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道在天下,天下萬物何其多,山中那棵樹里的造化是否中和,你有辦法去主宰它嗎?沒有辦法,也是不需要的,因為它本自中和了!路旁那株草里的造化是否中和,你有辦法主宰它嗎?沒有辦法,也是不需要的,因為它本自中和了!
天地萬物都是靠著自己的本性,自己身中氣機造化的中和之道,而成長、開花、結果的。你看那蘋果樹自然結出蘋果來,番石榴樹自然結出番石榴來,但擁有尊貴佛性的人們,有沒有自然地結出佛果來呢?沒有!天下萬物都已率性,都走自己該走的造化之路,都結自己該結的果實,天下萬物都率性,只有人類還沒率性!只有自以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出了問題,只有人類連本性都無法維護!
但我們并非一無可取,回想一下我們的價值也是非常特殊的,你知道為什么這么多的萬物都中節,而只有人類不能中節嗎?這是因為人類身中所存在的氣,比起萬物精純,比起萬物靈敏,因此我們比起其他生物聰明,這就是我們稱為萬物之靈的本錢!
但我們把這無比靈敏的氣正用了還是誤用了呢?除了少數的覺者以外,我們大家都把它誤用了!我們把天性所賜予那一丁點靈敏無比的氣,純凈無比的性,用在不對的路途上!我們身內的氣機一動,我們便立即誤以為我們的喜怒哀樂、貪嗔癡愛都已在動了!我們把這心頭上微微的氣機起伏,化成自我的捆綁與枷鎖的能量,化成人與人之間隔閡與戰爭的能量!然而那股氣的真相,只是黃庭內一丁點氣機的微微起伏而已!對于這個真相,聰明的人們卻很少看透,而那少數看透的人,我們稱為“覺者”,稱為“明心”的人。
“致”是盡力地達到,慢慢地達到?!拔弧笔腔氐阶约旱谋疚??!爸轮泻吞斓匚谎桑f物育焉”意為若是能夠漸漸達到氣機造化的中和,天地間所有的萬物都能夠得到應有的長養與化育了。
然而天地萬物本來就中和,現在只剩下人類還沒有中和而已,因此這句話是講給人聽的,要“致中和”的是人類,而不是其他的東西。因此句中的天地,指的是自身內的小天地,而萬物所指的是自身內的一切氣機造化。
因此致中和這件事可以靠別人嗎?我的中和歸我管,你的中和歸你管,我替代不了你的中和與否,你也替代不了我的中和與否。就像吃飯一樣,各人吃飯各人飽,各人性命各人了,覺者只能教導你,但不能替代你。因此每個人都必須靠自己的力量向內觀照,觀照什么才是你的性真,這才能幫助你有所覺悟。
但這個主題實在不好說明,因此子思教導我們從喜怒哀樂來檢視。而檢視喜怒哀樂,其實是在檢視你的所有情緒;檢視你的情緒,其實是在檢視你的氣機起伏;檢視你的氣機起伏,其實是在檢視你是否在胸中變動的氣血上,產生好惡分別的攀附,以及你的性是否被妄心給扭曲了。
保持你對實相的定力,讓這個氣機的起伏,單獨存在于它自在的動靜來去而已,不要讓它攀附分別好惡的心思,也不要讓它變成情緒沖動的意義,于是隱藏在本性中的奇妙造化便得以展開,這就叫做“君子慎其獨也”。而此時周身八萬四千個毫毛孔竅無不各歸其位,各顯其性,故曰“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仔細地想想,一個人的人品高下,幾乎完全受我們內心的情緒所控制,就像一個喜怒無常的人,或是一個貪欲很深的人,或是一個很善于嫉妒排他的人,這些人不是給人一種令人頭痛或人品低劣的感覺嗎?其實他們只不過是受到自己胸中一丁點氣血起伏的控制而已!因此這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東西,其實它的力量非常巨大,所以《中庸》說“莫現乎隱,莫顯乎微?!币驗樗挠绊懥υ俅蟛贿^了!
一個人的人格是由什么來影響的呢?不就是你的情緒、欲望嗎?我看到很多聰明絕頂的人,但是到這個公司人家請他走,到那個公司人家也請他走,因為請他走的老板說,這個人的人格有問題,不然就說他的情緒有問題,這種案例在社會上總是層出不窮。
我還曾看過這樣的報道,有一個人很有錢,但是他很喜歡偷東西,他偷東西不是因為被生活所迫,而是因為他偷起來有快感,他不偷的時侯就會覺得非常的無聊,于是他不斷地偷。簡單地說,他只是受到胸中那點快感與無聊的控制。
是什么東西控制著他不得不偷呢?是什么東西讓他不去在乎人們對他會懷著什么眼光,父母是否會對他痛心疾首,這一切他都不在乎!這個禍首,竟然只是胸中一丁點微微起伏的氣而已!人們真的很聰明嗎?
為什么我們要受那一丁點毫無意義的氣血所控制呢?這樣的枷鎖,若不開始學習返觀自己的本來清真,哪有離苦得樂的一天呢?這個課題真是“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呀!想要解脫煩惱束縛的人,能不對它正眼看待嗎!
今天,人們已經把胸中微微起伏的一點氣機,演變成我們的情緒能量、需求能量、貪嗔能量,我們的恐懼、憂郁的能量。于是造就出無可自拔的煩惱來,這都只是在胸中氣機起伏時,攀附好惡知見的結果而已。何不開始學習觀察它,讓它存在本無意義的原貌呢,畢竟它只是一丁點能量的起伏而已呀!畢竟氣血的起伏就像水的起伏一樣,本無貪嗔等意義的呀!
子思教導我們解脫的良方,那就是“君子慎其獨也”。只是讓氣機起伏存在應有的本質,存在那個毫無意義的本真,存在自性的本來樣貌,就可以得到解脫。這與六祖覺悟之時所說的“何其自性本自清靜”不是異曲同工嗎?《金剛經》中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不也是一樣的意思嗎?
再回想平常你憑什么來檢驗你的情緒到底是激昂的還是平靜的呢?就是靠覺察感知身中氣機的起伏有多大呀!因此這氣就是我們真我生命的主軸,這是天命之謂性的所在,也是道的所在,可離非道也,我們無可抗拒的,生生死死都還在的!
因此觀察它的本真就是觀察本性了。凡夫因這氣的形態而產生掛礙,而圣者因觀察氣的本來自在而得到解脫,懂得讓我們的氣存在它自然的起伏造化,不加任何分別攀附,便是率性了。而率性的當下,便是得證自身之道的當下,便是修道的當下。時時持守這種自在的人,才有資格說“道在日常生活中”。
修道之謂教,為了教導這種直指人心的正知正見,所成立的團體我們稱為“教”。宗教的教化,就是以此為主軸的。所以圣人成立宗教的教化,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它教導我們由內心放下所有的執著,走向人生的正途,教導我們圓滿人生的真義,教導我們過得自在解脫。自古以來的創教者,一直都有著這樣的使命,也都尊重其他教派也有相同的使命,宣揚相同的真理。
但今天我們可能身在某一個教中,然而所做的一切教育,若失去怎么引導大家去照見自己本自清靜的天命之性,不懂得怎么去觀照自己的煩惱根源,以及教導他們究竟的解脫之道,反而不停地往外追尋,不停地錦上添花,不知道如何往內去“慎其獨也”,那么這個教存在,就變成一個普通的行善團體而已,因為它已失去古人創教的最大功能了。少了這個直指本心本性的教育功能,不論做多少善行義舉,古人都稱它為“術流動靜”了。
由于《中庸》中的這句“可離非道也”的指引,使我們對于生命的主軸有了新的認識,并且我們確知,我們可以借由最粗淺的喜怒哀樂,就可以來檢驗無比精微的天命之性。這真是子思給予大家的最大貢獻所在!
例如喝茶的時候,喝下去,嗯好喝!便會有一種心情,馬上觀察那個好心情的感覺在哪里發生?它是由什么樣的氣所組成的?原來是黃庭中的一丁點“氣”所經營出來的,最重要是馬上覺觀你有沒有“慎其獨也”,有沒有讓那本無意義的氣機演變為貪嗔癡愛的動力。再喝一口,嗯!看著胸膛發生一丁點變化,是比較緊,或是溫度比較高,要記得“慎其獨也”,要記得“離一切相”,只看它暢然的原貌。
一個人坐在這里感覺無聊,無聊也是一種心情,一樣練習往內覺觀,心情是由什么組成的呢?原來是心頭內的一丁點“氣”所組成的。然后仔細檢驗自己有沒有慎其獨也,有沒有任其自在。
某天,父親叫你陪他去爬一座山,你雖然很想孝順,但是路程中內心不斷地發出聲音說:“唉!怎么來這種地方,都是斜坡!要走到什么時侯!”你的心情一直從黃庭中冒出來,日常生活中你是不是像這樣?
改天,媽媽說“小明去幫我買一瓶醬油!”“才不要!你自己去吧,我已經十八歲了,我有自主權,你搞清楚喔!”現在小孩都這樣,做一點小事,動不動情緒就上來了,他已經十八歲了,然而他頂嘴的功夫一流,卻還未曾學會如何觀察自己的黃庭,看看當下內心里究竟發生了什么事!
如今,人們已經習慣不斷地往外追尋,沒有人關心什么是我內在的本心本性,也沒有人確知什么是我當下這一秒的本心本性?,F在縱然我們的喜怒哀樂已經發動了,但我們不知怎么觀察它的中不中節。我們往里面看,都是嗔恨、討厭、不耐煩的聲音,我們不知道怎么讓它回到清真的本貌,我們不知道如何讓它“慎其獨也”,我們不知道怎么率性,我們不知道如何“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無怪乎這項性理心法的推展,是那么的舉步維艱!于此,這些年來我真的是感觸良多呀!
如今我們借由《中庸》短短的一篇文章,大略地了解了生命的本源,并借由黃庭禪的禪修方法,以直指人心的方式,教導各位返觀自己的心海,點開自己的心燈。希望借此為古圣先賢“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愿盡一份力量;也為再現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露一線曙光;又為整合分崩離析的五教歧見,找到可以相互尊重與認同的大本;也為解脫大家的煩惱痛苦,找到釜底抽薪的根本辦法!歡迎有志者一起來努力。
諸位學者若懂得以《中庸》第一章中所闡釋出來的性理精義,貫穿到第二章、第三章,一直貫穿到最后一章。將里面所談的大小事情,小到一個起心動念,大到像“哀公問政”的治國之道,全都根據“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基本主軸來思考,定能貫穿全篇大意。
如果我們翻開史書,里面描述著誰跟誰對談,后來談得誰心里很高興,所以做了一個什么影響深遠的重大決策;或是你看到誰去向誰諫言,然后惹怒了對方,最后人頭落地……,仔細想想那人是為了什么東西,讓他做了重大決策?又是為了什么東西,讓前面的人人頭落地?這都是因為心情的好惡而已??!我們甚至可以說,整部歷史就是由各種人物的好惡心情所寫成的呢!你說心情這兩字不重要嗎?
而心情是什么東西做的呢?不就是黃庭一竅內微微起伏的氣嗎!你以為它很小很不重要嗎?你看那歷史上某國揮兵大舉入侵,只是為了一個貪字,或是一個恨字,貪是不是一種心情?恨是不是一種心情?一丁點心情就可以使人做出轟轟烈烈的大事!
那么心情是什么做的呢?還是胸中一丁點的氣而已。因此古人所做的教育,都是以這個氣字為主要核心,其中尤其以內心一竅內的氣機為教育的最要處!因為心頭一竅內的氣能否中,能否和,不僅能影響個人,也足以影響人們的安危呀!你說這個主題重要嗎?
有了這個認識之后,你就能了解《中庸》首章之后,為什么一下子談修身,一下子談鬼神,一下子談國家,一下子談祭祀了。用這個基本概念去讀《中庸》其余的每一個章節,你必能感受到古人的用心是那么的良苦,而結構是如此的精美!而不會總覺得上一句與下一句毫無關聯了!
保持這種直指人心的知見為主軸,覺觀這一個章節所要表達存在每個人胸中喜怒哀樂的發或未發的機微,便能洞徹圣人之所以著書立說的苦心。同樣以這種天命之性的認知,再去讀《道德經》《金剛經》《心經》……你馬上就能觸類旁通、左右逢源了!你立即就能相信,千門萬戶原來一家親的道理了!
這個以本性為主的基本知見,就像千經萬典的一把萬能鑰匙一般,這把鑰匙不是只交待在子思的身上,也不是只交待在如來佛的身上,也不只交待在老子的身上,這個性命的真機,天性早已把它交待在每個人的身上了!此刻每個人身上都有一把萬能鑰,只要你懂得從觀察黃庭一竅內的機微入手,每個人都可以解開千經萬典中最深、最不可解的性理之迷!每個人也都可以為自己打開通往快樂人生的芝麻之門!
祝您因悟得自性的本來清靜,而法喜充盈!
上一篇:而勿正
下一篇: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