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五松山贈南陵常贊府①
【題解】
唐朝安史之亂前夕,即唐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李白由宣城游銅陵五松山之時,在五松山小住期間,與常贊(時為南陵縣丞)交往甚密,并希望得到常贊的同情與支持,便揮就此詩。
這是一首藝術上頗具特色的詩。巧妙運用了托物寓意,借事抒懷。在贊美和鄙視中,形象地表明了自己峻潔孤高的氣節,以及憤世嫉俗、不與卑劣小人同流合污的傲骨,抒發了自身雖屢受挫折,但不失自我深沉含蘊的偉大情懷。
【原文】
為草當作蘭,為木當作松。
蘭秋香風遠,松寒不改容。
松蘭相因依②,蕭艾徒豐茸③。
雞與雞并食,鸞與鸞同枝。
揀珠去沙礫,但有珠相隨。
遠客投名賢,真堪寫懷抱。
若惜方寸心,待誰可傾倒?
虞卿棄趙相,便與魏齊行。
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橫。
當時不好賢,豈傳千古名。
愿君同心人,于我少留情。
寂寂還寂寂,出門迷所適④。
長鋏歸來乎⑤,秋風思歸客。
【注釋】
①五松山:在今安徽銅陵西北。南陵:縣名,今屬安徽。常贊府:名常贊,南陵縣丞。
②因依:依靠。
③蕭艾:野蒿,臭草,常用以比喻不肖小人。豐茸:茂盛。茸:細密貌。
④適:往,到。
⑤鋏:劍。
【譯文】
如果是草類植物就要成為蘭花草,如果是樹就要成為松樹。
因為蘭草的幽香能隨風而遠播,松樹即便是遇到寒冷也不會改變姿容。
松樹與蘭草在大自然里相偎相依,野蒿、臭草之類也只能是徒然茂盛。雞與雞在一起戲耍覓食,鸞鳥與鸞鳥才會同枝而棲。
揀起珍珠自然就要去除沙礫,因為人們只會留下珍珠與自己相伴相隨。而遠道而來的客人投靠名士賢人,是因為那些賢士才是真正值得他們展開懷抱,促膝交談的人。
假如不打開憐惜人的方寸之心,那么等到什么時候才能有人傾心拜服你呢?
虞卿甘愿放棄自己趙國的宰相之位,也要在魏齊有難之時與他一起出生入死。海上那五百壯士,聽說田橫已死,便在同一天里一起自殺相隨。如果他們不是因為喜歡賢才,愿意真誠相隨,又怎么可能流傳下來這千古美名呢?
希望您能與我成為同心同德之人,并對我稍加留意與眷顧。
可是,寂寞啊還是寂寞,剛一出門便迷失方向,不知要走向哪里。彈劍高吟“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秋風漸起,我思家之情也越發地濃烈起來。
上一篇:李白《與賈至舍人于龍興寺剪落梧桐枝望灉湖》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李白《元丹丘歌》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