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約688~742),字季陵,祖籍晉陽(今太原),高祖時遷絳州(今山西新絳)。自小喜歡行俠仗義,與俠義之士交往甚密,也因此直至中年都未曾任一官半職,后自覺年華虛度,開始用心于文學。曾任衡水主簿,職內(nèi)因受到誣告而辭官還家。后十幾年中游歷全國各地,見多識廣。晚年任文安縣尉,卒于職上。其人性格豁達開朗,常舞劍而歌,其作品經(jīng)常被樂工制為歌曲加以傳唱,因此聞名一時。與高適、王昌齡等關(guān)系甚佳,風景、邊塞題材詩作尤為著名。其作品保留至今的只有六首。
登鸛雀樓
【原文】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
落日漸漸在山的盡頭西沉,黃河水滾滾東流。要想欣賞更遠處的風景,必須再上一層樓。
【鑒賞】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詩句樸實簡練,言淺意深,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
前兩句寫所見。首句寫遙望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呼嘯奔騰、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向大海。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
在用詞上,“依”字意為“依靠、依存”,把白日擬人化,構(gòu)思巧妙,修飾生動。而“黃河入海流”中的海是詩人的想象,表現(xiàn)出詩人豐富的想象和寬廣的“視野”,由眼前的黃河看到了遠方的大海,描繪出滾滾河水奔騰如海的壯觀景象,氣勢雄渾。
后兩句寫所想。“欲窮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地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緊密。詩句里有詩人向上進取的精神、胸襟開闊的情懷,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
這首詩是全篇用對仗的絕句。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寓情于景,是千古名篇。
上一篇:王之渙《登鸛雀樓》賞析
下一篇:王之渙《涼州詞》原文、注釋、譯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