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多立克東游記
鄂多立克(1265~1331),羅馬天主教圣方濟各會修士,他是繼馬可·波羅之后,來到中國的著名旅行者。
鄂多立克生于意大利小公國弗尤里的珀德農,少時即入圣方濟各會,在烏迪內教堂內修道。他終年打赤腳、穿褐衣,以面包、白水為生,立志做一名苦行修士。他大約于1314年從威尼斯起航開始了其東方之旅。他從君士坦丁堡前往瀕臨黑海的特拉比松,然后到埃爾茲倫、大不里士及孫丹尼牙。1322年以前,他在這些城市履行教職,之后前往喀山和耶茲特,并轉道百世玻里,經由設拉子,到達巴格達。離開巴格達后,他去往波斯灣,在霍爾木茲登船,駛往沙爾塞特島。幾年前,有幾位教友在這里遇難,鄂多立克收集起他們的遺骨并裝入行李,繼續東行之旅。他駛向馬拉巴,抵達旁達拉尼、葛蘭等地;然后又去錫蘭、馬拉普,那里有教友圣托馬斯的祭壇。接下來是蘇門答臘,足跡所至有爪哇,或許還有婆羅洲、占城。
大約1322年,鄂多立克在廣州登岸,他立即被廣州密集的人口、繁榮的經濟以及港口眾多的船只所震驚。在回憶錄里他提到:“一個比威尼斯大3倍的城市,整個意大利都沒有這個城的船只多。”他還對該地居民所拜之神的數目之多感到驚訝。接著,他前往當時聞名世界的刺桐港(今泉州),在這里,他受到圣方濟各會教士的熱情接待。他對方濟各會弟兄們建的大教堂和山間的修道院稱贊不已。刺桐港的繁華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他經過福州,越過險峻的仙霞嶺,到達了杭州。杭州更使他驚奇不已。他說:“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坐落在兩湖之間。像威尼斯一樣,處于運河和環礁湖之間。”他在杭州碰到了一個由方濟各會修士們勸說而皈依天主教的蒙古人,鄂多立克立刻和他結成了好友。在蒙古人的幫助下,鄂多立克得以訪問一座佛教寺廟。鄂多立克從杭州繼續北上,先后訪問了金陵府(今南京)和揚州,并在揚州沿著大運河,到達元朝的首都大都(今北京)。
他在大都住了3年多,在此期間,鄂多立克受到了天主教在中國的主教約翰孟德科維諾的賞識。主教讓他在教會里擔任教職,協助他管理教會事務。鄂多立克還得到了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的接見。據他回憶:“大汗駐于此,有一座非常大的宮殿,圍墻至少有4英里長,其中有許多較小的宮殿,帝王城是由若干同心的、漸次向外擴大的圓圈組成,每一圈城池內都有居民。在第二圈,是大汗及他的家人和隨從們居住。在這一圈內,堆有一座人工小山,山上筑有主要的宮殿。小山上種著美麗的樹,故名綠山。山周有湖和池塘環繞。一座極美的橋橫跨湖上,無論是從它大理石色澤的鮮艷,或者是建筑結構的精細上來說,它都是我見過的最美的橋。池中有無數野鴨、天鵝和野鵝。大汗不需離開宮殿所在的圈,就可以享受打獵的樂趣,因為圈墻內有一個大公園,園內有許多野獸。”“當大汗登上寶座時,第一位皇后坐在他的左手邊,比他矮一級;接著在第三級是三個妃子。在妃子下面坐著王族的其他貴婦。大汗的右手邊是他的長子,長子以下各級坐著宗王們……我,鄂多立克,在該城(北京)呆了三年半,陪伴方濟各派修道士,他們在北京有一座教堂,甚至在大汗宮中擔任一定官職。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去為大汗祝福時,我有機會了解到我所觀察到的一切。有一次當大汗返回北京時,我和主教,以及方濟各會教士們一起到離北京兩天路程之遠的地方去迎接他。快要接近時,我們在面前舉起了一根長桿,桿頭上系有一十字架,我們唱著‘伏求圣神降臨’,他坐在戰車的王位上。當我們走近戰車時,大汗認出了我們,把我們召到他身邊。當我們靠近他時,他脫掉皇冠,在十字架前鞠躬。主教向他祝福,大汗虔誠地吻十字架。接著我把香插入香爐中,主教在爐前焚香。但是,按宮廷禮節,沒有人空手去見大汗。于是,我們呈上載滿水果的銀盤,他友好地接受了,甚至好像嘗了嘗水果。后來我們閃到路旁,以防被他身后的騎兵隊撞傷,退到那些陪伴大汗的受過洗禮的大臣中(他們是皈依天主教的聶斯托利教色目人)。他們像接受貴重禮物一樣高興地接受我們的普通禮物。”
中國先進的驛站制度也讓鄂多立克印象深刻。“信使騎著飛馳的快馬,或疾走的駱駝。在他們接近那些驛站時,吹響號角,示意他們來到。驛站主聽到號角后,讓另一名使者騎上新的坐騎,接過信函后,他飛奔到下一站,依次這樣下去。于是,大汗在24小時之內可得到按正常推算需3天騎程之遠地區的消息。”
1328年,鄂多立克離開大都,啟程回國。經天德(今河套)、陜西、甘肅至西藏,然后經中亞、波斯、阿拉伯等地,于1330年回到意大利帕多瓦。回國后,他口述了旅行的所見所聞及傳教經歷,由他人記錄著成《鄂多立克東游錄》,此書在歐洲廣為流傳。次年,這位偉大的傳教士兼旅行者在烏迪內修道院逝世。
由于鄂多立克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的巨大貢獻,國際地理學會在威尼斯為他建立了一尊銅像,以表達敬仰之意。
上一篇:鄭和下西洋
下一篇:阿拉斯加探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