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其一)》原文與翻譯、賞析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薄帷鑒明月①,清風吹我襟。孤鴻號外野②,翔鳥鳴北林。徘徊將何見? 憂思獨傷心。
【注釋】 ①帷:帳幔。鑒:照 ②孤鴻:失群的大雁。號:哀叫。
【詩大意】 夜深仍不能入睡,起坐彈起了琴弦。月光照著薄薄的帳幔,清風吹動我的衣襟。孤雁在野外哀號,飛鳥在北林上盤旋悲鳴,自己徘徊不寐又能見到什么? 唯有叫人憂傷之景。
【賞析】 阮籍的82首《詠懷》詩,是詩人一生思想感情的總匯。在這些作品中,傾注了詩人對曹魏社會的前途和自己命運的深切憂慮,然而由于當時險惡的政治局勢,詩人只能以隱晦曲折的方式來表現,這就使他的詩顯示出“阮旨遙深”(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厥旨淵放,歸趣難求”(鐘嶸《詩品》)的特點。這首詩是《詠懷》組詩中的第一首,也可以看作是詩人全部詩作的序曲。
開頭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二句,首先刻畫出一個孤憤幽獨、彷徨憂郁的詩人形象。這兩句實際是《詩經·邶風·柏舟》中“耿耿不寐,如有隱憂”的形象再現,寫詩人在清風明月的深夜久久不能入睡,只好起坐撫琴,聊以自遣。詩人內心的苦悶究竟是什么,詩中沒有明說,但和《古詩十九首》 中所寫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相比較,卻分明可以感受到詩人那一腔難言之隱和無從排遣的深切憂傷。這種隱憂當遠非游子夜深獨眠的孤寂之情可比擬。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這兩句好像是在表現一個美景良夜,其實不然。清寒的月光透過薄薄的幃幔,清風微微吹動著詩人的衣襟,這是一個多么沉寂無聲、凄清幽寒的深夜,它不正是當時黑暗險惡社會的象征嗎?在這沉沉黑夜里,詩人無法安然入睡,他獨立于世,聽憑清風吹拂,這透露出了一顆何等孤獨而憂憤的心,表現了一種怎樣悲涼清幽的意境啊!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寫深夜獨立的所聞所感。舊注多認為這里以“孤鴻在野”比喻“賢君孤獨在外”,“翔鳥鳴林”比喻“權臣在近”,不是純粹的“賦景”(黃節《阮步兵詠懷詩注》)。這似乎有點牽強附會,特別將“孤鴻”與“翔鳥”對立起來,未必妥切,但在這兩句詩中當確有寄托。野外孤鴻哀號,北林翔鳥悲鳴,在這孤鴻、翔鳥無法安生的形象中,當渲染了一種看似沉寂,實則險惡的環境氣氛,并表現出詩人孤憤幽獨的自我形象。這兩句雖是寫景,但在景物中又有詩人獨特的心靈情感,讓人時刻可以感受到他那夜不能寐的巨大隱憂。
前六句,詩人從夜不能寐,起坐鳴琴的自我寫起,盡管精心創造了清風明月、孤鴻翔鳥的悲涼意境,卻始終不曾將自己的憂憤心情說破,直到最后兩句,才直接點出詩人的徘徊、憂思、孤獨與傷心:“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全詩到此便戛然而止,我們從這一 “獨” 字中再回過頭去品味全詩,確實感到有一種韻味無窮的感覺。這正是這首詩最具魅力之處。粗讀起來,它幾乎沒有什么精妙的構思,工巧的字句,然而它卻以“夜中不能寐”的鮮明形象,以對“清風明月”的強烈感受,對“孤鴻翔鳥”的深深寄托以及“憂思獨傷心”的由衷慨嘆,構成一種“言近旨遠”的渾融境界,引發人們的種種審美體驗,去理解和把握詩人那種憂郁、孤憤、惆悵的復雜感情。詩人筆下這一切富于聯想的景物和人物形象,誠如王夫之所說:“以淺求之,若一無所懷,而字后言前,眉端吻外,有無盡藏之懷,令人循聲測影而得之” ( 《古詩評選》)。可以說,這便是所謂隱晦曲折的魅力,是 “言在耳目之內,情寄八荒之表” (鐘嶸 《詩品》) 的魅力了。
上一篇:《君子于役》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啊,船長,我的船長喲!》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