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懷王毀才誤國,屈原葬身汩羅江
屈原(公元前三四○至公元前二七八年)名平,字原,戰國末年楚國貴族,我國歷史上偉大愛國詩人和政治家、思想家。當時,七國爭雄,秦國最為強大,不斷向外擴張,一心想要并吞六國統一天下。齊、楚等國雖也屬大國,但是都無力單獨抗秦。因此楚國必須與其他諸國尤其是齊國聯合抗秦。
屈原年輕時就任左徒之職,政治上主張舉賢任能,立法富國,聯齊抗秦。而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則排斥屈原,反對屈原的主張,而設計誣陷他:說屈原說過楚國大政方針“非我莫能為”的話,目無大王、群臣。楚懷王怒而降屈原為“三閭大夫”,削去了屈原參與管理國家大事的權力。屈原遭到了一次重大貶謫。
公元前313年,楚懷王中了張儀之計與齊國絕盟,借故興師伐秦,大敗于丹陽(今河南、陜西兩省間丹江以北)、藍田(今陜西藍田)兩地。懷王才又派屈原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聯盟。這件事使秦國感到對己不利,說愿還楚失地,但楚懷王說愿得張儀不要地。張儀再來楚國時,楚懷王要殺張儀,將張儀囚禁。張儀重金賄賂靳尚,拉攏懷王寵姬鄭袖,讓他們說服懷王釋放他,并叛“合縱”之約與秦合親。張儀走后,屈原出使齊國回來后陳說利來,陳說利害,懷王悔之已晚。公元前307年秦昭王即位,嫁女兒給楚懷王之子,并于公元前304年與秦訂立了“黃棘之盟”(黃棘,地名,位于今河南新野東北),屈原的政治主張再一次失敗,并又一次被貶至漢江以北一帶。
楚與秦結盟后,齊、韓、魏等國因楚國背叛而發兵攻楚,楚王派太子橫到秦國當人質請秦援楚,使三國退兵。第二年太子橫因殺了秦國一個大夫而逃回了楚國。秦以此事為借口連年伐楚,到公元前299年楚已連失八城,秦又脅迫楚懷王到秦國的武關(今陜西商縣東)相會舉行和談。屈原極力勸阻懷王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但懷王幼子子蘭等人怕得罪秦國,竭力勸王赴會。懷王一入武關即被秦劫持至咸陽,三年后死于咸陽,懷王再悔不聽勸早已晚了。屈原悲憤交加,寫了《招魂》。此時楚國立太子橫為國君,即楚頃襄王。弟子蘭為令尹。新王更昏庸,重用靳尚等人。子蘭指使靳尚設計進讒陷害屈原,于是頃襄王流放屈原到長江以南的邊疆去,屈原又寫了《離騷》等名著。這是屈原再次遭受貶謫。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占楚國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并連下數城,楚國將亡,屈原因極度悲憤,投入汩羅江(今湖南東北部,湘江支流)而死,時年六十二歲。
良馬要遇伯樂;能臣要有明主;干才為知人善任者建功立業。政治上昏庸的楚懷王不能用有治國安邦之才的屈原,只能做出毀才、誤國、自取滅亡的蠢事。
一切競爭中的毀才者必定是敗將。
上一篇:杜黃裳的煩惱
下一篇:歌詩境界分高下——白居易與劉禹錫的贈答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