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①,
中原北望氣如山②。
樓船夜雪瓜洲渡③,
鐵馬秋風大散關④。
塞上長城空自許⑤,
鏡中衰鬢已先斑⑥。
《出師》一表真名世⑦,千載誰堪伯仲間⑧。
注釋
①“早歲”,早年,年輕的時候。“那”,同“哪”。
②“氣如山”,怒氣上涌如山。
③“樓船”,高十余丈的大戰船。“瓜洲”,即瓜洲鎮,在今江蘇省揚州市西南,當時為軍事重鎮。“渡”,渡口。孝宗隆興二年(1164),陸游40歲,任鎮江通判。據陸游《焦山題名》記載,閏十一月二十九日,陸游等人踏雪登焦山,時金兵已渡淮河,楚州失陷,江防緊張,瓜洲渡正與鎮江隔江相望。他們望著煙霧蒼茫中的戰船風帆,慨然盡醉。
④“鐵馬”句,乾道八年(1172),陸游48歲,為王炎幕僚,在大散關前線。
⑤“長城”,南朝劉宋名將檀道濟自稱“萬里長城”,(《南史·檀道濟傳》)。“自許”, 自比。
⑥“鏡中”,向,意為青春已逝。
⑦“名世”,著名于世。
⑧“堪”,能。“伯仲”,原指兄弟間長幼次序,伯為長,仲為次,引申為衡量人物的等差之詞。
賞析
此詩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 當時陸游退居山陰家中, 已是62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直到作此詩時,才以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事起用。因此,詩的內容兼有追懷往事和重新立誓報國的雙重感情。
“憤”字是全詩的基調。首聯自我勾勒出憤怒者的形象,點明憤怒的原因是由于中原河山未能收復。
頷聯從氣涌如山的回顧中,重點描繪了當年在東南和西北前線所接觸的情況,把外景與詩人內心活動融合為一,寫得有聲有色、氣慨萬千,具有感人的力量。詩人運造化之筆,行爐熔之功,把兩次火熱的生活,用一聯14個字概括了出來。
頸聯寫詩人空有抱負,而時光易逝,很快衰老,這又是憤之所在。詩人因主張抗金,被貶多年,“長城”也只能空自期許而已。更何況壯志未酬,人已先老,這是多么令人傷心的事啊!
尾聯歸結到贊嘆諸葛亮的《出師表》上,借以言志,但寫得含蓄婉轉,隱含著憤怒之情。在這里詩人自負亦兼自勉,范大士在《歷代詩發》卷二十七中評論說:“結句自負,妙有渾含。”單純地說詩人“自負”,是流于片面的;“妙有含渾”,則是正確的評價。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渾厚,顯然得力于杜甫。中間兩聯屬對工整,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人們廣為傳誦。這樣的詩句體現出詩人的親身經歷,飽含著他對政治生活的感受,是那些無真情實感的作品所無法比肩的。
上一篇:陸游《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中心思想與簡要賞析
下一篇:陸游《書憤二首(其一)》中心思想與簡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