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鵝曾是“丑小鴨”
只要提起芭蕾舞,人們便會想到芭蕾舞劇《天鵝湖》。那天鵝姑娘身著潔白的緊身衣和腰間輻射狀的多層薄沙短裙,頭上裝飾著羽毛,給人留下鮮明的印象。編創者把“天鵝”與“少女”兩種因素統一在人物身上,優雅、別致、輕盈,……幾乎一切與“芭蕾舞”這個名詞融為一體的因素,它都具備了。例如其中有兩個最富典型性的動作,一個是動態的:在湖邊,天鵝姑娘們踩著腳尖碎步,雙臂輕柔地起伏,充滿著詩一般的情韻,顯示出向往自由幸福的心情。另一個是靜態的:“天鵝”們迷幻似地親吻著湛藍的湖水,伸展雙臂,頭臉慢慢地順著手臂來回摩擦,恰似天鵝在梳理自己的羽毛,顯示出一種溫柔的美和哀傷的情調。
但是,天鵝姑娘的形象并非從來就是這樣。1877年最初在莫斯科大劇院上演時,她們完全是另一副樣子:頭上頂著紅冠;肩上安裝著一根木棍,用來固定兩只翅膀。據記載,那時演員身上還纏滿了裝成羽毛的白絹,羽毛和翅膀用去了整匹白絹。為了更象天鵝,連腿腳也被捆綁得嚴嚴實實。可以說,設計者為了使天鵝的形象盡可能接近真實,實在費盡了功夫。
然而與設計者的愿望恰好相反,這樣的天鵝不但沒有給觀眾真實的感覺,反而適得其反。那纏在頭上的紅綢,使人聯想到印度男子的紅頭巾,臃腫的身軀和不靈便的動作,與輕盈飄逸的音樂形象格格不入,并且給哀怨的劇情平添了喜劇色彩。觀眾看到的是象木偶一樣被迫揮動著的翅膀,雙臂又不能自如地動作,難以跳躍,無不譏諷地說:“啊,這群天鵝真是碩大無比,吃得太多,行走不便!”“那笨拙的翅膀猶如十字架!”如此不高明的服裝設計,再加上編導上的許多缺陷,這部舞劇最初的演出不幸以失敗而告終了。這使得正在苦心探索新型舞劇音樂的柴可夫斯基非常傷心,懷疑自己是否具有寫作舞劇音樂的才能,甚至謙遜地把公論的失敗歸咎于自己。甚至后來在接到為舞劇《睡美人》作曲的要求時,柴可夫斯基還曾動搖過:“我有沒有能力應承?”《天鵝湖》失敗的責任到底在誰?在當時不明不白。
直到1893年柴可夫斯基逝世周年紀念的時候,被譽為“古典芭蕾舞劇之父”的馬里烏斯·彼季帕和他天才的助手列夫·伊凡諾夫才了結了這樁公案。才出現了本文開頭寫到的那樣一幕。也許有些人還不知道,譽滿全球的《天鵝湖》曾是不被人賞識,且遭到譏諷的“丑小鴨”。
上一篇:天若有情天亦老
下一篇:妄殺良將·軍心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