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稀少的琺瑯彩瓷器
琺瑯彩瓷器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極為名貴的宮廷御器,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與由西方傳入的畫琺瑯技術相溶合,而產生的一種新的彩瓷品種。
琺瑯彩料最早出現在15世紀中葉的法國,到了17世紀,工匠琤一世發明了畫琺瑯的新方法,取得了如油畫般的色澤效果。清康熙年間,畫琺瑯技法隨著法國商人和傳教士的大量涌入而傳入我國,并受到康熙皇帝的賞識和喜愛。當時的清宮造辦處已經開始在銅、玻璃、料和瓷等不同質地的胎子上,用進口的各種琺瑯彩料描繪各種琺瑯彩器,其中“瓷胎畫琺瑯”就是顯赫一時、弛名中外的琺瑯彩瓷器。至雍正年間,清宮造辦處已自煉琺瑯彩料,并且比進口料增加了很多色彩品種。
琺瑯彩瓷器的制作與其它瓷器品種不同,它完全被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所壟斷、控制。瓷胎是由景德鎮御器廠(專為宮廷燒制瓷器的瓷廠)選用上等優質瓷土按樣拉坯,燒成細薄潔白的半脫胎素瓷(器內壁施白釉、外壁多露胎無釉),然后解送到北京皇宮,由內務府挑選出來的名匠高手在素瓷胎上用配方嚴格的琺瑯彩料繪畫,此外,當時著名的宮廷畫師如郎世寧、焦秉貞、蔣廷錫、曹邦達等人也都奉詔參加,其畫工精湛、技法超群、書卷十足、非尋常畫匠所能及。繪彩后的器物則放入內務府造辦處的“琺瑯作”小窯烘燒制成。因為琺瑯彩瓷器只是供皇帝賞玩的御用珍品,平民不得一窺,所以清代宮廷對琺瑯彩瓷器的篩選非常嚴格;負責監制的官員首先要對瓷器的胎質、規格、彩繪質量進行認真審查,不合格者絕不能放入烘爐加熱烘彩;制成后的琺瑯彩瓷器還必須要經皇帝親自過目,從中選出胎細釉潤、畫工精美者,作為宮廷御用、陳設之器,那些沒有選中的則一律就地銷毀,以防傳出宮外。這樣就使產量不大的琺瑯彩瓷器,身價倍增、極為名貴。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每一種工藝技術,只有當它與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主要力量——勞動人民相結合,才能使工藝技術水平不斷地提高和發展,更好地為人類的文明作出貢獻。但是做為我國清代制瓷工藝技術中的一朵絢麗多彩的琦芭——“瓷胎畫琺瑯”技術,卻因封建統治者的強行控制,而不能廣泛地流傳于民間,給人民以美的享受和藝術的啟迪,也失去了它向前發展的社會基礎。這種匠心獨運、制作精絕,風靡一時的琺瑯彩瓷器,在乾隆晚期漸趨粗率,乃至停燒。清末民初,琺瑯彩瓷器雖有制作,但也只是仿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制品,并無建樹和發展之舉。
今天,當我們頓足于博物館的展廳中,望著展柜里那胎精釉細、造型優美、畫法精湛、色彩繁富的琺瑯彩瓷器,我們除了感嘆它昔日的風彩外,是否還應該為這種精美絕倫的瓷器裝飾藝術只是曇花一現、名貴一時而深感遺憾。
上一篇:倉促出兵·無奈宣戰
下一篇:傳媳不傳女的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