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嗣宗
一、與陳識角力爭狀元
宋太祖趙匡胤坐天下的第16年,即開寶八年(975),進士科殿試在講武殿舉行,太祖親臨。考生王嗣宗、陳識最先完卷,一同上呈,且兩人的卷子皆為上乘佳作,難分軒輊。誰為第一?太祖犯難了。最后,太祖讓二人角力,勝者為狀元。角力即相撲,自唐末、五代以來,極為興盛。王嗣宗與陳識便在大殿上撲斗起來。結果,陳識倒地,王嗣宗獲勝,成為大宋帝國的第15位狀元。
王嗣宗與人角力爭狀元一事,司馬光《淶水紀聞》中也有記載。不過,他說王嗣宗是與趙昌言角力爭狀元的。書中記載: 趙昌言是個禿頭,開撲不久,他的帽子掉了。王嗣宗見狀,撒手奔向太祖,跪奏說: “臣勝了!”太祖大笑,遂以王嗣宗為第一。元人編纂的《宋史·王嗣宗傳》也持是說,當是沿用司馬光的說法。但趙昌言中進士,是在太平興國四年(979),比王嗣宗晚4年。看來,司馬光把趙昌言誤為陳識了。
在中國科舉史上,像王嗣宗這樣靠相撲而最終大魁于天下的,絕無僅有。
王嗣宗,字希阮,汾州(今山西滄陽)人。曾祖王同節,祖父王待價,父親王夢證,做過州縣官,官職不高,但在汾州,王家也算是書香門第。王嗣宗少好學,刻苦自勵,曾獨自游學京師開封,以文章拜謁達官名人,很受推重。他恃才傲物,無所忌憚,好譏斥人。
天寶八年,王嗣宗大魁天下后,出任秦州(州治成紀,今甘肅天水)司寇參軍,職司刑獄。知州路沖,為政苛急,民怨沸騰,王嗣宗直言勸說,路沖大怒,把他投進監獄,給他戴上枷鎖。一天,有人給路沖送來一筐新鮮果子。路沖把王嗣宗叫來,對他說: “你對一句詩,對得好,就脫掉你的枷鎖。”王嗣宗讓他出題,路沖望著那籃果子吟道: “佳果更將新合合。”王嗣宗應聲道: “惡人須用大枷枷。”路沖很欣賞此詩句,遂讓人給王嗣宗解下枷鎖。但是,這只是他一時的高興而已,他絕不會放過觸犯他的王嗣宗。他已把王嗣宗投進大牢,就得有個罪名。于是,路沖唆使一些犯罪的無賴誣告王嗣宗。朝廷派殿中丞王廷范查處此事,查明真相,王嗣宗才得以出獄。
初入仕途,王嗣宗便遭此坎坷。
大約就在王嗣宗出獄前后,太祖駕崩。他的弟弟趙光義入承大統,是為太宗。王嗣宗的仕途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二、太宗朝的沉浮
在大宋帝國的北方,有個北漢小王國,在契丹族的羽翼下,割據太原(今屬山西)一帶。開寶元年,宋軍曾乘北漢內亂之際出兵攻打,但在契丹與北漢的聯合抗擊下失利而歸。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決定御駕親征北漢。
遠在秦州的王嗣宗聞訊,上疏陳述征漢方略,太宗大喜,詔令王嗣宗馬上到他身邊來,授他大理寺丞,通判睦州(州治建德,今屬浙江)。大理寺丞是寄祿官,僅代表品級、俸祿,他的真正職位是通判睦州,即睦州的副長官。不久,遷為河州(今甘肅臨夏西南)通判。太宗派耳目偵察邊地臣民言行,他們到了河州,被王嗣宗抓了起來,押送回京,王嗣宗上疏說:“陛下不相信天下賢人才士,猥信此輩以為耳目,臣竊認為此舉不可取!”太宗見王嗣宗這般放肆,龍顏大怒,遂派人逮捕王嗣宗,投入監獄。直到大赦,王嗣宗才得以出獄,官復原職,尋即通判澶州(州治濮陽,今屬河南)。黃河流過澶州,王嗣宗命人在黃河兩岸植樹萬株,以固堤防。
不久,太宗召王嗣宗回京,拜為三司開拆推官。開拆司為三司轄下的衙門,負責接受皇帝詔令及諸州府申報的公文,分發鹽鐵、度支、戶部三司; 推官為開拆司屬官,掌理各案公事。尋以左正言出為河北路轉運副使,佐轉運使掌財賦。當時邊境用兵,崔翰為大將,王嗣宗常以言語激勵他效命朝廷。王嗣宗在河北路轉運副使位上干得很出色,被召入京,出任度支判官,佐度支使、副使掌管財政開支。
出任度支判官不久,王嗣宗便又出了事。事情是這樣的:王嗣宗的妻子病了,王嗣宗連夜撬開度支衙門的大門取藥,被值日官宋鎬發現。結果,王嗣宗被罷官。
其后不久,太宗起用王嗣宗,任命他為興元府(府治南鄭,今陜西漢中)知府,遷為京西路轉運使,又改任河北路轉運使。貝州(州治清河,今屬山東)守兵50余人密謀竊盜,王嗣宗率兵擒獲,太宗下詔嘉獎,授他虞部郎中的寄祿官,賜錢百萬。
至道(995~ 997)初年,王嗣宗調任河東路轉運使,為政粗暴,遷為耀州(州治華原,今陜西耀縣)知州,再遷為同州(州治馮翊,今陜西大荔)知州,加比部郎中、淮南轉運使、江浙荊湖發運使。長江中游一帶巫風盛行,有窄家神廟,民有病不服藥,祭祀以禳災。王嗣宗下令毀掉祀廟,選擇最好的藥方,刻石立在州城大門旁,巫風稍減。他還上疏說,外任官俸祿少,便想方設法搜刮,而那些廉潔奉公的則貧困寒酸。建議以公田上的收入賞賜外任官。
三、真宗朝的升遷
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太宗駕崩。他的第三個兒子趙恒承嗣大位,是為真宗。
真宗即位第4年,即咸平三年(1000),王嗣宗因出色的工作而升任太常寺的副長官——太常少卿。翌年,遷為戶部使,尋即調任鹽鐵使,職司礦冶、商稅、茶、鹽等。他曾與度支使梁鼎、戶部使梁顥一同上疏說: “國家經費開支浩大,賦稅收入越來越少,閑散人員眾多,耗費甚大。故應裁減閑散人員,節約開支。若費用不夠,勢必加派,騷擾民人; 況且,西北有強敵,運送糧餉多有騷擾。臣等以為,有些事是可以節省的,愿逐項列出奏上。”真宗詔準。第二年,將要舉行郊祀儀式,王嗣宗通過精心計算,節省錢物合銀10. 6萬兩,節省勞工合銀9. 9萬兩,共計20. 5萬兩。
咸平六年,官制改革,鹽鐵使、戶部使、度支使廢止。王嗣宗改任左諫議大夫,知通進、銀臺司兼門下封駁事。左諫議大夫為寄祿官,通進司掌理百官上奏皇帝的章疏,銀臺司負責抄錄百官的奏疏交通進司。知通進、銀臺司,為通進司、銀臺司的長官; 門下封駁使為門下封駁司的長官,掌封還駁正詔敕。出為并州(州治陽曲,今山西太原)知州,兼任并代都部署,即并州、代州(州治雁門,今山西代縣)兵馬統帥。并州境內有臥龍王廟,每至冬盡,全境致祭,時值風雪寒冬,老幼多有凍僵道上的。王嗣宗下令毀掉。轉送使鄭文寶上疏奏報王嗣宗的政績,真宗下令嘉獎。以前,官府從西北買馬,以給北疆的戰士,瘠弱馬匹即送開封,因路遠,死者甚多。王嗣宗奏請在水草豐美的汾州等地就地放養,可節省費用,減少損失。真宗詔準。
真宗極賞識王嗣宗的才干,召拜御史中丞。宋代御使大夫無正員,僅為加官,御史中丞即為御史臺長官。王嗣宗成了最高監察官。
一天,真宗告謁太廟。王嗣宗立班失儀,請罪。真宗認為監察官應守禮法,但王嗣宗性情豪放,不拘小節,遂不加責。
后王嗣宗又加官為工部侍郎,權判史部銓,代理官吏的選拔工作。
王嗣宗為人剛烈,無所畏懼,每次朝見真宗,均直言時事,就連民間小事,也加以評說。他汲汲于功名,戚戚于富貴,有時不惜損人利己。他常常詆毀副相——參知政事馮拯,頗欲取而代之。另一方面,又竭力巴結王旭,以討好他的哥哥——宰相王旦。王旦厭惡王嗣宗之為人,庇護馮拯,王嗣宗大怒。
不久,他借王曾一案打擊王旦。
王曾的堂妹嫁給了孔子的后裔孔冕,閨門不睦。王曾隨從真宗東封泰山,去拜會孔冕,喝茶中毒,吃了一些好藥才化解。事后,王曾上疏,說正在舉行封禪大禮,希望不要追查此事了。宰相王旦也覺得孔冕乃先圣后裔,宜加隱諱。
王嗣宗得知此事后,決定借此打擊王旦。他說王曾誣告孔冕,后害怕反坐,遂求不要聲張,而丞相也幫他說話。不僅如此,他還面見真宗,揭發侯德昭、李永錫兩人的所謂“罪行”。說侯德昭靠欺騙手段得官,而李永錫犯法罷官又復官。還說近日來陰雨不斷,是因為有些人胡作非為,上天懲戒,云云。真宗龍顏大怒,急令王旦入見,大加責斥。王旦分辯說侯德昭的騙術敗露后,已奪回官位。李永錫為縣吏,為長官買羊不交稅而被除名,后來因沿堂侍從缺人,而李永錫長得魁梧,用為副行首。他在尚書省干了4年,請求敘用,才將他送吏部銓敘。真宗聽王旦一說,才明事情真相,便反詰王嗣宗: “就這些,能止雨嗎?”王嗣宗無言以對,叩首謝罪。
王嗣宗不甘心失敗,又借別的事詆毀王旦。不過,王旦不予理睬,王嗣宗終也無可奈何。
自這年八月至第二年十月,久旱不雨。到了秋天,兗州(州治瑕縣,今山東兗州)、鄆州(州治須城,今山東東平)一帶大雨,黃河暴溢,泛濫成災。
王嗣宗見狀,又借天災把王曾一案翻了出來,上疏說:“政刑有失,導致天災。孔冕冤枉,人人都如此說。王曾仍舊身居要職,望加黜退,以正朝典。臣請上章糾奏。”真宗對王旦說: “王曾實際上無罪,但若王嗣宗上疏糾劾,也得裁處。”
王旦道: “孔冕不善之跡甚多,僅僅因他是圣人的后裔就不加追究了,反說他冤枉,恐不合理。”大臣趙安仁說: “今若再加追究,孔冕難逃罪責。”大臣王欽若說: “臣請質問王嗣宗,若再審問孔冕,其罪跡難以隱諱,如何處理?”
第二天,王嗣宗上朝謝罪,說他昨天的話不對,真宗未加責斥。
大中祥符三年(1010),真宗準備去寶鼎縣(今山西萬榮西南)祭后土。臨行前,他覺得永興軍(軍治永興,今湖北陽新)地理位置很重要,想委任一名才兼文武的大臣鎮撫這一地區。他對宰相王旦講: “王嗣宗曾講他懂軍事,可讓他擔當此任。”遂拜王嗣宗為耀州觀察使、知永興軍。觀察使為寄祿官,永興軍知軍方是真正的職位。
這時,洛陽(今屬河南)人種放去官歸終南山。王嗣宗在傳舍迎接他,很是禮敬。種放喝醉了,有點兒傲慢,王嗣宗很生氣,譏斥種放。種放反唇相譏道: “閣下靠角力奪得狀元,何足道哉?”王嗣宗羞恨,上疏道: “種放與他的子弟常侵漁百姓。”要求把種放徙置嵩山。真宗寵愛種放,命他徙居嵩山南,以避王嗣宗。
大中祥符四年,王嗣宗調任邠州(州治新平,今陜西彬縣)知州,兼邠寧環慶路都部署,即邠州、寧州(州治安定,今甘肅寧縣)、環州(州治通遠,今甘肅環縣)、慶州(州治安化,今甘肅慶陽)軍事統帥。邠州城東有靈應公廟,旁有洞穴,群狐出入,民人奉祀,以求福佑。從前,地方官到任,均先去拜謁,然后才視事。王嗣宗下令拆掉靈應公廟,用煙火熏洞穴,捉住了10只狐貍,全部宰殺。
不久,調任鎮州(州治真定,今河北正定)知州。在鎮州知州任上,他查辦了貪官邊肅。
王嗣宗把徙種放、熏邠狐、查邊肅目為“去三害”。
在鎮州任知州兩年后,真宗召王嗣宗還京,授樞密副使、檢校太保。樞密副使是最高軍事機構樞密院的副長官; 檢校太保為加官,沒什么實際作用。當時,樞密使為寇準,是華州下邽(今陜西渭南北)人,為人剛正。王嗣宗與寇準不和,屢上表解職,遂授檢校太傅、大同軍節度使、知許州(州治長社,今河南許昌)。王嗣宗曾游歷許州,他的別墅還在,時人以他復至許州為榮。不久,移知河南府(府治洛陽、河南,今河南洛陽)。天禧(1017~ 1021)初年,調任感德軍節度使,徙知陜州(州治陜縣,今河南三門峽)。
王嗣宗上表,乞求退休,且請入京朝見。真宗遣使召他入京。入京后,又患足疾,不能入朝,遂上疏請求再知許州,而不再提退休之事。
四、晚年遭遇
寇準在天禧三年再度出任宰相。他素惡王嗣宗之為人,特令王嗣宗以左屯衛上將軍、檢校太尉的身份退休。王嗣宗無奈,上疏乞求面見真宗。他患有足疾,拜起艱難,真宗特命赦免,并特許他兒子攙扶,賜錢百萬。
不久,寇準遭副相參知政事丁渭的讒毀而被罷相,貶為道州(州治營道,今湖南道縣)司馬。
王嗣宗聞訊,大為亢奮。
一些公卿大臣說王嗣宗遭寇準貶抑,應加優待。經朝議決定,特給王嗣宗月俸5萬錢。
這時,朝中極為混亂,丁渭專權行事。天禧四年十一月,真宗病情加重,不得不命皇太子趙禎監國。
趙禎監國的第二年,即天禧五年,王嗣宗病逝,享年78歲。趙禎廢朝致哀,詔令追贈王嗣宗侍中,謚曰“景莊”,錄其2個兒子、2個外甥為官。
王嗣宗歷事三朝,在當時的大臣中,他的資格最老。他為人剛烈,為政嚴明,逞強好勝,喜以丑話凌挫別人,因此,常常惹是生非。王嗣宗喜歡寫文章,尤愛書札,著有《中陵子》30卷。他留下的詩文不多,代表作有《題關右寺壁》,詩曰:
欲掛衣冠神武門,先尋水竹渭南村。
卻將舊斬樓蘭劍,買得黃牛教子孫。
文豪蘇東坡在關右寺壁上見到此詩,極為喜愛,當時不知此詩出自王嗣宗之手。
王嗣宗做御史中丞時,譏斥大臣宋白、郭贄、邢昺年70還不請老退休,屢請真宗敕令他們致仕,又遣人諷激三人。他晚年患病,猶貪戀官位,徘徊不去,曾對人說: “鄙人惟此一事,未能免遭非議。”眾人嗤之。
上一篇:王華
下一篇:王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