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歸羅布泊
彭佳木,廣東番禺人。1947年在南京中央大學畢業后,到北京大學農學院任教,1956年中國科學院準備組織一個綜合科學考察委員會,分赴邊疆各地調查資源,他主動放棄出國學習的機會,積極向組織提出要求,赴新疆考察。他在給郭沫若的信中說:“我志愿到邊疆去,這是夙愿。我具有從荒野中踏出一條道路的勇氣!”他曾先后踏遍云南、福建、甘肅、陜西、廣東、新疆等10多個省區,曾15次進疆考察并幫助改建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后任該院副院長。他還3次進入羅布泊地區,調查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
第一次是1964年3月5日到3月30日,彭加木和幾個科學工作者環羅布泊一周,采集了水樣和礦物標本,對當時流入羅布泊的3條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河水的鉀含量做了初步的研究,他們認為羅布泊是塊寶地,可能有重水等資源。重水是制造核能源不可缺少的物質,20世紀60年代我國需花大量外匯購買。他不顧患癌的身體,主動請纓為國家找天然重水,但由于時間短促,一無所獲,他的獻身精神卻感動了國人。
第二次考察是1979年11月15日至12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中日兩國電視臺組成《絲綢之路》攝制組,到羅布泊實地拍攝,聘請彭加木為顧問。他先期到羅布泊進行了細致的科學考察,他說:“我彭加木具有從荒野中踏出一條路來的勇氣,我要為祖國和人民奪回對羅布泊的發言權”。此行取得了許多驕人的科研成果,為國家尋找到了許多稀有的寶藏。這次科學考察發掘填補了我國一些重大科研領域的空白,糾正了外國探險者的一些謬誤。科學考察結束后,他又為中日兩國攝制組找到了從古墓地、興地山進入樓蘭的道路,還重走了從樓蘭環繞羅布泊到達若羌的絲綢之路中道。
第三次是1980年5月8日至6月17日,他任中國羅布泊科學考察隊長,首次穿越了羅布泊湖盆,全長450千米。1972年前這里是水鄉澤國,誰也無法穿越。彭加木在湖盆中采集了眾多的生物和土壤標本和礦物化石,收集了寶貴的第一手科考資料,為我國綜合開發羅布泊做了前瞻性的準備。
彭加木失蹤過程回放
1980年6月5日,是一個永遠值得紀念的日子。這一天,考察隊在彭加木的率領下,由北向南縱貫干涸的湖底,終于按計劃到達本次考察的終點——米蘭,打開了羅布泊的大門。史無前例的縱貫羅布泊湖底的任務,首先被中國科學考察隊勝利完成。他們是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的汪文先、馬仁文、閻鴻建、沈觀星、陳百泉、司機陳大華、王萬軒、包紀才和駐軍某部隊的無線電發報員肖萬能。
1980年6月11日科考隊準備再次橫貫羅布泊地區。
6月11日,完成縱貫羅布泊任務的考察隊在米蘭農場小憩后,即準備沿古絲綢之路南線再次橫貫羅布泊地區,然后取道敦煌去烏魯木齊,以結束這次2個多月的野外考察工作。
6月16日下午2時許,考察隊來到庫木庫都克以西8千米處。此時,車上所帶的汽油和水都幾乎耗盡。按計劃,還有400千米路程。經討論,他們決定就地找水。當天下午沒找到。晚上,經開會決定,他們向當地駐軍發電求援。彭加木親自起草了電報稿:“我們缺水和油,請求緊急支援油、水各500公斤。”
1980年6月17日彭加木獨往沙漠找水。
6月17日上午9時,部隊回電同意援助物資,并要求提供營地坐標。下午1時,司機王萬軒到車里取衣服時,在一本地圖冊里發現一張紙條,看后不由大吃一驚:“我向東面去找水井。彭。六月十七日十時三十。”彭加木冒著50℃多的高溫單人找水,這在沙漠里是極其危險的。
給同行的最后一封信
彭加木失蹤前曾給時任上海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植物病毒研究組副組長的陳作義,發出了最后一封信:
我們在5月3日出發到南疆考察,5月9日開始進入湖區,一個7人的探路小分隊帶上4大桶水、2大桶汽油、1頂帳篷、糧食炊具等物,自北往南縱穿羅布泊湖底。
進入湖區的第3天,遇到鹽堿皮(鹽殼),汽車輪胎被鋒利的鹽晶塊“啃”得一小塊一小塊的,無法繼續前進。而所帶的油、水又已消耗不少,只得原路返回。
在山里常常找不到路,在湖里則是一望無邊,沒有一個定位前進的目標。這兩天正在準備再度進入湖區,縱貫羅布泊,希望到達阿爾金山前。打算后天出發。我們將在6月底前結束這一階段的考察工作。信是請人帶到有居民點的地方發出的。1980年5月28日于羅布泊西北部山前的一個營地。
不幸的是,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卻徹底失蹤了。國家先后4次派出十幾架飛機、幾十輛汽車、幾千人拉網式的尋找,面對著黑風暴刮起的沙包、沙梁、沙山,卻沒有找到絲毫蛛絲馬跡。人們最終只能以這樣一個理由接受——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已為國家的科考事業英勇獻身,化作了“羅布魂”。
上一篇:馬可·波羅把中國推向世界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