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統—理想“中國論”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儒學發軔于孔孟,中經董仲舒、韓愈、張載、二程、朱熹等鴻儒巨子的發展、擴充,在形成儒學道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官方正統思想的同時,批判地吸收了傳統神學、先秦諸子之學、魏晉玄學、印度佛學、近代西學等異端之學,使儒學的體系越來越博大精深,內容越來越豐富多彩,終于蔚為洋洋大觀,成了中國學術史上最輝煌的一章,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明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
道統是儒家傳道的系統。道統說本之于孔子。《論語·堯曰》說:“堯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孟子繼其說,認為“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孟子·公孫丑下》),由堯舜至湯,由湯至文王,由文王至孔子,圣人皆以道相傳。唐代韓愈為了對抗佛教,正式提出道統論,認為孔孟道統由堯舜開始,經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依次相傳。他以孟子的繼承者自居,開宋代道學先聲。朱熹則以周敦頤、二程上承孟子,自己又上接周程。盡管對道統說法不一,但認為儒學有一個一以貫之的傳統是共同的。這一傳統一般都溯源于傳說中的堯、舜,但真正的開端還是孔子。因為孔子之前尚無儒家,自然也就不會有儒家的傳道系統。儒家的道統之道,主要是指仁義道德以及按照這一原則建構起來的中國封建綱常秩序,意識形態。“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絲麻;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疏魚肉。”(韓愈《原道》)這一整套理論,自漢武帝以后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官方統治思想,它規劃并制約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在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烙印。
在這一章里,我們主要考察儒家道統說的社會基礎及其對于理想中國社會的勾畫。
上一篇:儒學在海外的早期傳播
下一篇:壯麗的日出—軸心時代的華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