诐辭知其所蔽
先解釋什么是“辭”。辭有看不見的意思,也有語言、心聲的意思。躲在內心深處那個看不見的真話,就叫做辭,這里的辭也就是知言的言,但言字比較容易被解讀為狹義的語言,所以在這里改成辭字來凸顯躲在內心的未盡之意。辭字還含有辭別、辭去的意思。意即不存在你的面前,但卻存在背后的某處的意思。所以古人常用辭這個字來影射表面上看不到,卻隱藏在你內心的那個聲音。
诐辭,就是執于一端之詞,是偏頗的詞,雖有部分道理,但整體來看卻是個偏頗的說法。好比墨子所提倡的“兼愛”,即是一種似是而非的一種說法。墨子提倡要平均地去愛每個人,對任何人的愛就像愛自己的父母一樣,完全沒有差別。這說法聽起來很對、很偉大,感動了很多人,拉走了很多人的心,但實際上卻無法真正把它落實在社會上,因為當你去落實的時候,卻發現你也得把父母親當成路人一般才是公平的,這是違逆人性的做法。就像這種帶著偏見、不合實際的言辭就叫“诐辭”。
而知其所蔽中的蔽字是蒙蔽、無明,靈臺沒有打掃干凈的意思。一聽到偏見的辭,我們就立即能察覺到他的無明與蒙蔽。當然這個其字可以指自己,也可以指他人。好比在我的內心里發出了一絲絲的偏見,我當下就要覺察感知到我依然存在著無明的蒙蔽。或是當我聽到一個人懷有偏見的言詞時,我也要能知道這個人的內心正受到無明的蒙蔽,這都叫诐辭知其所蔽。
上一篇: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下一篇:遁辭知其所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