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賢令
建安十五年
【題解】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下了《求賢令》,主張“唯才是舉”。
【原文】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①,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②!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③,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④。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⑤。”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⑥!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⑦?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⑧?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⑨,唯才是舉⑩,吾得而用之。(《魏志·武帝紀》)
【注釋】
①受命,中興:受命,古時帝王托神權以鞏固自己的統治。中興:由衰落而重新興盛。
②曷(hé)嘗:哪有。
③曾不出閭巷:曾,往往。閭巷:古時二十五家為一“里”,里門叫“閭”。
④上之人不求之耳:又作“上之人不求之取”。
⑤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孟公綽是魯國的大夫,趙、魏是晉國貴族趙氏和魏氏。此句的意思是,孟公綽做趙氏、魏氏的家臣是綽綽有余,但他的才能并不足以做滕國、薛國的大夫。
⑥齊桓其何以霸世:齊桓公為春秋五霸之首,他的功業得益于管仲的輔助。管仲雖然有輔國的才能,卻不是廉士。若齊桓公非廉士不能任用,他又如何稱霸呢?
⑦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被褐懷玉,披著粗布短衣,懷揣寶玉,比喻懷抱出色的才能。釣于渭濱者:傳說,姜尚出生卑微,八十歲在河邊釣魚,周文王求得他之后拜他為相。后來,在姜尚的輔佐下,周朝繁榮興盛。此處指用人不要拘泥于門第。
⑧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盜嫂受金,漢朝丞相陳平少時品行不好,曾經私通自己的嫂子,還接受賄賂。無知:魏無知。魏無知把陳平推薦給了劉邦,劉邦說陳平私通嫂子,品行有問題。魏無知則回答:你問的是“行”,我推薦的是“才”。于是,劉邦拜陳平為官,陳平為漢朝立下了不少功勞。
⑨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二三子,指的是左右的僚屬。明揚仄陋:發現、推舉因地位低下而被埋沒的人才。
⑩唯才是舉:推舉人的標準只看中“才”。
【精要簡介】
在這篇令文中,曹操以史為鑒,得出“受命及中興之君”之所以能夠成就霸業,是因為“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所以,曹操強調了“賢人君子”的作用,急迫需要得到賢才。
在此篇令文中,曹操也說出了自己選材的標準,那就是“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不管你之前的品行如何,都可以被舉薦。這個標準不僅為曹操吸納了一批有才干的人,也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上一篇:曹操《求言令》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曹操《爵封田疇令》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