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船發明者菲奇的絕望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1765—1815)的克萊蒙特號輪船,沿哈德孫河逆流而上,取得了輪船航行的成功。然而,富爾頓并非輪船的發明人,只不過是最先將輪船付諸實用的人而已。
1739年,瓦特的蒸汽機研制成功以后,一些人想到把它用到船上,法國青年發明家朱弗羅·達萬于1780年建造輪船航行成功。繼之而后則有美國的約翰·菲奇(1743—1798)。1785年,菲奇制作了輪船模型,然后立即開始造船。
1787年,菲奇把蒸汽機用做船舶的動力,建成輪船,進行了試航,取得了成功。隨后,裝有槳輪的輪船在費城到巴爾的摩之間開辟了定期航線。這時的輪船航速為每小時12公里,然而,菲奇并不滿足,他又建造了和現在一樣的裝有螺旋槳的輪船。但這只船在組裝時就被毀壞了。
菲奇為此耗盡了研究經費,他跑遍美國,到處求援,卻找不到支持者,他又跑到法國四處游說,尋求支援,結果徒勞而歸。原來的投資者撤回資金,致使菲奇陷入困境,走投無路,在這種情況下,菲奇絕望了,終于在1798年服安眠藥自殺身亡了。
從時間上看,菲奇制造輪船要比富爾頓的克萊蒙特號船早20年成功;從船速上看,菲奇的輪船每小時平均12公里,克萊蒙特號船速為每小時5.6公里。但是,菲奇卻成為一個失敗者,他的名字也早被人們忘記。
進行科學研究,失敗是不可避免的,探索者在經過多次失敗之后,可能會成為個特定問題的專家,如果探索者心里上承受不了暫時失敗的打擊、壓力和痛苦,產生了絕望情緒,就不可能是成功者。
上一篇:路,越走越窄
下一篇:遼太宗的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