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慊”就是契合。慊這個字,左邊有個豎心旁,就是指我們的本心;在右邊有個兼字,兼就是把對待齊一,在心上把陰陽起落看成一樣的時候,在心上不分別取舍,不論身外做些什么,時時刻刻契合著我的本心,就稱為慊。
陰陽起落明明是兩端,但在你的心中并沒有差別,反正就是氣,來什么就容納什么,沒有分別取舍的,這就是兼。心兼就是慊,就是指人們不分別取舍的本心,一種不二的心境,佛家說“正等正覺”也是一樣的意思。
做任何事情有不慊合于這個不二本心的話,氣便開始衰敗,所以說“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不論做了多么有仁有義的行為,如果不能心甘情愿發自內心,不能與心頭一股溫暖的義氣相契合的話,這個氣依然是養不起來的。因為人的心一墮入對待取舍的時候,我們身中的陰陽就開始潰散了;人的心開始不二時,陰陽便開始準備要交合了。要分要合,要集要散,一切都是心在主宰的。
圣人早就發現這個心的絕妙之處!氣還沒有合之前,心要先合。心怎么合?在心頭的氣血微微一動時,不對它有任何對待掛礙時,心就合了。心為君、氣為臣,天下只有臣跟著君走,沒有君跟著臣走,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令”。心能夠合,周身之氣都是跟著心走的,也就慢慢乃交乃合了。
心要怎樣泰然,怎樣合一呢?孔子指示給我們“心齋”的絕妙好句:“勿聽之以耳,而聽以心。勿聽之以心,而聽以氣。”意思是要我們返觀自己的心,進而返觀自己心頭的微微起伏的一股氣,這里面只有氣機自在的起伏,沒有分別取舍的攀附,若能如此,周身的氣也就跟著浩然起來了,跟著長養起來了。時時返觀你心頭的一股浩然正氣,這心自然就不二了。
外在的行為只要慊合自己這個本心,這個行就不是“義襲”,而是“集義”了,不只是集義,還配著“道”呢!有了大道做靠山,這個氣就不餒了,就得以時時長養了。
前面的義就在自己的心上,這里說的行雖然看似在外,但行的時候慊合什么心,卻在自己的心上,是集義還是義襲,一切以心為分界點。不論你做的是什么豐功偉業,譬如在事上修、貌上修、口上修、恭敬上修等,若不能與心頭一股剛正無妄的氣相配,行為不慊合本心,不配合本性,這算集義,還義襲?這算義襲!這個氣終究是要衰敗的。
集義或義襲只在一心之隔,只在外行是否配合著一股剛正無妄的本心,只要外行與剛正的本心失聯,就是孟子所謂的義襲了。但平時我們常把義襲解釋成偽善、裝模作樣的小人,或是內心很污穢、外表很偽善的人,然而孟子的義襲并非這個意思,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他本身也是義襲的一分子了!
我們總是認為自己在做善事的時候、恭敬的時候、念經的時候……這些都是很好的事,怎么會是義襲呢?我在念經的時候,一心一意專注念經,眼睛看著字,嘴巴念著字,我怎么會叫義襲呢?然而義襲的本意,也并非專指那些小人的作為,而是指那些遺失了內在的本心本性,卻只學些外在的花拳繡腿的人,這樣的修行方式,都是孟子所稱的義襲。
再談談這個忠字吧!修行人第一個品格便是要忠,但這忠字的真義并不是指跟定某人的!不能以這個為義。修行的唯一目標是“認理為真”,只有跟著大道走的,只有跟著本性走的,這才是義的根本。
凡人再優秀總是有些缺點,所以若以聽從某個人為忠,那么他所講的每一句話,你都將照單全收,萬一有一天他講的話是錯的、是偏頗的,而此時另外一個你平常不喜歡的人所講的話卻是對的,那你要聽從誰的呢?
先圣先賢告訴我們要認理為真,但我所看到的,大半的人在這個關鍵時刻,都只有認個他平時就喜歡的人,很少看到在關鍵時刻還能認理的呢!
凡夫之情大都是“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尊敬的人講錯的話,也想盡辦法把他美化成對的;討厭的人講對的話,也盡量把他懷疑到一無是處。大多數的人都是如此,這雖看起來是對某人很忠,然實際上都是在好惡上下工夫,在群黨上分彼此。這些行為看起來很有義,然卻非大道無私之義,非本心無二之義,此刻若有人能內觀自心,卻充滿無盡的貪嗔癡妄,這就叫做義襲。
義襲就是看起來像是義,但內心卻夾雜著貪、嗔、癡、妄,內心沒有配上大道的無私,這種義不是以大道為主軸,這種義是個人小義,故曰義襲。
養浩然正氣是配義與道的,所以這義是無私之大義,這道是天地之大道。孟子怕你誤以私恩小義為目標,故加上了個道字,心頭配上義與道才行呢!
再來講集義怎么集?孟子用這個集字,就是要花點時間慢慢累積的意思。它是一丁點一丁點存養起來的,不是馬上就看得到的,才叫集義。
在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起心動念間,一丁點、一丁點去累積心頭上的義,當人的心能夠清凈不二的時候,浩然之氣就隨時隨地在身中發生,精化氣、氣化神、神還虛、虛還無,就一丁點、一丁點的在進行著,好像蓋房子一樣,是一塊磚、一塊磚慢慢累積起來,這樣叫做集義。
心頭有了義之后,身中那個造化才慢慢被集起來。這個義也可以是前面講的志,前面曾解釋過,持其志的志,志是人的意念的一種,向上的那一種。向上的志就是義,一個有義的人,不當的意念,大刀一揮就舍掉了,也就是把向下的意念都舍掉,只留下向上的,這就是集義。
人的意念只要一向上,你就會發現,那個氣就不一樣,氣不一樣就是正氣在存養,在造化了,正氣開始的造化就是在集義了。
集義就像集錢一樣,一塊錢一塊錢地集起來,終究也會成為百萬富翁的。如果大家真的把義當成錢來集的話,我相信大家就會拼了老命去集義了,一天集一千義,你要不要?當然要啊,而且還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集,不必放下凡事,外面的事業做完了,里面的義也賺了,不必等到老了再來修,也不是等到沒事了再來集,懂得怎么集,時間就是我們的資本,馬上就可以進行!
上一篇: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下一篇:诐辭知其所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