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高等學校時期 家書二十二函(1915年9月—1918年5月)
三十七 致父母
(1915年9月7日 乙卯年七月廿八)
父母親大人膝下:
男已于本月同湖南李君〔1〕來此矣,車行一日,覺無甚苦。是間殘暑未退,少有熱意,然田疇暢茂,風景悠然,清風時來,溪流有聲,恍惚如歸故鄉也。是間生活較東京為低,每月聞〔2〕不上十五六元也。惟前次張皇,曾歸國一次,往復乘舟均系二等。又此次復由東京來此,因〔3〕前在東京所制什物多已變賣,未變買者,復多所棄舍,來此則不得從新制辦矣。故前后債務一時難已清悉也。前由李樹年君家匯家數若干元,不識已交到否?如交到時,二老可能仍與男匯來否?狐埋狐搰〔4〕,想吾二老見男此函時,定當含笑也。
四姐、六妹歸寧否?
五哥尚在成都否?職守當無所更易否?
少成近日讀書有進益否?培謙歸家否?抑晉省未?
肅此即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開貞跪稟
九月七日
元弟近來復用何功,不妨〔5〕以見告也。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有信封,正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嘉定樂山縣城內縣街洪昌店 煩覓便轉交沙灣場 郭鳴興達收啟”;背面寫“日本岡山市國富二九四,平廬郭より 九月七日”(より,意為郵寄)。日本岡山郵戳日期“□.9.7”;國內郵戳日期,重慶府“四年十月一日”;嘉定府“四年十月五日”。此為作者由東京抵達岡山后的第一封家書,年份應為1915年。據名和悅子《郭沫若在岡山》,“岡山市國富二九四”位于現岡山市國富2條4號、5號附近,步行5分鐘可到第六高等學校。
注釋
〔1〕即李希賢,字閃霆,1915—1918年岡山六高第一部法科學生,后入京都大學經濟科。
〔2〕《櫻簡》釋文作“間”,據手跡改正。
〔3〕《櫻簡》釋文添加“此次”二字,據手跡刪去。
〔4〕語出《國語·吳語》:“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謂狐貍多疑,把剛埋藏的東西挖出來查看。
〔5〕不妨,手跡作“不訪”,據上下文校改。
三十八 致父母
(1915年10月21日 乙卯年九月十三)
父母親大人膝下:
男居岡山已是一個多月了。所住的地方,房主人系六旬老嫗一人,頗為情切〔1〕,衣物破爛時,均勞補綴,且常常采得鮮花飾男室間。而男所居室,每月房金則僅一円五角也。飯食則由別所送來,每月約八円五角,較東京時殊覺廉甚。男自岡山每日起居飲食均有一定時間,今表列如次:
五時半 起床
五時半至六時半 盥嗽并行冷水浴一次
六時半至七時 靜坐
七時 早餐
八時至午后二時 登校(星期一則至午后三時;星期六則至十二時便無課)
十二時 午餐
午后課畢后 溫習時間(此時間每日復行溫浴一次)
五時 晚餐
至餐后七時 散步(此間有操山者,山形頗似峨眉,山麓均稻田散策,田間四顧皆山焉,恍若如歸故鄉然者)
七時至十時 溫習準備時間
十時十五分 靜坐、入寢
每日如此,雖時亦少有出入,然大略則具也。我父母觀此,則不啻每日如見男面矣。
前三日為陰歷重九日,思肅歸稟,惟是日澪雨無休時,心中殊屬寂寞,不識家中二老念男又復何似也。
又,本月(舊歷)中旬為阿母壽辰,想三、四姐、六妹均必歸寧也。男則獨居異國,不能奮飛〔2〕,只得遙遙跪祝而已。
五哥近不識仍留省否?在東京時曾奉一函云,所任職務有更易說,不識究見實行否也?
少成讀書有進益否?近來不見寄國文來,當得別無他故耶。培謙在讀書否?念念。
七妹有暇能與我一函否?
肅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開貞跪稟
十月二十一日
舊歷九月十二日〔3〕
家書第八號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據信中“男居岡山已是一個多月了”等內容,確定年份為1915年。有信封,正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省嘉定府樂山縣城內縣街清河店寶號 煩托便轉交沙灣 郭鳴興達號收啟”;背面寫“日本岡山國富一〇六小川春方 郭より 第八號”(方,日語,對人的敬稱;より,日語,郵寄)。信封與信箋編號一致。日本岡山郵戳日期“□.10.21";國內郵戳日期,宜昌“四年冬月二四”,即民國4年(1915)11月24日;重慶府“四年十一月”;嘉定府“四年十一月十三”。
注釋
〔1〕手跡作“清切”,殆為“情切”的筆誤,據上下文校改。《櫻簡》校改為“親切”。
〔2〕手跡作“不能奮”,殆脫“飛”字。
〔3〕手跡如此,推算有誤。1915年10月21日對應陰歷為“九月十三日”。
三十九 致父母
(1916年1月9日 乙卯年十二月初五)
父母親大人膝下:
去歲家稟,想當先此稟抵家矣。年假已完,明日便又開學矣。
云南變故〔1〕家中想受影響。然吾家深居山僻,或者當無可虞。現在中央軍隊已陸續進發,想小小變故,亦不難蕩平也。
大哥近日來函云,在法部已閱一年,循例應進一級,因經濟不足,故得銀質二等獬豸章焉,可為將來由委升薦基礎云。
五哥近來久無函至,不識近況如何。想云貴事變,正軍界人士效力之時,我五哥必屬倥傯無暇矣。
吳梓春姻伯〔2〕府上又識有何事故否?頃鹿蘋來函,言自去歲十月來未接一封信矣。彼甚為焦急,命男代為問詢。男想,前日元弟來函未曾提及,當得他故也。但元弟函中,不曾六妹歸寧事,庸或別有他故耶?望元弟可少于次函中告我。
少儀三哥想已由省歸家,近來何干?念念(不多瀆)。家中想仍過舊年也。家中一切大小事故,想無甚變更也。酒捐加重,生易〔3〕不識如何?男想,水漲船高,捐重則酒價必漲,想當無所差別也。兒婦想未歸寧,尚勤勉無怠。勤勉為百福之源,人能勤勉,百事始昌也。肅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開貞跪稟
正月九日〔4〕
第一號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未見信封。信中提及云南變故,指1915年底云南發生的反帝制斗爭。此信寫于事變發生后的陰歷正月,由此確定年份為1916年。
注釋
〔1〕1915年12月23日,滇系唐繼堯、任可澄等通電聲討袁世凱,宣布云南獨立。31日護國戰爭爆發。
〔2〕吳梓春,據《櫻簡》說明,樂山市牛華溪人,作者妹夫吳鹿芹的父親。
〔3〕手跡如此,殆指“生意”。
〔4〕《櫻簡》誤將落款日期定為陰歷。此信開頭寫:“年假已完,明日便又開學。”日本學校“年假”或稱“冬假”,在陽歷新年前后,為期兩周,故該日期應為陽歷。
四十 致父母
(1916年1月15日 乙卯年十二月十一)
父母親大人膝下:
今日為陰歷十二月十一日也。此稟到家當在來年正月初間,正是年節中。鄉下過年想必仍過舊年也。日本從前亦用陰歷,自明治維新后,始改用陽歷,至今三四十年〔1〕。然鄉間農民仍是用陰歷也,足見移風易俗之不易矣。家中過年必甚熱鬧,男在遠方不能遽歸,只得時加想象而已。
本日校內前學期成績發表,男名列十二,全班蓋四十余人也。日人同學多為男賀,頗表敬意,以吾國同學居此校大率總在末尾上故也。然依男自家意思,則十二名尚算墮落了,不能以此滿足,今后自當努力奮勉焉。肅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開貞跪稟
一月十五日
無多暇刻,字甚草索,以元弟在家,自可認得也。
不日將有歐戰寫真帖寄歸〔2〕,家中傳閱后,不妨令全場人看看,亦是開通風氣之一舉也。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署日期為“一月十五日”。首句云“今日為陰歷十二月十一日”,根據陽歷與陰歷的對應關系,確定年份應為1916年。有信封,正面寫“中華四川樂山縣城內縣街清河店 煩覓便轉交沙灣場 郭鳴興達號收啟 日本岡山第六高等郭”;背面寫“一月十五日”。上封口處有“淞滬護軍使署委員檢查訖重封”印文。日本郵戳殘破,僅留“……15”字樣,即×年×月15日;國內郵戳日期,宜昌“□年一月廿八”;其余不清晰。《櫻簡》將年份定為1917年,欠妥,參見本書解讀之三。
注釋
〔1〕日本明治維新后,于1873年開始實行公歷。
〔2〕對照1916年12月27日信:“新聞雜志所載寫真插畫……年來疏忽,未曾一次寄歸”,可知此時作者有意郵寄回國的歐戰紀實圖片,年內并未付郵。
四十一 致父母
(1916年2月19日 丙辰年正月十七)
父母親大人膝下:
父親壽誕不久將臨矣。男身居異國,不能歸祝,實深歉意。本日是陽歷二月十九日,在陰歷是正月十六日〔1〕,計算時日,則此函抵家時,父親壽誕業已過矣。久擬早肅,終是今日推明,明日推后,推到今日,算推無可推矣。且今日為星期六,頗有余暇也。三、四姐、六妹想均歸寧矣。家中團圓之慶,當如在目也。
校中講植物學,講到松柏科,其中有名“一位木”者,本質〔2〕甚堅致,葉則長青,昔時多以制笏(朝片),故有“一位”之名。爰摘一枝寄歸,以為吾親壽。木名“一位”,取其貴也,其葉長青,喻吾親壽如東海,長青〔3〕不老。遠物將意,望吾父母笑賜一覽也。并制《一位木謠》一首如左:
一位木,葉常青,
千歲萬歲春復春。
青銅柯,堅鐵心,
一為王笏重千金。
富貴壽考無與倫,
萬里一枝壽吾親。
一枝都百葉,
葉葉寄兒心。
男開貞跪祝
二月十九日
陰正月十六日
闔家均問好。
男現已移居矣,家中請直交學校為便。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有信封,正面寫“中華四川省樂山縣城內縣街清和店寶號 煩托便袖交沙灣 郭鳴興達收啟 日本岡山第六高等學校郭”;背面寫“二月十九日”。下封口處有“淞滬護軍使署委員檢查訖重封”印文。郵戳印跡模糊,日本郵戳有“……19”字樣,即×年×月19日;國內郵戳,重慶府有“五年”字樣;嘉定府有“三月”字樣。綜此,確定年份為1916年。
注釋
〔1〕手跡如此,推算有誤。與1916年2月19日對應的陰歷為“正月十七日”。
〔2〕《櫻簡》釋文作“木質”,照手跡改正。
〔3〕《櫻簡》釋文作“長春”,照手跡改正。
四十二 致父母
(1916年4月30日 丙辰年三月廿八)
父母親大人膝下:
男近來身體頗好。春氣宜人,此邦櫻花近已開殘矣。校內第二學期成績發表,因少怠惰,竟降至十九名,頗慚恧也!元弟自今年來未曾有一函來,不識何故?家中二老定想安泰,凡百想均迪吉〔1〕也,不勝寄念。又年來戰亂,想亦魚雁有所浮沈〔2〕耶,不知男屢次家稟均曾得達慈覽否?近日得五哥來函,言家中一切均吉,殊慰。惟元弟數月不曾有一函來,不識究竟是何緣故也?
大哥在京,近來時常通函。
去歲有函回家,請二老及元弟像片。元弟來函言,不久即將寄來。亦不識至今還不曾寄到。
暑假期行將近矣。歸省之行,近揆時事,想有不能辦到之勢,男近決計仍赴房州海浴矣。少成、培謙讀書如何?想必大有進步也。
男年來思家之心頗切,往往形諸夢寐。然自念已及壯年,所學尚屬幼稚,復惶恐無地,惟努力奮勉而已。肅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海外男開貞跪稟
四月卅日
陰歷三月二十八日
男現住所:岡山市內,內山外九三適廬。
家函仍交學校為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時間署“四月卅日,陰歷三月二十八日”,據陽歷、陰歷的對應關系,年份應為1916年。有信封,正面寫:“中華四川省樂山縣城內縣街清和店寶號 煩托人轉交沙灣場 郭鳴興達收啟 開貞自日本岡山第六高寄”;背面寫“陰歷三月廿八日”。封口接縫處有“行軍總司令部檢”、“第十五師檢”印文。日本郵戳殘損;國內郵戳日期,萬縣“五年五月十三”,嘉定府“五年五月廿六”,其余二枚印跡模糊。
注釋
〔1〕迪吉,語出《書·大禹謨》:“惠迪吉,從逆兇。”迪,道理。意為順理即有福,背道則兇險。
〔2〕魚雁有所浮沈,亦作“浮沉”,謂書信沒有送到。
四十三 致父母
(1916年9月16日 丙辰年八月十九)
元弟七月二日第七號掛號信一件,業已奉到。國事似稍就緒,學費停止事想不至實現矣。但男自去歲〔1〕五七,曾返滬一次,書物賣盡,旅費過濫。迄茲一年,補苴之余,頗形慘淡,恐一旦不測,或染病疾,或生意外事變,手無余裕,無處乞靈。故敢以匯款為請,為數百金已足,不識家中一時可能抽出否?日本學制,高等學校實為大學預科,注重在外國言文〔2〕,其他科學實不過高等普通而已。故雖高等畢業,非再由大學畢業后,終無立身處世之長策。男想,古時夏禹治水,九年在外,三過家門不入;蘇武使匈奴,牧羊十九年,饉龁冰雪。男幼受父母鞠養,長受國家培植,質雖魯鈍,終非干國〔3〕棟家之器。要思習一技,長一藝,以期自糊口腹,并藉報效國家。留學期間不及十年,無夏、蘇之苦,廣見聞之福,敢不深自刻勉,克收厥成?寧敢歧路忘羊,捷徑窘步,中道輟足,以貽父母羞,為家國蠹耶?父母愛男,望勿時以男為念。方今世界大通,郵便〔4〕走天下,較之古人家書萬金,動需年月之苦,已不啻有萬里咫尺之別。寫真在望,猶男侍立膝前;家報飛傳,猶男喋褻座右;雖遠居異國,實則無異家居。男年已不稚,自當努力自愛,絕不至遠貽父母隱憂。父母愛男,望勿時以男為念也。
大哥性過拓大,丈夫氣概,自所宜然。男處來書亦罕,但審其近狀,確系居京無恙,可斷言也。男亦時有函促其多修家稟,以慰慈念。定必早蒙俯納,總以國故糾紛,魚鴻不免有所沈滯耳,亦望父母勿過勞遠慮。雖干戈照眼,猿鶴警心,然托父母之德,祖宗之靈,國家之庇,天地之惠,男等雖遠離膝下,茍知自愛,當不至別有意外之虞也。五哥近日仍居省否?久不得來書,至以為念。五哥謹慎人,當此玄黃混沌之際,要宜以正義自守,庶不至迷所向往。望元弟傳言至禱。五嫂〔5〕已晉省,自是慶事。培謙家讀最妥當,不知近來長得好高大矣。男以為,俟將來國事平定后,大嫂如能晉京,尤屬兩便。想此亦系大哥意中事,但頃來不大得意,未便言耳。不識父母尊意以為如何?但少成則不宜晉京,以京中非讀書地,似少成現在年紀,正當施以完善教育之時,為龍為蛇,此兩三年間耳。四姐歸寧否?三姐、六妹、大姪均無恙否?闔家均在念中。此間已于十四日開課。二年課目較一年難澀,附呈時間表一張〔6〕,系一年中定目,自今年九月至來年六月,可永無變易。肅此敬請
父母親大人福安!
男開貞跪稟
九月十六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未見信封。據信中“男自去歲五七,曾返滬一次”,確定年份為1916年。
注釋
〔1〕《櫻簡》釋文脫“去”字,照手跡改正。
〔2〕據《六高各學科每周課時和教科書表》,岡山六高三個學年的外語課程均為每周課時之半。一、二學年:德語13課時,英語3課時;第三學年:德語10課時,英語3課時,拉丁語2課時。
〔3〕干,盾牌。干國,護衛國家的人。
〔4〕郵便,日語,意為郵政。
〔5〕指魏紫華(1893—1975),郭開佐第二位夫人王硯芳病逝后,再次續弦的夫人。
〔6〕該信所附呈課程時間表未見留存。
四十四 致父母
(1916年10月14日 丙辰年九月十八)
本日乃阿母誕日,恨不能駕飛行船,航空歸祝也。家中團慶之樂不識何似?頃間購得紅心柑一枚,午飯后剝而食之,如享蟠桃也。今晚特殺雞為黍〔1〕,請同寓諸人,用表歡慶之誠焉。
肅此敬請
父母親大人萬福!
闔家均問好。
男開貞海外跪祝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為明信片,另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省樂山縣城內縣街清和店 煩托便轉交沙灣場 郭鳴興達號收 開貞自日本岡山第六高等學校寄 十月十四日”。日本岡山郵戳日期“5.10.14”,即大正5年(1916)10月14日,由此確定年份為1916年。
注釋
〔1〕殺雞為黍,謂款待客人。《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四十五 致父母
(1916年11月19日 丙辰年十月廿四)
父母親大人膝下:
試驗在即,準備頗忙。前周竟無家報歸,亦自懶性復發之故也。元弟十一號〔1〕(九月廿八日)家書已奉到。想見阿母誕日,闔家團圓之樂,獨兒遠離膝下,大哥亦羈宦燕京,不知二老當日又思念兒輩何似也。男想前大、五哥同在日本時,父母每一念及,便泫然流涕。兒今離膝下已三年余矣,不知二老又為兒雪了許多眼淚。但男雖遠離,幸蒙福庇,尚是無病息災〔2〕過日。每引孟夫子所言“父母具存,兄弟無故,一樂也〔3〕一語時,自涵誦正,復獲慰無限也。切懇父母勿過念兒。
少成失學殊屬掛心事。大哥既有命赴北京意,想來往北京亦甚好,即北京無好學堂,來東亦正方便也。肅此即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六妹、大姪想在家耍也。
男開貞跪稟
十一月十九日
(舊十月廿四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未見信封。據落款日期陽歷和陰歷的對應關系,確定年份為1916年。
注釋
〔1〕指信件編號。
〔2〕《櫻簡》釋文作“息笑”,照手跡改正。
〔3〕語出《孟子·盡心上》。
四十六 致父母
(1916年12月23日 丙辰年十一月廿九)
校內以今日試畢。前周以準備多忙,竟無函歸。元弟最近來函收到,所記父母言行錄最佳,反復誦讀,不啻如在膝下也。凡事要有恒,要持久,尚以此致〔1〕望元弟,尚當益以無倦。容后再瀆。專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詢好。
男開貞跪稟
十二月廿三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為明信片,日本岡山郵戳日期“5.12.23”,即大正5年(1916)12月23日;國內郵戳日期,漢口“□□十二月卅日”,萬縣“六年一月八日”,重慶“六年一月十一日”。由此確定年份為1916年。明信片另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省樂山縣城內縣街 清和店煩托便轉交沙灣 郭鳴興達收 開貞自日本岡山寄”。
注釋
〔1〕《櫻簡》釋文脫“尚以此致”四字,照手跡補遺。
四十七 致父母
1916年12月27日 丙辰年十二月初三)
父母親大人膝下:
月之廿三日校內試驗業已竣事,成績尚不甚劣,但必待來年二月初旬始可望發表也。現已在年假中矣,同學相聚(校內吾國同學有十一人焉),時多樂舉,天高日暖,時登操山而嘯風焉。操山峙立校內,山木青蔥可愛,驟望之頗似峨眉也。后樂園者,為日人三公園〔1〕之一。中有大池一,余則清流成渠,灌注其間,微風散拂,則漣漪四起。復有鶴鳥數只,戲為水浴,丹冠素羽,與淡日而爭鮮也。對之亦頗愉悅。
不久行將除夕矣,預想家中團之樂,恨不如鶴鳥之有翼而高飛,一飛飛到吾父母前也。王陽明先生謫貶貴州龍岡,《元夕》有詩云:
故園今夕是元宵,獨向蠻村坐寂寥。
賴有遺經堪作伴,喜無車馬過相邀。
春還草閣梅先動,月滿虛庭雪未消。
堂上花燈諸弟集,重闈應念一身遙。
諷讀一過,儼如自家心中所懷而不能見諸筆端者也。蠻村獨坐,不堪寂寥;堂上花燈,重闈念遠,真好似替自家代刀作出然者。然陽明先生學行萬古,忠孝兩全,男則內懷多疚,徒自媿汗已耳!
元弟可許容再出門讀書否?國家積弱,振刷須材,年少光陰,瞬間即逝,殊為可惜也。日中必熭(有誤),操刀必割。〔2〕少不奮力,老大徒悲。使元弟將來徒悲老大,于時殊甚苦也。男殊不忍多言,懇望吾父母奪裁之也。男深不肖,所學難以望成,然讀《論語》書:“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遠,能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3〕曾子之所言,亦不敢不自奮勵矣。元弟天性篤厚,尊重自持,茍志于學,學無不成。比男之輕浮無力,實為遠甚。父母如不忍割慈,則男頗有以身易元弟出門讀書。俟來年暑假之時,當得歸省一行,于時尚當跪請也。
歐洲戰爭關系至重,開戰已年余矣(前年八月起開戰),尚未結局,中間珍奇異事指不勝屈。此間新聞雜志所載寫真插畫,大有吾國內地所無者。年來疏忽,未曾一次寄歸〔4〕。自明年始,當擇定一兩種按月寄歸,以娛二老,并以開通鄉間風氣,增廣見聞也。
肅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開貞跪稟
十二月廿七日
大侄女年節想當歸寧。函件過重,未能另寫,統此問詢也。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未見信封。信中述歐戰“前年八月起開戰”,“開戰已年余矣”。第一次世界大戰于1914年8月爆發,由此確定年份為1916年。
注釋
〔1〕岡山后樂園與石川縣金澤市兼六園、茨城縣水戶市偕樂園,并稱日本三大名園。
〔2〕日中必熭,操刀必割。喻辦事必須及時,見賈誼《新書·宗首》。熭,亦作彗,意為曝曬。《六韜·文韜·守土》:“日中不熭,是謂失時。”“(有誤)”二字,殆對“熭”字正誤與否的附注。
〔3〕語出《論語·泰伯》。
〔4〕參見1916年1月15日信附筆。
四十八 致父母
(1917年1月12日 丙辰年十二月十九)
父母親大人膝下:
去歲廿三日試畢后,即行放冬假,耍了兩星期。假期中,耍得一個不亦樂乎,竟連家信也忘寫了,真是該打該打。〔1〕今年初八日校內開課,現在仍每日照常上課也。此間大率仍過舊歷年,新年狀況,殊不甚熱鬧。日本維新四五十年,而風俗至今尚難轉易。鄉中新歷年,想必仍是有名無實也。舊歷年不日便到矣,想到家張燈結彩,搗米舂芝麻之概,思歸之心油然生矣。新年豬頭肉已四個年頭不曾吃得,想起便流起口水起來了。大頭菜炒肉,真是得吃。此間無大頭菜,有名大根菜者,乃白蘿蔔也。現刻已移寓,擬踅住三兩月,更當他徙。近來,醫學者主張年中多多遷徙,謂于衛生有益,亦不識然否。家中來函,請直交學校,萬無一失。
五哥仍在家否?
少成、培謙讀書進步否?
元弟所記二老言行錄甚好,望陸續寄示。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開貞跪稟
一月十二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未見信封。1916年12月27日信述:“月之廿三日校內試驗業已竣事”,與此信“去歲廿三日試畢后,即行放冬假”相銜接.由此確定年份為1917年。
注釋
〔1〕作者《五十年簡譜》記述,1916年12月“迎安那至岡山同居”,當與文中這段經歷相關聯,由此可證作者與郭安娜的共同生活始于1916年12月23日期末考試結束之后。
四十九 致父母
(1917年1月19日 丙辰年十二月廿六)
父母親大人膝下:
舊臘將殘,鄰家處處有舂餅聲,蓋日人鄉下仍是過舊年也。此間呼米粑日“餅”,用舂杵,不用磨,間以紅豆粉為心,名曰“餡餅”,燒食或煮而食之,味殊不甚佳也。煮食者,名曰“雜煮”,無餡,湯中稍加以蔥頭菜葉,味咸而清淡,小兒輩多喜食之,間亦食用,亦別有風味也。
日人拜年最講究。拜年以元旦日為限,無論男女,均相竟早出,凡街鄰親友處,四處飛投名片。遠處則用明信片,均系前年寫就,早早交與郵局。局中對于年賀狀〔1〕一項特別經理,概于元旦日侵晨投交前方,殊妥便。賀年以正月初旬為限,彼來此往,絡繹飛騰,逾限則為失禮。又,初旬每家門首均置盤器一,以盛名片及郵片也。稍有體面人家,大率堆如山積。然家中享用殊甚簡樸,喜飲酒,大有終日昏昏醉夢間之概。然勞動者流絕無聚賭事〔2〕,一切生理〔3〕亦不停閉,轉以年始為熱鬧,此與吾鄉甚相反也。鄉中拜年一層,甚覺過于簡慢。憶兒輩前在家時,竟如深閨處子,不出街坊一步,只有人來,沒有我往。至今思之,實屬大大失禮也。間奉父命一出,大覺有自低身分之感,真是該打千萬。元弟近年居家,不識亦曾四出拜年否?吾家為鄉中望族,一舉一動影響全鄉。憶前鄉中尚無打麻雀牌之習,自吾家打起后,遂至蔚成風習,不識年來此風何似也。
男近來甚善飯,在日已三年,日人風俗言語漸就通曉,已無甚苦楚處。岡山有中國留學生二十余人,相得亦甚歡。四川人除男而外,尚有兩人,海外寄跡,雖匪知交,頗亦〔4〕親熱也。
今年岡山頗寒,朔風甚烈,漸已交春,寒意稍退矣。不識鄉中今歲氣候如何?但此間,據男自己經驗,似覺較吾鄉溫暖。記早在家時,穿皮襖,著棉衣,臃腫一身,手足仍不免時有冰冷之感。居此間,僅著毛衛生衣一件,外著薄棉和服,加以罩袍日人呼為“羽織”,無以名之,名之曰“袍”),下著棉衛生褲一件,時打赤足,殊無寒意,想仍是地方溫暖故耶。
前元弟來函中言,父親二十年前舊羊皮襖換面,云云。憶父母親似新制有狐皮皮襖。二十年前舊物,必無溫意。父親何不著用狐皮襖耶?令兒輩聳懼無安意也。
父親壽誕不日將臨,男仍居異國,不能歸祝。男自念家,不知二老更何等念男也。計男此函抵家時,必適當父親壽辰,今僅肅跪己室,望家中遙遙叩頭也。時鐘已八點,想二老必已安睡。二老室中狀態仍如前否?七妹想必在二老房中宿息也。心里想甚么便寫甚么,毫無倫次,一點都不恭敬。望二老恕兒簡突。肅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開貞跪稟
陽歷正月十九日
說明
此信原文除個別引號外,基本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未見信封。信中寫道,作者“在日已三年”,由此確定年份為1917年。同日,作者另致元弟一信,見第五十函。
注釋
〔1〕年賀狀,日語,意為賀年片。
〔2〕勞動者,日語,意為工人。聚賭,《櫻簡》釋文作“聚睹”,照手跡改正。
〔3〕生理,日語,意為生計。
〔4〕亦,《櫻簡》釋文作“云”,照手跡改正。
五十 致元弟
(1917年1月19日 丙辰年十二月廿六)
濟蒼弟鑒:
近來好否?居家別有快心事否?教讀之余,舊業〔1〕尚時溫習否?身體尚強健否?登山一事最于鍛煉體魄為宜,閑居可率侄輩遠出,時事跋陟。暑中伴二老登峨眉為最宜。峨眉天下秀。吾輩弟兄生長峨眉山下,未曾登過一次,真是笑人事。憶前歲夢中登臨,得句云:“俯瞰群山小,天空我獨高。”吾弟試為我一往,看光景究竟如何也。今年新年對有好句否?五哥仍家居否?《太陽》〔2〕尚續訂否?望即回信。又外祖琢璋公〔3〕事跡毫無記錄,恐歲久堙滅。吾弟閑居,可請母親口述一遍,詳細記下。母親乳母劉媼〔4〕事,亦請詳述,請即早示我。
張二姨父母〔5〕尚康健否?下城時,在彼處或可探得外祖公遺事一二。外祖人格,細細想來實屬神人之列,不可失傳也。望吾弟決意,杜家場外祖父母墳〔6〕宜一歲往拜掃一次。又,二舅公不識尚健在否?惜大舅早棄世,大舅公知外祖公事跡最詳,然今已無可如何矣。不識杜家祠中有何記錄否?可調查一二,至囑至囑。
兄貞百拜
正月十九日〔7〕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未見信封。作者到岡山以后,常由操山風光聯想到家鄉的峨眉,建議弟妹多作登山運動,說:“暑中伴二老登峨眉為最宜。”又在1917年6月23日信中詢問:“今年二老峨眉之游,能成行否?暑中總請萬要上山一次。”同年8月14日信:“峨眉之游,適今歲世亂年荒,竟不能成行,殊歉然也。”綜此,確定年份為1917年,與第四十九函同時寄發。《櫻簡》編者將年份推定為1918年,待商榷,參見本書解讀之三。
注釋
〔1〕《櫻簡》釋文作“舊筆”,照手跡改正。
〔2〕日本綜合性雜志,博文館發行,1895年創刊至1928年止,共發行33年,其間數次刊發過梁啟超的文章。
〔3〕即杜琢章,字寶田,樂山杜家場人。咸豐二年(1852)恩科進士,歷任貴州龍泉、廣順、黃平知州。《黃平縣志·勇烈》咸豐八年(1958):舊城(黃平舊州治所)“被苗攻陷,殉難于城”。《貴州通志·采訪冊》:“咸豐八年十月初一日……公督練勇迎剿,殺敵數百,寡不敵眾,臨陣捐軀。其妾史氏、女三姑、四姑同時盡節。”
〔4〕郭開文等撰《先妣事略》:“劉媼本黔人”。作者《我的童年》:“劉奶媽(好象是云南人)背著我母親逃難。……據劉奶媽的口述,我母親也還零碎的記憶得一些。小時候她對我們講起,連我們都覺得很光榮,但我現在也印象模糊地不能記憶了。”
〔5〕二姨父,張姓。作者《我的童年》:“聽說我們二姨爹的大哥是李鴻章的好朋友。他的二哥或是三哥好象做過江蘇的巡撫,他們的家本是煊赫過一時的。但在我小時去的時候已經是頹敗得不堪了。”“二姨爹自己在家里起了一座私塾,靠教讀糊口。”二姨母,杜琢章次女,作者母親杜氏的異母二姐。
〔6〕據樂山杜家場居民回憶,20世紀50年代當地進行基本建設時,杜琢章墓碑被移往樂山烏尤寺。現存何處,不詳。
〔7〕自1913年以來,作者所寫書信落款日期如不加說明,均為陽歷。《櫻簡》將該日期定為陰歷,不妥。
五十一 致父母
(1917年2月24日 丁巳年二月初三)
父母親大人膝下:
近來疏忽殊甚,記已三周間無家稟歸矣,不知父母念兒何似矣。
父親誕日,想三、四姐,六妹等必皆歸寧,家中團之樂,殊可想象也。五哥必仍在家。少成、培謙今歲仍家讀耶?少成年紀已不小,帶到京去,一時恐不能辦到。能令他在國內把中學畢業后,帶來日本最好,但此尚屬數年后事。聞前成都府中學,現系張某校長。此君系岡山六高出身〔1〕,曾在東京大學住過一年,甚有才干,想學校必有可觀。少成能考入此校是最好,但恐程度尚不十分充足耳。大哥不識有何良法否?大嫂晉京事,想終難成行也。
年來歐戰尚繼續,德國宣布用潛航艇戰,不論何國船舶,均當一概擊沉。美國向彼抗議,遂至國交斷矣,將來恐不免有開戰之勢〔2〕。我國亦向德提出抗議〔3〕,現在德國尚未回復。將來恐仍終不免于斷交一途,或至宣戰亦未可知。但今次政府處置如此勇決,必確有見地把握。又,國中名士多積極的主張與德宣戰,大有全國一致之勢云。
想吃過年耙,不得到口,不覺口中便流起口水來了。近來,幾每日必買燒紅薯吃,甚有風味,但不及鄉中味甜也。肅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開貞跪稟
二月二十四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據信中說美國因德國實行“無限制潛艇戰”,與德國斷交等情形,確定年份為1917年。在零散信封中有一空封的國內郵戳時間與此函落款日期接近,日本郵戳字跡不清,姑且組合于此。信封正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省樂山縣城內縣街清和店寶號 煩托便轉交沙灣場
郭鳴興達號收啟”;背面寫“日本岡山第六高等學校 郭開貞竹報”。日本郵戳殘損;國內郵戳日期,宜昌“12 May 17”,即1917年3月12日;萬縣“六年三月十六”;重慶“六年三月十九”。
注釋
〔1〕成都府中學,今成都石室中學(成都四中)前身。據東京圖書出版會2005年日文版《櫻簡》(大高順雄、藤田梨那、武繼平合譯)注釋,該校校長張超,為岡山六高大正8年(1917)7月一部丙類第17屆畢業生。
〔2〕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德國于1917年2月4日宣布實行“無限制潛艇戰”,攔截、襲擊開往英國水域的一切船只,使美國商船遭受重創。美國遂結束中立狀態,4月6日對德宣戰。
〔3〕1917年2月9日,中華民國就“無限制潛艇戰”向德國提出抗議。
五十二 致父母
(1917年4月11日 丁巳年閏二月二十)
學校已于九日開課矣。今日系日人某紀念日〔1〕,校中放假,午前曾赴校行禮。日人于禮節一層,極力講究,大非近日吾國現狀所及,所謂禮失而求諸野耶?春日融和,櫻花爛漫,山巔水涘,游人甚多,霸者之民,嗥嗥如也。故鄉桃李,想亦開放矣。屋后桑樹數株,想亦已綠葉成蔭矣。此間桑樹頗少見,有則均矮小。茶樹頗多,小簇如繡球,在家時曾未之見也。
今年只接得元弟一封信,想必有所遺失。去歲曾寄相片一張回家,不識曾收到否?二老相片不識究曾照就否?望早一日賜男為禱也。
此次開學,算系第二年第三學期矣。明年六月則高校便可畢業。為時正無幾,念之殊足樂也。高校所學大屬外國語言,于專門學問尚未陟歷。能早一日得入大學,著手專門研究,想為樂正未可量。
五哥回家否?元弟校務有趣否?
肅此敬請
父母親大人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開貞跪稟
四月十一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為明信片,另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省樂山縣城內縣街 清和店煩托便轉交沙灣 郭鳴興達號收 日本岡山第六高等學校 郭開貞竹報”。日本岡山郵戳日期“6.4.12”,即大正6年(1917)4月12日;國內郵戳日期,重慶府“六年四月廿八”,嘉定府和另一地(無法辨認)均有“六年”字樣,由此確定年份為1917年。
注釋
〔1〕即明治皇后的祭日。明治皇后(1849—1914),原名一條美子,身后受封為“昭憲皇太后”,移入明治神宮祭奉。
五十三 致父母
(1917年5月4日 丁巳年三月十四)
櫻花開罷,牡丹、杜鵑等花漸復著花矣。家中所植不識如何?學校自入第三學期以來,休假頗多。前星期水上運動會,放假三日;會日遇雨,復延期一日。不久又有野外演習,將有四五日之休假。日本學校對于體育,非常注重。最近高等學生及中小學校學生,均有糾糾武夫之概,體魄既壯,而于科學方面,又非常進步。近數年來,竟骎骎乎有與歐美諸國并駕齊驅之勢。國無棄材,人有職守,吾國所素指為小鬼而恥不屑道者,方興之焰正未可艾也。近來歐戰聯合軍方面頗占勝利,德奧軍連戰連敗,且國內更有乏糧之虞,平和結局當不遠也。我國不久亦將參戰。此次參戰決無大害,惟一面參戰,一面仍當銳意振頓內治,雙方并進,方可無虞。然據現刻國內情形觀察,內亂紛紛,弊竇百出,戰與不戰,皆自取敗亡之道耳。敬請
父母親大人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開貞跪稟
家中有《困學紀聞》一書,請元弟將其中關于莊子一部分抄示我為望。〔1〕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為明信片,另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省樂山縣城內縣街清和店 煩托便轉交沙灣場 郭鳴興達號收 日本岡山第六高等學校 郭開貞竹報”。有日本岡山郵戳日期為“6.5.5”,即大正6年(1917)5月5日;國內郵戳日期,重慶府、嘉定府不清晰;宜昌府為“六年五月十□”。綜上,確定年份為1917年。
注釋
〔1〕《困學紀聞》,南宋王應麟撰,二十卷。這句附言寫在明信片頂端,《櫻簡》將其錄入編者說明,現移入正文。
〔2〕因明信片的單面已寫滿,故落款時間寫在明信片另一面的空白處。《櫻簡》將其錄入編者說明,現移至此。
五十四 致元弟
(1917年6月12日 丁巳年四月廿三)
元弟最近長函已到手。入東以后,元弟來函中,算此次為最暢達,最詳盡的了。實則前此若干函件,一次也未曾滿我意者,亦正不知其何故?校內于十八日開始試驗,廿三日竣事,近日正在準備中也。來函中所云德潛艇在滬猖獗事,全屬無根。吾鄉僻遠,謠傳必多,切勿輕信。國內近復多事,吾慨乎打戰者盡是神仙,而遭災者唯我百姓耳。然而盛衰治亂,一切皆有天數存焉。風云緊迫,正醞釀豪杰之時,新國少年皆當存攬轡澄清之志氣也。此復
濟蒼〔1〕弟鑒。敬請
父母親大人福安!
闔家均問好。
六月十二日〔2〕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為明信片,另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省樂山縣城內縣街清和店 煩托便人轉交沙灣場 郭鳴興達收 日本岡山市弓町八十一番地 郭開貞”。發信地址中“弓町”,《櫻簡》釋文作“云町”,據原件圖片更正。日本岡山郵戳日期“6.6.11”,即大正6年(1917)6月11日,國內郵戳不清晰,僅此亦可確定年份為1917年。
注釋
〔1〕即郭開運,作者元弟。
〔2〕據明信片岡山郵戳日期“6.6.11”推測,此信實際書寫日期殆不晚于6月11日。
五十五 致父母
(1917年6月23日 丁巳年五月初五)
父母親大人膝下:
第二學年試驗已于今日完事,筆戰七日,猶有余勁也。今次成績尚不壞,月底可望發表,比時當詳報也。暑中擬不多往,在岡或讀書,或做文,已早有成算矣。今寄回六高花郵片,一切均詳書在背面,請二老賜目。
又,此次試驗既竣〔1〕,下年便入第三年級矣。一日復一日,看看高等學校〔2〕也就漸漸的完功了,思來頗有欣意也。已入初夏,此間入梅雨期,時雨時晴,如是五六日,今漸晴定矣。今年二老峨眉之游能成行否?暑中總請萬要上山一次,或攜帶元弟、少成隨伴,可令弟侄增長無限志氣也。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3〕。李太白詩:“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4〕讀古人登高之作,皆浩浩然,靈氣流溢,神為之移,況身臨其境,不知更當作何豪想耶!歐洲人最喜登山,近來日本亦大獎勵此舉。吾國古時,凡登高能賦者可為大夫,可見亦曾獎勵過來。登山一事,于精神修養及體魄健全上,皆有莫大之影響也。男昔日曾夢峨眉山,得詩一句云:“天空獨我高”。近來頗想親事登臨,一證實此詩之意。將來如二老果能帶元弟及少成同往時,尚望元弟詳詳細細草出游記一篇示我也。肅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貞跪稟
廿三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未署年、月。據信中所說岡山六高第二學年試驗情形,確定此信年份、月份應為1917年6月。有信封,正面寫“中華民國 四川樂山縣城內縣街清和店 煩托便轉交沙灣場 郭鳴興達收啟”;背面寫“岡山市弓の町八十一番地柘植方 郭開貞竹報 六月廿三日發”。日本岡山郵戳日期“6.6.23”,即大正6年(1917)6月23日。國內郵戳日期,宜昌府“六年七月三日”,重慶府“六年七月七日”。《櫻簡》將該信封發信地址中“弓の町”釋作“虧少町”,又與第十函(《櫻簡》編號五十)配伍,有誤。參見本書解讀之三。
注釋
〔1〕《櫻簡》釋文作“試驗究竣”,照手跡改正。
〔2〕指日本的高等中學。
〔3〕見《孟子·盡心上》。太山,即泰山。
〔4〕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五十六 致父母
(1917年7月16日 丁巳年五月廿八)
父母親大人膝下:
張勛造反,破壞民國,奈有段祺瑞一人奮起義師,十日之內削平大亂〔1〕。近閱時報,北京已恢復,張勛已脫逃,段公已入京,黎總統已救出,從此以來,我國其可望小康乎。此次大亂,實則全系黎總統一人庸懦不明之過所致。張逆之入京,黎氏召之。召寇啟戎,真是第二何進〔2〕。好在一命尚保,不識有何面目更對百姓乎。段氏功業甚偉,眾望所歸。如天佑中華,使段氏得安于位者十年,國家其庶幾有起色乎。段氏近已就總理之職,總統現系馮國璋代理,此人首鼠陰險,聞頗與段氏不甚相契,亦非國家之福也。然將來或辦到黎氏復位,亦不可知。大哥前星期尚有函來,絕無意外之事,望二老切勿擔心。兒在此間每日讀書溫課,或會友閑談。鄉下留學生甚少,關于集會演說等囂騷情勢,完全沒有。食量頗好,身體頑健,二老請勿掛。吾鄉僻遠,必多謠傳失真之事,望家中切勿輕信也。近聞川內又起爭端〔3〕,不知又鬧到什么田地了。元弟抄來“諸子間評”一節已收到。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貞跪稟
七月十六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未見信封。據信中所說張勛復辟事,確定此信寫于1917年。
注釋
〔1〕1917年6月14日,張勛借“調停”大總統黎元洪與總理段祺瑞的矛盾,率“辮子兵”進京,7月1日抬出12歲的溥儀宣布復辟。黎元洪因姑息張勛,無顏再行總統職務。14日,段祺瑞率“討逆軍”入京,張勛復辟破產。
〔2〕何進(?—189),東漢末年外戚,官至大將軍。其妹為漢靈帝皇后。靈帝死后,何進欲借皇后令召董卓入京,剪除宦官勢力。事未成,為宦官殺,成為漢末天下大亂、三國割據的導火索之一。
〔3〕指四川、云南軍閥交戰。1917年4月,劉存厚不滿川軍被裁減,在成都、資陽等地與滇黔勢力交火。7月,唐繼堯以“護法”為名,帥滇軍再度深入四川。
五十七 致父母
(1917年8月14日 丁巳年六月廿七)
父母親大人膝下:
頃接元弟來函,敬悉二老無恙,無任欣幸。峨眉之游,適今歲世亂年荒,竟不能成行,殊歉然也。父親疥癬,兒亦久思購藥寄歸,奈兒現處高等學校,于醫道全然尚未入門。以疥癬種類甚多,街坊買藥又難收效。今奉命后,已托人訪問高明,請為調制,多方辦妥即當寄歸也。此次復辟之禍幸早收拾,燕京之戰損失甚少。大哥近日來函,言甚無恙,并云已早有電歸報,想家中必早接到矣。近閱時報,載川滇兩軍在犍嘉兩地交哄〔1〕,桑梓之邦不知蹂躪到什么地步了。元弟函中言,斗米竟值二千二百余文,想鄉里貧民不知如何過活?天降喪亂,饑饉薦臻,大兵之后,瘟疫流行。吾川遭此浩劫,言之殊令人酸鼻也。五哥不識現在仍在嘉定辦事否?想嘉定人逃難到沙灣者,又多人矣。流花溪〔2〕適當要沖,六妹家未遭難否?兒今歲留岡甚是愉快,每日午前在家讀書,午后下河洗澡。岡山市中有小河小道名旭川者,如沙灣之茶溪〔3〕然,水清宜浴。日人設會講習游泳法,大小學生多入會者。兒學鳧水算已三年,但不甚大進步,近來亦只鳧得十來丈遠。然當溽如蒸,下河一次,則自涼快可人。上坎休息,太陽曬背,曬得癢酥酥的,真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趣味。兒甚想早早回家,帶同弟侄輩日往茶溪,將兒所學的鳧水工夫教教他們也。長長的暑假,不知不覺的便過了一大半。校內九月十日開學,今已八月十四日,只耍得三個禮拜,便又要穿鼻子了。上學期成績已發表,雖未算高發,然亦輕輕易易的把第二學年的試驗通過了。來學期便算是第三學年。來年今日,便算已經從高等畢業,將入大學了,想來也自覺得快活人的。此間小菜,南瓜、茄子甚多,想吃豇豆、嫩椒,總不容易買到手。想起家里的甜漿稀飯,便又汪汪的流起口水來了。兒想二老聽元弟讀到此處,必定笑兒好吃也。肅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貞跪稟
八月十四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未見信封。據信中提及張勛復辟、川滇兩軍在四川爭戰等事件,確定年份為1917年。
注釋
〔1〕犍嘉,犍為、嘉定的簡稱,地處川南至成都之間。1917年6月張勛復辟,封川軍首領劉存厚為四川巡撫。7月中旬,滇軍唐繼堯發動“靖國之役”,討伐劉存厚,攻占成都。川南至成都沿線戰事連連。
〔2〕流花溪,流經樂山市南,五通橋區牛華鎮。鎮因諧音“流花”而得名。
〔3〕茶溪,流經樂山市西南,在沙灣鎮入大渡河。
五十八 致父母
(1918年5月25日 戊午年四月十六)
父母親大人膝下:
男不肖陷于罪孽,百法難贖,更貽二老天大憂慮,悔之罔極,只自日日淚向心頭落也。自接元弟往日責讓一函,屢思肅稟自白,終覺毫無面目,提起筆竟寫不出一句話來。今日接到玉英〔1〕一函,敘及父母哀痛之情,更令人神魂不屬。往事不愿重談,言之徒傷二老之心。而今而后,男只日夕儆旸〔2〕,補救從前之非。今歲暑中,可國事稍就平妥,擬歸省一行,當時再負荊請罪。請二老重重打兒,恐打之不痛,兒更傷心矣。寄回和兒母子〔3〕相片一張,兒滿七十日時所撮也。兒名和生,乃大兄所命,取和氣致詳之義,又以生在日本,意正雙關也。兒以去年陽歷十二月十二日午后十時生,而今將滿半歲矣,正長得肥滿大樣可愛。和兒母本日本士族〔4〕,四年前由高等女學〔5〕畢業,今年二十二〔6〕。為兒所誤,殊自可憐,望二老亦憐而恕之也。
肅此敬請
福安!
闔家均問好。
男開貞跪稟
陽歷五月二十五日
陰歷四月十六日
說明
此信原文無標點,落款無年份,未見信封。由信中所述郭和夫于“去年陽歷十二月十二日午后十時生”等內容,確定年份為1918年。
注釋
〔1〕即張瓊華。
〔2〕儆,儆戒,使自覺,不犯錯誤。旸,日出。儆旸,意謂作為明鑒,引以為戒。
〔3〕即郭安娜、郭和夫母子。郭安娜(1896—1994),原名佐藤なとみ(佐藤富)。生于日本宮城縣黑川郡大衡村。就讀基督教會所辦學校時取名Anna,音譯為“安娜”,一作“安那”。1947年后定居中國。第六屆、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郭和夫(1917—1994),一作和生。在郭開文編《哀音錄》中名“宗咸”;在郭沫若等編《德音錄》中名“宗易”。畢業于京都大學工學部,1947年后定居中國。化學家。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第五屆至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
〔4〕佐藤家原為日本仙臺士族(藩主時代武士的后裔),劍道世家。郭安娜父親佐藤卯右衛門,基督教牧師,入贅佐藤家。
〔5〕高等女學,指仙臺尚女校,由美國基督教傳教士開辦。
〔6〕據此年齡(殆為周歲)推算,郭安娜當生于1896年,與現存郭安娜出生于1894年或1895年的說法不同。
岡山六高校園鳥瞰
上一篇:《第一高等學校預科時期 家書二十四函(1914年8月—1915年7月)》敝帚集與游學家書
下一篇:《聯語五十二副》敝帚集與游學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