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蹶者趨者”是什么意思呢?蹶是跌倒,趨是快跑或快走。簡單地說,蹶者是指走不動的人,趨者是指跑太快的人。
孟子用蹶者、趨者在影射什么呢?讀經典時要先有一個基本認識,經典是一門“象”學,象學就是“比擬”的學問,一個影射意境的學問。像這里的趨者蹶者就是在影射過與不及的意思。過與不及都是病,社會中就是因為有太多的過與不及,因而產生無盡的亂象與煩惱。
而為什么有的人會“過”,有的人會“不及”呢?孟子說,原因就在于這“氣”能反動他的“心”呀!
例如:這個人講話總是劈哩啪啦、毛毛躁躁的,你叫他靜一點,溫柔一點,有禮貌一點,但他實在很難改變。為什么會這樣?因為他的“氣”太躁了,他被“氣”的形態給控制了,他跟著“氣”而毛躁起來了!
為什么那些少年會喜歡飆車?你叫他要乖一點,靜一點,那是沒用的,少年血氣方剛,他那滿腔的剛烈之氣已經完全控制了他的心,所以行為就脫序了。程度輕一點的感覺輕浮、毛躁;情況嚴重一點就形成躁郁癥,甚至帶有攻擊性,這都是孟子所說的“趨者”。
還有一種“蹶者”,我們說:“走!去爬山!”“唉喲!累死人了!我不想去”;“不然我們去打球吧?”“喔!我心情不好!改天吧!”“要不然來讀本書?”“再讓我睡一下吧!”。這就是蹶者,做什么都沒勁,真是夠“蹶”的了!
這種人常令人頭痛,但當你了解他是被身中一股低迷之氣所控制時,也會不忍心怪他,因為他其實是不得已的!
為什么一個人的“氣”會如此低迷呢?只因這個人長久以來,常常在不知不覺中“暴”了他的元氣,消散了他身中的陽氣。陽氣不存而陰氣滋生,久而久之,氣就蹶了,心也跟著蹶了!輕則整天懶洋洋,重則形成憂郁癥,對身心都有不良的影響。
又為什么有人特別容易暴了自己的元氣?這起因來自于個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甚至是他的起心動念、他的脾氣……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身中的氣質,因為氣質太弱或太強了,氣偏離中和了!
氣越偏離中和的人,越容易受情緒所困;越受情緒所困的人,元氣就更容易散失;元氣越散失又更容易受情緒所困!所以,若不懂得怎么樣養氣,這個惡性循環永遠沒有改善的一天!
來看一則寓言:
有個小孩很喜歡哭,你問他為什么哭呢?他說:“因為人家都說我的嘴巴很大!”然后你再問他你為什么嘴巴大?他說:“因為我很喜歡哭!”你又問那你為什么還哭!他說:“就因為我嘴巴大嘛!”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他只有一天到晚哭個不停了!
請問什么時候他的嘴巴才會變小?不要哭就慢慢會縮小了嘛!這個惡性循環你得先改變一項,情況才能有所改進。
氣養不了中和,心也別想得到安寧,這蹶者、趨者就是因為“氣”反動他的“心”。所以你說養氣重不重要?很重要呀!為什么這么多追尋情緒管理的人,或這么多追尋修行的人,都忽略了養氣的重要呢!可惜呀!
上一篇:什么是“黃庭禪”,為什么要提倡“黃庭禪”
下一篇: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