《櫻簡》說明,即作者七妹丈夫胡坤智家。

〔3〕《櫻簡》釋文拼寫有誤,照手跡改正。

〔4〕朱叔青,據《櫻簡》說明,又作朱淑卿、朱美瑩,郭開文長婿,樂山市五通橋人。

〔5〕即張瓊華。作者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八,因稱八嫂。

品詩文網
導航:品詩文網 > 詩集 > 郭沫若 > 當前頁
更多閱讀
猜你喜歡
最新閱讀
文章薈萃
精選專題

詩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