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章趣談·潘祖蔭
《潘祖蔭》:潘祖蔭 清道光十年—光緒十六年(1830-1890),字伯寅,號鄭,江蘇吳縣人。咸豐二年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讀學士,除大理寺少卿,后補禮部右侍郎,又任工部尚書,加太子少保。政務之外,嗜學通經史,尤好古物彝器的考藏和金石典冊的鑒賞。
《潘祖蔭》:主要閑章:賜蘭堂 小脈望館
賜蘭堂
此印為趙之謙所刻,其款云:“不刻印已十年,目昏手硬。此為潘大司寇紀皇太后特頒天藻以志殊榮,敬勒斯石。之謙。”光緒八年,潘祖蔭因受慈禧皇太后特賜御筆蘭花而名齋刻印,以志殊榮。所謂“天藻”是指舊時帝王所寫的筆墨文章。于此可見,潘氏所受恩寵之高了。趙之謙刻此印已是54歲了,與趙氏有記年款的印作“金石錄十卷人家”相隔正好10年。趙而昌先生考定為趙氏最后一方印章(《趙之謙尺牘·人物》)。此印邊款雖云:“不刻印已十年,目昏手硬。”但我們從此印所看到的,卻是雄厚暢達的刀法,風神灑脫的韻致,毫無晚年衰退的氣象,而此時他已“病輒經日,須發白其七,又健忘,非復昔時之強悍”。這使我們不得不深佩他對于創作的態度。兩年后,即光緒十年,他終因舊疾復發導致心力衰竭,病逝于江西南城官舍,年僅56歲。兩人境遇的差別,在這方印章中得到了極為生動的展現,發人深思。
潘祖蔭像
賜蘭堂
邊款
小脈望館
脈望為蠹魚所化之物,典出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友諾皋中》:“建中末,書生何諷嘗買得黃紙古書一卷讀,卷中得發卷,規四寸,如環無端。何因絕之,斷處兩頭滴水升余,燒之作發氣,諷嘗言于道者,吁曰:‘君固俗骨,遇此不能羽化命也。’據《仙經》曰:蠹魚三食神仙字,則化為此物,名曰脈望,夜以規映當天中星,星使立降,可求還丹,取此水和而服之,即時換骨上賓。因取閱古書閱之,數處蠹漏,尋議讀之,皆神仙字,諷方哭伏。”可見脈望為書蠹的高級狀態。以此為齋名的,還有明代萬歷藏書家趙琦美(1563-1642),編有《脈望館圖目》一卷。而潘祖蔭以小脈望館自稱,似有比肩前賢之意。此印為其好友趙之謙所刻,用刀沖切結合,篆法疏密有致,體現出一種平淡典雅的風度。
潘祖蔭舊居
小脈望館
上一篇:閑章趣談·潘仕成
下一篇:收藏趣談·潘祖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