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載人登月的阿波羅11號
1969年7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宇航中心。
拂曉前,三位宇航員正在酣睡。在飛行前的這段時間里,他們受到了嚴密的警戒,這是為了防止意外事故和被傳染上疾病,任何人都不能接觸。
在白色的天幕下,39號A發射臺上,矗立著一柄刺向蒼天的利箭——高達110米的“土星五號”和“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馮·布勞恩帶領一大群科學家、工程師進行著起飛的最后一次檢查,一切都非常令人滿意。
美國東部時間4點整,三名宇航員被叫醒,醫生最后一次為他們作了身體檢查。用過早餐后,別人幫他們穿上厚厚的宇宙服,乘專車來到了發射場地。宇航員通過升降機被提升到98米的高度,依次進入到“阿波羅11號”的指令艙中。
地面勤務塔迅速地向火箭灌注液體推進劑;發射前的倒計數告訴人們,距離火箭發射還有多少時間:“3小時……2小時10分……1小時30分……”
與此同時,遠在1400多千米之外的休斯敦控制中心,幾百人的眼睛盯著儀表。通過電視屏幕,他們可以及時發現飛船里任何一點錯誤或事故的跡象。這些復雜的控制工作由5臺大型計算機來進行,它們隨時存儲有關宇航中的數據資料,并立即進行處理,發出糾正毛病的指令。指令艙里,三名宇航員為起飛前的準備而緊張地忙碌著。“一切良好,準備起飛!”隨著宇航員這簡單的報告,地面也立即回報:“一切順利,準備起飛!”指令長阿姆斯特朗對此極為高興,他立即答復說:“非常感謝,我們知道這將是一次滿有把握的飛行!”
起飛前10秒。水傾注進環繞“阿波羅”的深井里,一旦發生爆炸,這些水將把火焰控制在一個封閉的圈子里。
起飛前8秒。“土星五號”火箭的第一級火箭的5臺發動機點火,熾熱的火焰立即從火箭中噴射出來。火焰是那么亮以至人的眼睛無法忍受,它使周圍的世界都變暗了。尖利的轟鳴伴隨著蒸騰而起的煙霧迸發出來,轟鳴聲一聲接一聲,震耳欲聾,令人心顫……
最后2秒。
發動機的聲音越來越大,能夠傳到幾千米之外,這時每秒要燃燒4000多千克的燃料。
9點32分整。
飛船的最后一個控制開關被打開,一個瞬息的暫停之后,近3000噸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慢慢地升入天空。
起飛后,時間就由倒計數變為正計數了。起飛2分30秒后,“阿波羅11號”以每秒3.13千米的速度向上爬升。飛船繼續加速爬升,當飛船飛到距地球64千米高空時,“土星5號”的第一級火箭“彈盡糧絕”,告別飛船墜落了。幾分鐘后,第二級火箭把飛船送入到160千米的高空時,它自己也墜落了。當第三級火箭點火后,飛船很快就接近了人造衛星的環繞速度,隨之,進入了地球軌道。這時發動機暫時熄火待命。“真棒!”阿姆斯特朗向地面控制中心說,顯然他們對這次遠航的良好開端格外高興。到了這個時候,宇航員可以取下頭盔舒服一下了。在脫離地球軌道前,有大量工作等著他們,“阿波羅”的每一部分都得仔細檢查,在這一過程中,地面中心和宇航員之間頻繁傳遞著消息和各項指令。
3小時后,“阿波羅11號”徹底檢查完畢。“一切正常!”對此,宇航員和地面控制中心都表示滿意。這樣,地面控制中心同意“阿波羅11號”改變方向,脫離地球軌道,開始向月球進發。當然,此時他們不能正對著月球飛,因為月球是不停地轉動著的,飛船飛到月球要3天。如果現在就對準月球,那么3天后就不知要落到哪里了。因此,宇航員所選擇的方向必須是3天以后月球所在的位置,這也就是他們要降落的方位。隨著地面的指令,第三級火箭又一次點火,飛船轉動著脫離了地球軌道,隨后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時飛船已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地球引力已經對它無能為力了。帶著人類的希望,宇航員沿著一條準確的路線,向月球飛去,開始了真正的太空探險之旅。
5小時后,宇航員把耗盡燃料的第三級火箭甩到了宇宙空間。在此之前,母艙(指令艙與服務艙合在一起的稱呼)與第三級火箭分離,并轉體180°,準備與登月艙對接。我們知道,發射飛船的時侯,指令艙是位于最上面的,因為這是最安全的位置,它上面還有救生火箭,一旦出事可以靠它把指令艙帶走。可是登月的時候,就得把登月艙放在前面了,以便宇航員通過指令艙與登月艙之間的通道進入登月艙。完成了掉頭對接工作之后,宇航員頗有興味地觀賞著漆黑的宇宙空間,甚至還有閑暇為登月艙和母艙分別起了宇,前者叫“鷹”,后者叫“哥倫比亞”。宇航生活是嚴格按照預先規定的時間表進行的。有時為了稍稍調整一下航向,他們就把“哥倫比亞”的發動機開動起來。為了使飛船的各個部分都均勻地承受太陽的“關懷”,有時還得人為地控制飛船,慢慢地向前滾動著飛行。地球上的電視屏幕可以看到這一切,然而,人們最感興趣的還是宇航員在艙內的活動。宇航員在舷窗口憑窗遠望,饒有興致地描述著下面的景色。整個南美洲一目了然。綠色的不列顛島盡收眼底,褐色的非洲沙漠映襯著深藍的大海,那明亮的一條顯然是正在升起的太陽光帶。宇航員還可以清楚地看到雨云的形成,于是他們告訴休斯敦,一場傾盆大雨就要降臨,請快做好準備。
地面電視上展現了宇航員就餐的情形。這時候宇航員吃的還是“管子食品”。吃的時候用噴水槍把水打入管子或小袋里,當水與食物擠到均勻混合時,就可以進餐了。散的食物必須裝進袋里,以保持艙內的清潔。電視還顯示出宇航員睡覺的情形,他們看來睡眠狀態良好,常常一睡就是七八個小時,地面控制中心的儀器顯示出他們的心臟功能正常。三個人誰也沒有憂慮,他們有許多工作要做,照顧儀器,聽地面的指令,收地面來的新聞消息,忙得他們簡直沒時間憂慮了。
發射后的第三天中午12點,飛船進入了月球的引力范圍之內。良機不可錯過,趁飛船還沒有進入月球軌道之前,宇航員們又一次飽覽了遙遠天邊的地球風光:地球不過是藍色天空中一顆明亮的小球而已。它那奇妙的光使宇航員感到驚異。“地球光”比我們站在地球上看到的月光亮多了,因此,宇航員完全可以借“地球光”作一切準備。然而,此刻呈現在宇航員面前的月球卻是碩大無比的,“如此妙不可言的月球景色,真值得花錢來一趟”,宇航員們贊嘆地說。準備進入月球軌道的時候,宇航員必須重新穿上宇宙服(飛行途中他們可以穿比較舒服的宇航服)。電視攝像機又開始工作,向地球上的觀眾播映宇航員們的工作情況。為了保持繞月球飛行的正確姿態,飛船上的發動機向前方噴出氣體,同時還可以減速。當“阿波羅”飛船繞到月球背面的時候,無線電聯絡中斷了。這是一段令人焦急的時候,因為在這期間,地面控制中心無法對飛船進行指揮,只好憑宇航員自己的技術和知識了。
轉入月球背面之后,宇航員改變了飛船的航向。在休斯敦地面中心里,呈現著死一般地寂靜。半個多小時內,沒有人知道這次危險的行動是否會成功。這半小時對地球上的人們來說,真可以說是“度時如年”了,這個時候,他們不是用分,而是用秒在計算著,等待著。
35分鐘后,休斯敦地面中心終于按時聽到了阿姆斯特朗響亮而清晰的聲音:“正確,好!”“阿波羅”飛船順利進入了月球的等待軌道。休斯敦仔細地聽著他們的報告,隨后命令他們準備登月。
登月之前,還要使“哥倫比亞”與“鷹”分離。指令長阿姆斯特朗和登月艙“鷹”的駕駛員奧爾德林通過通道爬進了登月艙“鷹”中,并隨手鎖上了艙門。以后“哥倫比亞”就要由柯林斯單獨控制了。三個人用5個小時的時間再一次詳細檢查了每一部設備和儀器。當飛船再一次飛到月球背面的時候,又一個宇航動作即將完成:“鷹”與“哥倫比亞”就要一分為二。當飛船從月球那邊繞過來時,柯林斯操縱分離手柄,兩艙分離成功。無線電話傳來阿姆斯特朗興奮的聲音:“‘鷹’展開翅膀了。”
“鷹”處在向月球降落的斜線上,而“哥倫比亞”則在等待軌道上繼續飛行,等待著“鷹”登月后返回。擺在兩位宇航員面前還有兩種選擇:或者按計劃實現月球著陸;或者由于航線不像原來探測的那么理想,不適于登陸,仍然可以返回“哥倫比亞”,他們必須迅速作出反應。但是,“鷹”的兩名駕駛員不贊成那種半途而廢的作法,還沒有前進,怎么就想著后退?他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又仔細檢查了“鷹”的每一部分之后,果斷地按下了降落電鈕。下降火箭向著月面方向排氣,以減小降落速度,兩名宇航員全神貫注地注視著儀表。休斯敦方向也仔細地看著電視并通過計算機,向他們報告技術數據,下達指令。“高度14000米……10000米……3000米……1000米……”月球與地球之間頻繁交換著消息。休斯敦命令:“開始登月!”“鷹”按照指令做好登月前的一切準備。忽然,阿姆斯特朗看到月面大地上到處是巨大的巖石,這對那長著嬌嫩“皮膚”的“鷹”來說,可不是個好的降落地點。于是,阿姆斯特朗做了一些調整,以避開這些巖石。然而下降到距地面150米處上空時,他意識到處在危險之中了,原來他們飛進一個巨石環抱的環形山口中。這時儀器已不能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著陸地點了,只有靠飛行員的良好技術,“鷹”才能飛到平坦的地方。宇航員看到不遠處有一塊平坦的地方,于是他們把速度降低到每秒2米……0.7米……然而到了這個地步,宇航員還是不能確定,是否可以安全下降。如果下降角度不對,登月艙一只腳折斷,那么他們就不能從月球起飛,后果就不堪設想了。
令人心焦的幾秒鐘過后,“綠燈亮了!”一聲響亮的報告打破了休斯敦地面中心的寂靜,當“鷹”的四只長腳穩穩地接觸到月球地面的時候,阿姆斯特朗向地球發出了這樣的報告。接著他又繼續報告說:“‘鷹’已著陸!”遠在幾十萬千米外的地球上,聽眾們如釋重負地長吁了一口氣。
1969年7月21日16時17分,登月的夢幻終于成為現實。這是幾代人努力的結果,這是人類征服宇宙的勝利。在休斯敦控制中心,在世界各地,數不清的笑臉注視著電視屏幕。當“鷹”收到休斯敦的賀電后,阿姆斯特朗以特有的方式答謝說:“有兩個人在月球上!”此刻啊,兩個人代表了全人類。但是,繞月飛行的柯林則補充說說:“別忘了,還有一個人在指令艙里!”坐在“鷹”里面的兩名宇航員轉動頭盔向舷窗外望去,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凹凸不平的灰色世界,到處是巨大的坑穴和大塊巖石,要看的東西太多了,但是不能為此耽誤了時間,工作程序不允許這樣。宇航員開始就餐,這是人類到達月球的第一頓飯,按照原定的計劃,就餐后宇航員應該睡一覺,以解除長途旅行的疲勞。但是,兩位宇航員要急于親眼見一見另一個世界。兩名宇航員提前行動。休斯敦審慎地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兩名宇航員穿上了艙外宇航服,雖然衣服很重,但是這點分量在月球上算不了什么。
經過周密的準備,登月6小時后,“鷹”的門打開了,阿姆斯特朗到了艙門口,站到了舷梯的最高一層上,自動攝影機開始工作。電視屏幕上很快出現了這樣畫面:一個衣服臃腫的人笨手笨腳地側身爬下階梯,在黑漆漆的大地上,人像一個灰色的影子。當他爬到梯底時,傳來了一個清晰的聲音:“‘鷹’的腳插進月球灰約二三英寸(1英寸=2.54厘米),月球灰像是細微的沙粒。”接著他又說,“我走出登月艙了!”這是阿姆斯特朗。隨著話音,阿姆斯特朗抬起左腳,第一次接觸到月球的土地。接著,他以哲學家的語言說道:“對于一個人來說,這是一小步,可是對于全人類來說,這卻是一次飛躍。”阿姆斯特朗邁開雙腿,小心翼翼地前進了,隨著這一步的邁出,一些科學家的擔憂可以解除了。原來認為,月面布滿了厚厚的火山灰層,可是他并沒有深陷在月球灰塵中,四處走動并不困難。盡管在“鷹”的暗影下比較黑,他還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周圍的一切。休斯敦控制中心里的醫生們注意觀察著他的行動,看不出這位宇航員有任何病態的反應。環視了一下四周的情況之后,阿姆斯特朗開始用攝影機拍照,他打算把更多的照片帶回地球。可是,休斯敦的控制人員有些著急了,不得不一再催促他趕快收集月球巖石標本。各國的科學家希望得到一些月球巖石標本來研究,而這要取決于宇航員們的行動。因此,他們擔心阿姆斯特朗一旦發生意外,被迫離開月球的話,匆忙之間可能把收集月球巖石的事情置之腦后。但是,阿姆斯特朗有充分的時間干這件事,他采集了一塊巖石,謹慎地把它放在特制的口袋里。阿姆斯特朗走下舷梯后18分鐘,“鷹”號的駕駛員奧爾德林也踏上了月球的大地。他的第一句話是“太好了,太好了!”也許這簡單的句子最能表達此時此地此人的心情了。當這兩位宇航員開始走的時候,感到難以保持平衡,像喝醉酒的人一樣,頭重腳輕。后來他們逐漸就習慣了,學會了在月面上像電影慢鏡頭那樣飄浮著行走。他們的下一個行動是把一塊金屬牌豎立在月球大地上。站立在這塊牌子前面,他們倆默念著上面的一行字:“公元1969年7月,來自行星地球上的人類,首次登上月球,我們為全人類的和平而來。”拜訪月球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很緊張的,隨后他們仔細地檢查了“鷹”,看它是否在著陸中受到損壞,結果是“鷹”絲毫沒被損壞。
兩位宇航員在月球總共活動了兩個半小時。在這期間,指令長負責收集巖石,奧爾德林用攝影機拍攝月球景色。在最后的幾分鐘里,他們緊張地工作,把在月球上采集的每樣東西都塞到背上的袋子里,然后奧爾德林拖著袋子爬回“鷹”里。為了減輕起飛的重量,他們拋棄了一些曾經在月球上使用過的寶貴的儀器。做完這一切之后,兩名宇航員顯得疲憊不堪了。爬回“鷹”號后,他們按照規定的程序,吃了第二頓飯后開始睡覺。兩名地球使者在異鄉的土地上進入了夢境,與此同時,世界上最孤獨的人柯林斯,依然駕駛著“哥倫比亞”在月球軌道上飛行著。
在月球上起飛是這次航行中最令人焦急的時刻之一。“鷹”起飛的動力只有一臺小功率的發動機,一旦發動機出了毛病,哪怕是一個鎖片松動,一個銷子有點缺陷,都可能導致起飛失敗。
怎么起飛呢?“鷹”的下半段實際上就是一個小型發射臺,上半段的火箭發動機點火起飛,把“鷹”推上天。隨著休斯敦的起飛指令,宇航員向活動了22小時的月球告別。阿姆斯特朗又開始倒計數,“5……3……1……0”“起飛!”發動機點火,“鷹”開始升入高空。上升段的火箭壽命只有7分鐘,它必須在燃料耗盡前把“鷹”送入月球軌道。科學家們的辛勤勞動沒有白費,“鷹”在順利上升,越升越高。不到7分鐘,休斯敦收到了阿姆斯特朗的報告:“‘鷹’已平安進入軌道”,地面立即回答:“全世界為你們驕傲!”
“鷹”飛行了19000千米后,逐漸追上了母艙“哥倫比亞”號。不久,“哥倫比亞”和“鷹”一起消失在月球的后面,并逐漸向一起靠攏。當它們再次出現時,人們看到,“哥倫比亞”和“鷹”是并排前進的。柯林斯聚精會神地操縱著“哥倫比亞”,慢慢地向“鷹”靠近,再靠近,“哥倫比亞”和“鷹”穩穩地對接到一起了。三位宇航員那懸著的心還未來得及放下,飛船忽然無規則地旋轉起來,越轉越快,盡管宇航員奮力操縱,飛船仍然以逐漸增大的速度旋轉著。為了重新控制飛船,宇航員點燃了服務艙里的幾枚制動火箭。這樣,才使飛船穩定下來,開始了有控制地旋轉。
“阿波羅11號”穩定下來后,“哥倫比亞”和“鷹”之間的通道打開了。在回到母艙之前,宇航員必須抖掉身上的任何一點月球灰塵。整理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把設備和身上打掃干凈。這一切進行完畢之后,兩個宇航員回到了母艙。“阿波羅”踏上了返回地球的歸途,輕裝后的飛船又一次點火發動。飛行60小時后,“阿波羅11號”接近地球,他們甩掉了服務艙而乘指令艙重返地球。宇航員調整飛船的姿勢,使指令艙那錐形的底部迎著大氣層,沿著一條準確的路線向太平洋減速下降。進入大氣層后,“阿波羅11號”與休斯敦控制中心的無線電聯系中斷,“阿波羅11號”也在電視屏幕上消失了。地球上無法對飛船進行任何有效的指揮,他們只能在心中暗暗祈禱著一切順利。
在飛船返航的同時,地球上正為他們的降落進行周密的海上營救準備工作:9000人分乘9條船和50多架飛機,準備從海上進行打撈和救生。一艘特大的美國“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在太平洋海域巡弋,等待著飛船的降落。
當太陽在太平洋上空升起的時候,海面上出現了一個明亮的火球,“阿波羅11號”返回了!過了一會兒,指令艙的前端打開,彈出了三個巨大的降落傘,空氣頓時鼓滿降落傘,拽住了急劇下降的飛船。7月34日中午12時50分30秒,“阿波羅11號”經過近100萬千米的長途跋涉,比預定時間晚10秒鐘,慢慢地落到海面上。
人類第一次登月旅行,經過了195個小時的空間飛行,付出了3.5億美元的代價,第一次不僅使用儀器,而且用人類的手、腳、眼睛等器官,實地考察了月球。
這一行動,作為人類開發宇宙的光輝一頁被永久地載入了史冊。
上一篇:飛越大西洋
下一篇:馬可·波羅把中國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