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大量應大,才足識須足
賈誼(前200—前168)是我國西漢前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河南洛陽人。他十八歲即以文名聞于郡中,二十多歲就由人舉薦,被漢文帝召為博士(掌握古今歷史、典章等事宜的學官),成為朝廷中最年輕的官員。由于他博學多才,思想敏銳,常能對朝政提出卓越的見解,深受文帝的喜愛,一年之間就被越級提升為太中大夫(掌管議論的官員)。仕途順利、少年得志的賈誼以為施展胸中抱負,為國建功立業的時機已到,便迫不及待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張。這些主張雖然對鞏固漢王朝的中央集權和發展農業生產有很大的積極意義,卻觸及了包括周勃、灌嬰等在內的一批開國老臣的既得利益,加上他們多是武功卓著而文化不高,一時很難理解和接受賈誼的正確主張,卻對他的文采飛揚、后來居上很看不慣,就合起伙來說他的壞話。漢文帝初登皇位,基礎不穩,顧慮很多,既沒有力量也沒有膽量和眾多的先朝老臣對立,完全站在賈誼一邊,所以,不但放棄了要把賈誼升為公卿的提議,還逐漸與之疏遠,并把他貶出京城去擔任長沙王的太傅。
年輕的賈誼對這次政治上的重大挫折完全沒有思想準備。也不能冷靜地分析一下受挫的各種原因,雄心壯志一下子化為烏有了。他先是感到極端氣憤,在赴長沙途經湘水時,寫了篇《吊屈原賦》,借吊唁屈原把自己比作伏竄的鸞鳳、斡棄的周鼎、拉鹽車的駿馬,認為自己“逢時不祥”;而到長沙三年后,他連氣憤也沒有了,在所寫的《鵬鳥賦》中,大講起“憂喜聚門,吉兇同域”、“生若浮,死若休”,一切都無所謂,變成了連自己的理想志向都否定了的虛無主義者。
后來,文帝又改任他為梁懷王的太傅,而梁懷王不久又騎馬摔死。賈誼感到難辭其昝,更感到前途無望,一年內整日哭泣,終于抑郁而死,年僅三十三歲。
人在政治和生活道路上,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打擊和挫折,這就要求志大量應大,才足識須足,在受挫以后認真總結經驗教訓,重新振作起來,更加勇敢、更加沉穩地前進,象賈誼這樣處順境則意氣風發、激揚文字,而處逆境則怨天尤人、一蹶不振,直至人未死而心先亡,是難于擔當重任的。
上一篇:志大才疏,豈能功成名就?
下一篇:執拗的畢達哥拉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