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中幾個具體事件
關于教育改革之具體問題,原則上我們可以有些意見。其施行的詳細方案乃是教育當局的事,我們局外人既無材料在手,自然無從懸推。
教育改革具體方案之原則,一時想來有下列數事。
(一)全國的教育,自國民教育至學術教育,要以職業之訓練為中心的。這話不是江蘇省教育會一系人之老調頭,他們的辦法是把學校弄成些不相干的職業的“藝徒學堂”。幼年人進學堂,如進工場一般,這是極其不通的。我們乃是主張學校中的訓練要養成幼年人將來在社會服務的能力,養成一種心思切實,態度誠實,手腳動得來,基本知識堅固的青年。所以中小學雖有化學,然而如竟專心制起胰子來;雖有物理,然而專心做起電燈匠來,都是大可不必的。不過,化學雖不造堿,而必使中學畢業生在化學工廠中做起事來,能應用他在學校中學的化學知識;在農場中做起事來,能應用他在學校中學的動植物知識,然后這教育不是失敗的。
在這“職業訓練”的要求之下,我以為中小學的課程應注意下列數事:
甲、將中小學課程之門類減少至最低限度,僅僅保留國文、英文、算學、物理、化學、自然知識、史地知識、體育等,而把一切不關痛癢的人文科目一律取消。一面將黨義的功課堅實地改良,使其能容納些可靠的人文知識,不專是一年又一年的喊口號。當年黃炎培等人擬高中章程,竟有了文化史和人生哲學。這個題目在歐洲尚不會建設得能夠包含著基本訓練之意義,試問中國有誰配教這門功課?在高中又如何教法?……
乙、每一科目寧缺毋濫。在城市的學校可減除自然知識,在鄉村學校亦可酌量減除些科目,只有國文、英文、算學是絕對不可少的。每一科目既設之后,必求有實效,國文非教得文理清通、文法不錯不可,英文非教得文法了然能有些實用不可,算學非教得有算術、幾何、代數、最淺解析幾何、最淺微分之基礎知識,而能實用不可(此限度就高中言)。物理非教得對于電燈、肥皂泡、天氣變化、化熱力功用等等一切我們四圍環境中遇到的事件,能與書本上的指示連起來不可;植物非教得能把我們園中的植物拿來分類認識出來不可。一切功課都步步跟著實驗,教科書不過是一個參考的手本,訓練的本身乃在動手動腳處。國文、英文也不能是例外的,歷史要教到堅實而不盲目的民族主義深入心坎中,同時知道世界文化之大同主義;地理要教得知道世界各地物質的憑借,及全國經濟生活之綱領,若專記上些人名、地名、年代、故事,乃真要不得的。為實現這樣的課程,教育部有設置幾個專科的課程編定委員會之必要。
照這樣做下去,然后以下列的標準考察一個學校辦的成功與失敗:一、學生的手腳是否有使用他的課本上的知識的能力;二、學生能不能將日常環境中的事與課本上的知識連貫起來。能,便是訓練的有效;不能,便是制造廢物了。這樣的訓練,不特可以充分發育一個人之用處,一個人將來在職業上的用處,并可以防止安坐享受的習慣、思想不清的涵養、做士大夫的架子。
(二)全國的教育要有一個系統的布置。民國以來的教育,真可謂“自由發展”了,其結果是再紊亂不過的。私立學校隨便開,大學隨便添,高中滿了全國。即令這些學堂都好,也要為社會造出無數失業的人來,而況幾乎都不成樣子。現在教育部有下列的幾個當務之急:第一,作一個全國教育的統計,同時斟酌一下,中國到底需要些哪樣人,然后制定各校各科的人數,使與需要相差不遠。第二,使公立學校在上下的系統上及地方的分配有相當的照應。第三,限制私立學校,使它不紊亂系統。第四,最要緊的——國民教育、普通教育、職工教育、學術教育,中間之相接、相配合處厘定清楚,務使各方面收互相照應之功效,而不致有七忿八錯之形態。
(三)教育如無相當的獨立,是辦不好的。官治化最重之國家,當無過于普魯士。試以普魯士為例,雖說大學教授講座之選補權亦操之教育部,一切教育行政皆由部或地方官廳令行之,然其教育界實保有甚大之自治力量,行政官無法以個人好惡更動之。當年以德皇威廉第二之專橫,免一個大學校長的職,竟是大難;革命后普魯士教育部長免了一個國立歌劇院院長的職,竟發生了大風波。如熟悉德國教育情形,當知高等教育權皆在所謂秘密參議手中,普通教育權皆在所謂學事參議手中,其用人行政,一秉法規,行政官是不能率然變更的。這樣子固然有時生出一種不好的惰力,然而事件總不至于大紊亂。中國的教育廳長、特別是市教育局長可以隨便更換,這猶可說他們是政務官,然而廳長、局長竟能隨便更變校長,一年數換,于是乎教員也是一年數換了。服務教育界者,朝不保夕,他們又焉得安心教書?又焉得不奔競、不結黨營私?
所以政府的責任,第一是確定教育經費之獨立,中央的及地方的。第二是嚴格審定校長、教員、教授的資格,審定之后,保障他們的地位。第三,教育部設置有力量的視學,教廳亦然,參以各種成績之考核,純然取用文明國家文官制度(Civil Service)之辦法,定教育界服務人員之進退,及升級補缺。河南省的教育經費能獨立,山東省的教育不曾換過長官,其結果便比江蘇、安徽好得多,這真是值得注意的。
(四)中國的教育是自上腐敗起,不是自下腐敗起。民國二十年來的事實可以完全證實此說。教育部沒有道理了,然后學制紊亂,地方教育長官不得人,校長不成樣子,然后教員不成樣子,然后學生的風紀不堪問了。政府有時稍稍表示認真的決心,每收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民國十五年國府在廣東時,把中山大學解散了,教授重行聘任,學生須經甄別,當時的中山大學真可謂黨派斗爭之大集合,亦是學潮的博物館,然而政府一經表示決心之后,竟全無問題,于是中山大學有了三年的讀書生活,以后仍是政府措施不當,然后風潮又起來的。又如此次政府表示整頓中央大學的意思,不特在中大辦下去了,即遠在北平的大學,也望風軟化。雖以劉哲一樣的人,尚能以決心平服北平教育界,而況其他?……所以我的看法是:教育之整頓,學風之改善,其關鍵皆自上而下,都不是自下而上。若大學校長永遠任用非人,雖連著解散幾次又何益?然則今之政府之責任,在整頓自己責任內的事。所謂政府責任內事者,大致有下列二項:
甲、把教育部建設成一個有技術能力的官廳,以法蘭西、普魯士的教育部為榜樣做去,不特參事司長不能用一無所能的人,即科長、科員亦必用其專門之長。此外更設統計處,以便全國教育事項了如指掌;設教材編纂處,不再審定些亡國的教科書。
乙、廳長、大學校長、教育局長必須用得其人。其人若有人品,有見識,有資望,自然沒有學潮,有也不至為大害。以我個人教書的經驗論,學生多數是好學生。我一向對學生極嚴厲,并未遇到反響,所見的學生搗蛋,皆自教員不振作而起。
(五)教育當局要為有才學的窮學生籌安頓。中國的家庭是世界上最腐敗的,中國的家庭教育是世界上最下等的,所以嚴格說去,中國無“世家”之可言。惟其如此,故賢士干才多出于貧寒人家。環境之嚴苦鍛煉出人才來,不是居養的舒服能培植德性的。科舉時代,窮人是比較有出路的,一來由于當年讀書本用不了許多錢,二來由于當年義學、宗塾、廩膳膏火、書院獎勵、試館等制度,大可幫助有才無錢的人。今日之學校教育,用錢程度遠在當年之上,并無一切獎金、助金。國家號稱民國,政治號稱民權,而貧富之不平更遠甚,成個什么樣子?不特就人道的立場言,極其不平;即就政治的作用論,也是種下一個最大的危險種子。所以我來提議:
甲、把自大學至小學的經費抽出至少百分之五來作獎學金。
乙、把一切無成績的省立大學停止了,改成獎學金(國外留學金在內)。
丙、把一切不成樣子的私立大學停止了,收它們的底款為獎學金。
丁、一切私立學校不設獎學金者,不得立案。
戌、學費一面須收得重,獎學金額一面復設得多。
于是國家有國家的獎學金,省有省的獎學金,縣有縣的獎學金,學校有學校的獎學金,團體有團體的獎學金。于是學生用功了,窮學生尤其用功了,學校的風氣自然好,社會的秩序自然改善。
此外關于學術教育的事項,后來再論。
(原載1932年7月24日《獨立評論》第十號)
上一篇:教育崩潰之原因
下一篇:漫談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