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促出兵·無奈宣戰
1893年底,日本基本上完成了對中國的作戰準備,便密切注視著中國和朝鮮的形勢發展,以便制造事端,尋找借口,發動侵略戰爭。1894年春,朝鮮全羅道發生了東學黨領導的農民起義。日本政府一面暗中支持東學黨反對朝鮮政府,一面竭力慫恿清政府出兵“助剿”。清政府在不明日本政府陰謀的情況下,答應了朝鮮政府要中國政府出兵代剿的請求,于6月4日派出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1500人開赴朝鮮京城漢城以南的牙山。在清軍進駐朝鮮之后,日本政府立即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借口,派兵近6000人進入朝鮮,于6月10日占領漢城,有意制造緊張局勢。面對日軍在朝鮮的優勢,清政府非常驚慌,建議中日兩國同時從朝鮮撤軍,遭到了日本政府的拒絕,在戰爭迫在眉睫之際,清政府亦未采取緊急措施,做好應戰部署,仍然寄希望予“以敵制敵”,乞求俄、英等國公使出面“調停”,結果四處碰壁。在乞求列強調停的希望破滅以后,清政府只好派出4支援軍1萬5千人赴朝增援,取道遼東過鴨綠江進軍平壤,但由于道路迂遠,不能救牙山之急,北洋大臣李鴻章決定從天津一帶再抽兵2000余人,由海道前往牙山,雇英商“愛仁”、“高升”、“飛鯨”三輪運載。李鴻章認為,雇用英船,日軍一旦襲擊,英國定會出面干涉。7月21日至23日,“愛仁”號載兵1200人,“飛鯨”號載兵約500人,“高升”號載兵950人,先后由大沽口開出。為保證登陸安全,由副將方伯謙率軍艦“濟遠”、“廣乙”、“威遠”自威海衛開赴牙山,24日,“濟遠”等3艦及“愛仁”、“飛鯨”兩輪先后抵達牙山島內,部隊登陸。同日,日本的聯合艦隊到達牙山以南的群山浦。25日晨4時,“濟遠”、“廣乙”、兩艦離開牙山返航,行抵半島西南時,突遭日艦襲擊。9時許,“高升”號,由西向東駛抵半島海面,與日艦相遇。日艦威逼“高升”號投降,“高升”號上清軍全體官兵堅貞不屈,寧死不降。13時許,日艦魚雷、艦炮齊發,“高升”號上的清軍官兵以步槍還擊。不久,“高升”號沉沒,船上清軍950人,除250人后來得救外,其余全部死難。日本在海上實行這種海盜式襲擊的同時,又在陸上由漢城方面進攻牙山一帶的清軍。此時孤守牙山的清軍共8營約4100余人。26日,總兵聶士成率軍3營移駐牙山東北50里的成歡驛。28日夜,日軍自素沙揚分兩路進犯。29日黎明,日軍攻占成歡西北面山坡,聶士成率部抵抗不支,退往公州。清政府被迫于8月1日對日宣戰,日本也于同日宣戰。
中日之間的這場戰爭,在日本方面是蓄謀已久的,而清政府卻毫無準備,及至戰爭在即,清政府始則幻想他國“調停”,繼則雇用英輪以冀英國出面干涉日本。隨著日艦在半島海面的襲擊,清廷的幻想便隨之葬入大海。而已經開戰1周之久,方行宣戰,反映出清政府對此戰完全處于被迫應付的狀態。這種狀態使清政府一開始便處于被動局面而難以挽回。
上一篇:從曹沖稱象到阿基米德浮力定律
下一篇:傳世稀少的琺瑯彩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