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日本欧美乱伦,黄片免费在线视频,国产深夜福利视频在线,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欧美精品中,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白瑋《詩化生活與詩意人生》

來源:網絡轉載    作者:未知    更新于:2020-09-21 20:07:42

詩化生活與詩意人生

◎白瑋

受家庭的影響,我從小就喜歡上了寫詩。父親雖然受教育不多,但骨子里卻浸透著爺爺希望子女們多讀書、有文化的期望。爸爸是一個善于動腦、勤于動手的人,形象高大英俊,為人善良睿智,平時喜歡看書,也常寫一些詩文和習練書法。爸爸家兄弟四人,爸爸老小。大伯父風度翩翩,新潮入時,不幸早年夭折。二伯父是個技術工人,據說在汽車修理行業知名度很高。三伯父從小當兵,是一名軍旅作家。他的大兒子白小易,也是作家,在小小說領域頗有造詣。

爸爸從事財務工作,在工業會計領域頗有建樹。他心地善良,樂于助人。記得一次,爸爸用自行車馱著我去親戚家拜年,路遇一個找不到家的小男孩,站在河堤邊上哭。爸爸見天色將晚,就毫不猶豫地將我從后貨架上抱下來,把那孩子抱上過去,一路上一直安慰那個孩子,還讓我和那個孩子說話。就這樣,我們徒步走了一個多小時,終于來到了大北關派出所,將那孩子交給了警察叔叔。爸爸才放心地用自行車馱著我駛進了暮色,同時更帶著月光一樣皎潔的心情。爸爸心靈手巧,常常能化腐朽為神奇。記得小的時候,爸爸第一個手制了半導體無線電接受天線,高高地豎立在我家的房頂上,在我童年的心里,像是一面值得自豪與驕傲的旗幟。那時候的孩子都自帶鑰匙,每個孩子的脖子上都會掛上風鈴一樣的鑰匙串,跑起來叮咚作響,成為童年記憶的標志。爸爸為防止我弄丟鑰匙,仿照金柜門鎖原理設計了對號門鎖,從此我的脖子上就少了鑰匙的累贅,生活里多了一扇向小伙伴們炫耀的門。

姥姥家實實在在是一個大家庭,媽媽兄妹十一人,她是長女。姥爺喜歡看戲,他的歷史文化知識大多是從戲文里得到的。大舅在古城遼陽工作,是一位職業作家。二舅是北京評劇院導演,是一位收藏家。三舅是大法官,是參加過對越自衛反擊戰的英雄。四舅畢業于遼寧大學中文系,也是位大法官,是我舊體詩創作的啟蒙老師。記得四舅在遼大讀書時生病住院,我隨父母前去探望,正遇到四舅和同學討論新寫的詩:“昔日一粒種,今日一棵松。四載誰培育?水鄉老貧農。”這是我在生活中最早接觸到的現代人寫的舊體詩,至今記憶猶新。

上世紀70年代初,正值“文革”時期。在“破四舊”的大潮中,也僥幸會有“漏網之魚”。在沈陽大南門吉祥胡同被拆的一片狼藉的姑子廟旁竟然有一個大約10平方米的小偏廈巍然屹立著,里面住著一對做派傳統的老人。男主人便是著名的書畫家、金石家、大詩人陳舊先生,他是齊白石的嫡傳弟子周鐵衡先生的學生。女主人便是曾經在姑子廟削發為尼的富月泉先生。兩位老人在風雨中相互扶持,結成相濡以沫的伴侶。陳舊先生天生豁達,廣交朋友。霍安榮、李光遠、馮月庵、姚志忠、郭子緒、路坦等是先生家的常客。他們亂中取靜,躲進小屋,繼續描摹和暢想著藝術的未來。他們吟詩、寫字、繪畫、篆刻、集石,津津有趣,樂而忘返。陳舊先生一生的藝術成就很多,藝術生命既長久又壯麗,盡管生活荊棘密布、坎坷叢生,我卻從未見先生有一絲的黯然。在他自己構建的藝術王國里陶然自樂、感染大家。先生被人從城里攆到鄉下,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這樣的境遇卻更加凸顯出先生的達觀精神。先生在鄉下賦詩一首:“斷籬缺處小燈紅,疏柳含煙送晚風;舉杯消愁誰共飲,呼兒隔壁喚先生”,其達觀的生活態度盡顯其中。在我看來,先生不但是位藝術先行者,更是我人生的導師,能成為他的學生,更增添了我對藝術的一份尊敬和對藝術創作的一份責任。

我的老家在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湖濱鎮柳白村。湖濱鎮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積淀的小鎮,為戰國時著名軍事家孫臏的故里和神話故事《天仙配》的發生地。董永與七仙女的媒人——老槐樹,至今還矗立在湖濱鎮灣頭村口,被當地人稱為“媒仙”。需三四人才能合抱的老槐樹已經十分蒼老,樹心已空,但一叢叢枝葉依然茂盛地昭示著生命力的頑強,抑或是愛情的永恒!孫臏的智慧、愛情的浪漫等都已流入了故鄉人的血液,也流入了我的血液。

故鄉情一直深深地埋藏在我的心中,2011年我終于踏上故鄉的土地。那一刻,蓄積已久的情感頓時噴薄而出,化為《故鄉情十二首》(其二):“血濃情誼深,春望尋家門。故水流不斷,依依白柳村。”

應該說,文化的種子早早地就在我的心里扎下了根,對文化的向往已成為我的一種習慣。至今還記得,小時候家附近有座廟,廟門口有個赑屃馱著石碑的石刻,下面是個漢白玉的石座。石座不知何時被移到了我家門前的樹下,夏日的傍晚,人們常常坐在石座上納涼、嘮嗑。那時的我雖然年紀很小,卻對這個石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總喜歡坐在上面,一邊撫摸著光滑的石面,一邊遐想著它身上所蘊含的各種故事。

由于對文化的喜愛,癡迷書便成為一種必然。雖然那時家里困難,但媽媽每每攢下個十元八元的,便送給我買書看。買過的一些書現在還清晰地記得,如范文瀾主編的《中國通史》一套、《稼軒詞全集》《阮籍集》《唐宋詩詞選》等。記得買《阮籍集》時,付錢時發現還少七毛錢。于是步行20多分鐘到大姑家,跟大姑要了七毛錢又步行回到書店將書買下。雖然步行了很長時間,但當書拿到手里時的那種激動和喜悅之情已將一切勞累都拋到了九霄云外。

小學時我就開始寫作白話詩,至初中時已寫了幾百首。記得初一時,學校組織學生到青年公園挖河泥,我現場寫了一首舊體詩《泰山壓頂腰不彎》,被選中在現場進行廣播。詩也受到班主任老師趙德玉的極力稱贊。他說,“腰不彎”和常說的“不彎腰”雖然只是字的順序的變化,但詩的境界卻完全不一樣了。趙老師的話使我受到很大的鼓舞,更堅定了寫舊體詩的決心。在趙老師八十歲生日時,我寫了《詩賀趙德玉恩師八十壽誕》,祝賀壽誕并表達深深的感激之情。詩中寫道:“泰山壓頂腰不彎,一聲鼓勵三十年。德高望重擔師表,玉汝于成做大賢。青蘋漸紅陽光照,寒冬乍暖春風還。欣逢耄耋精氣壯,弟子相約過百年。”

我的初中語文老師夏春也非常喜愛文學,雖然貌不出眾,但才華出眾。可能是惺惺相惜吧,對同樣喜好文學的我,他總是刮目相看,認真批改我寫的詩,給了我許多有益的建議,至今想起仍歷歷在目。

高中畢業,天遂人愿,我順利地考入遼寧大學中文系。真是如魚得水、如鳥投林,進入自己喜愛的文學殿堂,我如饑似渴地吸收著古今中外文學經典的營養,不斷地充實著自己的創作。工作后,不管多忙,也從未中斷過詩歌的寫作。寫詩的確已成為我的一種習慣。

回顧自己幾十年的創作歷程,我覺得,我的詩歌創作首先是非功利性的。寫詩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愛好、一種習慣、一種生活方式。一不為名,二不為利,三不以此謀生。因為我一直認為文學應該是超功利的,只有脫離功利的羈絆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正如王國維在《文學小言》中所說:“余謂一切學問皆能以利祿勸,獨哲學與文學不然。哺啜的文學,絕非真正之文學也。”

我用詩來記錄自己的生活,人生成長的軌跡,就像人們寫日記一樣。當然,這種記錄并不是對生活的照搬,而是對幾十年來生活中對自己心靈有所觸動的點點滴滴的提煉和升華

我用詩來表達對世界的一種看法,對生活的一種態度,對人生的一種期盼。如《讀博心語三首》其一:“學研一如逆行船,心馳意騁云水間。急流險灘全不怕,一篙直上六百旋。”在這里,我要說的是一種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人生態度和精神。《四十有八述懷》:“榮辱權作平常事,樸拙方能大道平。瀚海春秋駒過隙,不留青史留雁聲。”在這里,我要說的是一種喜樸拙厭智巧,取實干棄名利的人生態度和哲理,等等。

我用詩來歌唱人性中的真善美,來寄托對親人、友人和愛人的炙熱的情感。如《國殤四首寄哲明教授》之四:“母愛無邊大如椽,山搖地動只等閑。縱然隨風化為蝶,也做浪漫簇兒前。”在這里,我化用傳統的愛情之典來寫親情,就是要表現母愛的偉大。《父親十年祭八首》之五:“霜降大野一望白,片片雪花銜悲來。捶胸無淚擎天宇,頓足有聲動琴臺。檀香三支肝膽碎,淡菊兩束用心栽。舊家故舍人安在,聲聲叩門聲聲哀。”這是我寫的懷念已故父親的詩中的一首。在詩集中,我幾乎給所有的親人、友人都寫了詩,尤其是關于已故父親和已經80多歲的老母親的詩有多首。我要用詩將我對親人、愛人和友人深深的愛淋漓盡致地宣泄出來。

我用詩來對現實進行著一種批判,對人性進行著一種剖析和反思。如《袁公林嘆》:“孤翁獨處釣憐憫,群魔蜂擁謝封侯。昭然笑柄萬民指,而今唯見袁大頭。”在這里,我想說的是,那些一味追名逐利之人,即使取得了一時的成功,也只能成為歷史上的笑柄,等等。

總之,以內容來說,我堅持寫詩要言之有物,詩中含情,有感而發,不能“為賦新詞強說愁”。所以,必須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人和事,我才能找到一種情感由胸中溢出的感覺,也才能進行創作。

以風格來說,我喜歡李白蘇軾式的豪放、灑脫詩風。我希望詩能給人一種力量和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所以,我追求詩歌結構上的大開大闔,語言上的雄壯奔放,意象上的神奇瑰麗,等等。

以藝術形式來說,我寫的詩主要是五言、七言的舊體詩。究其原因,首先是經過長期的實踐對這種語言形式駕輕就熟。其次,這也是我的一種追求,不求面面俱到,但求能夠將一兩種形式做精做深,做到最好。我的詩也很少以絕句、律詩命名,我探索的是一種“新舊體詩”。既尊重古人的創作經驗,也將一些現代性的東西融入到詩中。如在長詩《母親》《候鳥》《我家“柯南”》等中,我嘗試將現代漢語的一些表達方式融入其中。這也是我的一種創新吧。雖然這導致一些詩在格律上與古人的要求不符,但在情感的表達上卻有了一種更加自在、更加隨心的感覺。

寫詩非一日之功,需要不斷地從古今中外的文學家、文藝理論家等那里吸收各種營養。彭定安、王向峰、馮玉忠、陳巨昌、高翔、張鳳羽、郭興文、高海濤等一些知名的作家、評論家都對我的創作給予了莫大的支持和鼓勵。著名學者、遼寧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彭定安先生曾評價我的詩:“既有古典的詞語,又有新的意思、新的事情,二者的結合非常成功。”省美學學會會長王向峰先生作為我大學時的老師,對我的詩評價道:“特別專注于古體,非常成功,無可挑剔。現代少有人寫古風,特別是敘述式,這一階梯詩人已經跨過,在古風成就非常突出。”

19世紀初葉,德國古典詩人荷爾德林在《輕柔的湛藍》中寫道:“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勞累,那么人將仰望而問,我們仍然愿意存在嗎?是的,充滿勞績,但人,詩意地棲居在此大地上。”詩意地棲居,這也是我的理想,我要將詩同我的生活和人生融為一體。

品詩文網
導航:品詩文網 > 詩集 > 白瑋 > 當前頁
更多閱讀
猜你喜歡
最新閱讀
文章薈萃
精選專題

詩人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