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運河有功的宋禮
宋禮 (公元1361~1424年) 字大本,明河南永寧縣 (今河南洛寧) 馬村保人。洪武年間,以明經(jīng)舉薦至京師,補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因其學業(yè)優(yōu)異,才能出眾,遂被選拔錄用為山西按察司僉事,赴任后以除奸剔弊為己任,治績顯著,后改任陜西按察司僉事,同于山西。未幾,調(diào)入京師任戶部主事,負責本署的總務,再升戶部員外郎 (掌管)。成祖即位,永樂二年 (公元1404年),由禮部侍郎 (禮部行政副長官) 升為工部尚書 (工部行政長官)。在此期間,正值運河、衛(wèi)河治理及北京的營建。他是這些重大建筑項目的組織者。因勞累過度,卒于任上。
會通河是運河北段的主要干線。自洪武二十四年 (公元1381年) 黃河在河南原武決口后,會通河淤塞長達150余里,無法通航。成祖即位,決定營建北京,其物資運輸靠海、河兼運。而海運風險很大,經(jīng)常出現(xiàn)船沒人亡的情形。河運到達河南陽武之后,需要調(diào)用山西、河南民夫陸路轉(zhuǎn)運170余里,再入衛(wèi)河。不僅山西、河南百姓深受其害,同時也使京師的物資供應得不到應有的保障。為了保證京師的物資供應,明政府決定修浚會通河。永樂九年二月命工部尚書宋禮負責其事。宋禮通過周密的調(diào)查,采納了山東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議,對運河進行了重點治理。
其一,修治會通河。他針對南旺一段水淺不能運行的問題,一方面決定拓寬河道,加深3尺,同時封閉原來堽城壩上的斗門,切斷汶水入洸的通路; 另在東平州地勢較高的戴村修筑橫亙5里的攔水壩,開挖河道90里,使汶水沿新開河道通過南旺,實行南北分流,向北分水占6/10,流經(jīng)150公里到臨清; 向南分水量4/10,流經(jīng)200公里到徐州。為了克服由于季節(jié)性水流量升降過大對運河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宋禮又選擇在南旺的南北方向上分別建造水閘,共計38處,水少時閉閘以蓄水,水多時開閘放水以利行舟。從而使得從南旺到徐州間七十二淺的問題得到解決。這一工程,從二月開工,到八月完工,歷時半年。
其二,節(jié)制汶水和泗水的水量。汶水和泗水,是會通河的水源。這兩條河,受季節(jié)變化影響很大,春冬水流很小,夏秋則水流量甚大。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節(jié)制,則嚴重地影響到運河的正常運行。為此,宋禮決定將今天的南四湖的低洼地收歸國有,專門用來蓄水保運。在兩河沿岸修筑四個大的水庫,用人工調(diào)節(jié)水量。夏秋水大時,半島湖水儲入湖中,春冬水小時,開閘放湖水入運河。
其三,治理封丘至魚臺地段的黃河故道。當時,黃河主道是由開封北向東南,經(jīng)陳州、太和,于壽州正陽鎮(zhèn)流入淮河。有一支主要支流,經(jīng)由東平入海。會通河穿這條支流而過。河水大時,就倒灌運河,淤塞河道。對于運河的運輸是一個嚴重威脅。宋禮調(diào)集10萬民夫,以保漕運為主,疏通了河南封丘至山東魚臺間的黃河故道,使黃河水安穩(wěn)地流入運河中段,既減少了黃河的水患,又保證了運河的順利通行。
其四,治理衛(wèi)河。永樂十年,宋禮建議自魏家灣開挖支河兩條,泄河水入土河,再從德州西北開一條支河,泄水入舊黃河,經(jīng)由海豐大沽河入海。
經(jīng)過宋禮這次全面治理,從徐州到臨清近900里的河道上,船只往來如穿梭,運河的運載能力提高到400萬石,有力的保證了京師的物資供應。
營建北京是為遷都所作的必要準備。永樂四年閏七月,明成祖正式宣布 “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并且派遣大臣到各地去督促采伐木材和燒造磚瓦。然而,由于對安南用兵、修建長陵,以及對蒙古的用兵,使得國家無法集中力量來從事北京的營建,致使營建工作進展遲緩。永樂十四年十一月,明政府決定加快北京營建的進度,啟動西宮興建工程,從而揭開了大規(guī)模建造北京的序幕。從永樂十五年六月起,建造紫禁城和城中宮殿工程啟動。這是牽動全國的 一項大工程。明政府調(diào)集了數(shù)十萬能工巧匠,上百萬民工,還令在京的駐軍參與其事。擔任工部尚書的宋禮親自到四川,帶領官民,深入溪谷險峻之地,采集木材,并且組織調(diào)運,由是“出三峽,道江漢,涉淮泗,以輸于北者,先后相屬也”。宋禮在此6年,任滿,回京,曾奉命至江西處理刑獄案件。后因修建北京工程的需要,再次受命到四川負責督運木材。幾次的往返奔波,使他的身體受到嚴重的損害,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卒于采木任上。
宋禮為官克己奉公,身為工部尚書,主管運河疏浚及北京的營建,這是當時投資巨大的工程,經(jīng)由他手的錢財物是難以數(shù)計的。但他從不收受賄賂,侵拿奪占一錢一物,在他死的時候,家中竟然沒有什么積存,甚至連喪葬都難以辦理。
宋禮是明代有作為的名臣。他在疏通南北大運河及營建北京這兩大工程中,全力運作,作出了突出貢獻,明代狀元曾綮在為他撰寫的墓志銘中說: “公以才識超詣,遇知有時,歷官中外,顯名終始,其英聲偉績,震于今垂于后者,又可以泯乎!” 山東汶上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為他建造了祠堂。
上一篇:治理臺灣有方的曹瑾
下一篇:法家學說集大成者韓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