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齊魯月·濟南之旅·淄博·齊國故城子聞韶
淄博位于山東省中部,魯中南山地北麓。淄博歷史久遠,幾經變更。張店古稱黃桑店,戰國時為古昌國城,金始稱張店。臨淄為古齊國都城,自齊獻公建都已六百余年,有“海內名都”之稱。淄川西漢時設般陽縣,因縣在般水之陽,故名。北魏改見丘縣,隋開皇十八年改名淄川,沿襲至今。周村西漢時設縣,早在明清即有“絲綢之村”盛名。博山古名顏神鎮,清雍正年間始設博山縣。“淄博”一名為淄川、博山兩縣合稱。
臨淄齊國故城位于淄博市舊臨淄縣西部與北部,東臨淄河,西依系水。《史記·齊太公世家》載,約在公元前九世紀中葉,齊國第七個國君齊獻公由薄姑(山東博興)遷都于此,自春秋戰國至前221年秦滅齊止,先后作為姜齊與田齊的國都達六百三十多年,是列國中最繁庶的都城之一。《齊記》載,故城城門共十三座,已探明十一座,門道寬多在10米以上。城內道路縱橫,已探明干道十條,多與城門相通。人們挖掘的排水溝、護城濠與天然河流互聯,構成較完整的用水、排水和城防系統。故城分大小兩城,小城套筑在大城西南隅。小城為貴族聚居區。大城內發現墓地兩處,大型殉馬坑一處。
桓公臺,位于齊故城小城內西北,相傳為齊桓公會見諸侯和檢閱兵馬之處。秦漢時稱“環臺”,魏晉稱“營丘”,唐長慶年間建齊桓公和管仲廟于其上,故名“桓公臺”。臺周圍有許多夯土建筑遺跡,是當時宮殿建筑區之一。晏嬰墓,與桓公臺南北相對,位于故城小城北墻外。墓前立明萬歷間所鐫“齊相晏平仲之墓”碑與新刻晏子像及生平述事。晏嬰,字仲,謚平,世稱晏子,春秋時著名政治家;景公時為相,輔政四十余年。齊國故城東南有韶院村。古籍載,孔子對帝舜時之韶樂推崇備至,稱其“盡善矣!盡美矣”。又載,孔子至齊,“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村內有清宣統年間所立”孔子聞韶處”石碑。據民國初年《臨淄縣志》載:“相傳清嘉慶時,于城東棗園村掘地得古碑,上書‘孔子聞韶處’,后又于地中得石磬數枚,遂易村名為韶院。至宣統時,古碑已無下落,村民恐古跡湮沒無傳,故另立石碑,仍刻‘孔子聞韶處’。”
二王冢,位于臨淄區鄭家溝南鼎足山,傳為春秋齊桓公、齊景公墓。二冢東西并列,因山為墳,墓上綠草茵茵,四周古冢累累。桓公墓土色不一,傳當時諸侯送葬,各進其土所致。三士冢,在臨淄舊縣城南門外。一基三冢,傳為春秋時公孫捷、田開疆、古冶子三勇士之墓。諸葛孔明《梁甫吟》云:“步出城東門,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冢?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墓周建有磚石圍墻,南設圓門和影壁。墓西立有“三士冢”石碑。四王冢,又稱四豪冢,在臨淄區淄河村南,傳為戰國田齊國君威王、宣王、湣王、襄王墓。威王名因齊,為戰國七雄之一,任用鄒忌為相,孫臏為軍師。宣王名辟疆,喜文學游說之士,“稷下學宮”復盛。湣王,一作閔王、愍王,約前300年至前284年在位。襄王名法章,約前283年至前265年在位。四墓自西而東并列,封土高大,一基四巔,狀若山丘。此地齊王陵寢甚眾,故有齊陵之名。
臨淄區牛山北麓,坐落著春秋齊相管仲之墓。管仲,名夷吾,春秋時期政治家,相齊桓公成霸業。墓前舊有石碑,刻古人詩云:“幸脫當年車檻災,一匡霸業為齊開。可憐三尺牛出土,千古長埋天下才。”新立石碑兩方,一為“齊相管夷吾之墓”,一為管仲像及生平。
上一篇:厚厚三晉土·晉南之旅·壺口瀑布·黃河之水華夏壯歌
下一篇:厚厚三晉土·晉北之旅·長城外三關·“三關沖要無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