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界之病根
中國美術與文學,最慣脫離人事,而寄情于自然界。故非獨哲學多出世之想也,音樂畫圖,尤富超塵之觀。中國自制樂器,若琴、瑟之類,所譜者皆所謂高山流水、明月岳云之屬,遠與人事不相及。繪畫中山水最多最精,鮮有繪人事者;繪之亦不能精。若夫文學更以流連光景、狀況山川為高,與人事切合者尤少也。此為中國文學、美術界中最大病根。所以使其至于今日,黯然寡色者,此病根為之厲也。
泛而論之,凡寄托于文學、美術中之感情:第一,宜取普及,不可限于少數人。第二,宜切合人生,不可徒作曠遠超脫之境。在于中國,皆反此道。美育一端,竟為士人所專,不取普及。唯不取乎普及,故文學、美術之價值,因之減削。繪畫則不能作人物(宋元以來之人物畫,非特無寄托之旨,并人之形式,畫不周全,劣陋極矣),音樂則不能宣人情(琴瑟之曲,絕遠人事;琵琶頗宣人情,正以其來自外國也),文學則小說、戲劇最不發達。今欲去此酷毒,返之正則,唯有刻刻不忘人生二字,然后有以立其本耳。英詩人Blake有云:
Great things are done when men and mountains meet,
Nothing is done by jostling in the street.
此為當時英國風氣言之。如在中國唯有反其所說。以謂人與山遇,不足成文章;佳好文章,終須得自街市中生活中也。
(原載1919年2月1日《新潮》第一卷第二號)
上一篇:中國學校制度之批評
下一篇:中國狗和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