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原文與翻譯、賞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①,右擎蒼②,錦帽貂裘③,千騎卷平岡④。為報傾城隨太守⑤,親射虎,看孫郎⑥。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⑦?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釋】 ①牽黃: 牽黃犬。②擎 (qing情) 蒼: 托著蒼鷹,讓鷹停在臂膀上。③錦帽貂裘:錦緞制成的帽子和貂鼠皮制成的皮衣,古代官員、貴族的服裝。④千騎:一人一馬為一騎;千騎,指太守隨從眾多。⑤太守: 一州的行政長官,作者自稱。⑥孫郎: 孫權。《三國志·孫權傳》: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權將如吳,親乘馬射虎于庋亭。”詩中以射虎孫權自比。⑦“持節云中”兩句: 作者在這里以魏尚自許,希望朝廷能重用他。《史記·馮唐列傳》載: 漢文帝時魏尚任云中太守,一度匈奴曾入侵,魏尚親率車騎阻擊,殺敵甚眾。后因上報殺敵數字與實際不符(少報六個首級),獲罪削職。馮唐認為這種處罰不當,向漢文帝陳述了自己意見。漢文帝就派馮唐帶著符節去赦免魏尚的罪,魏尚仍被任命為云中太守。云中,漢時郡名,今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一帶,包括山西西北一部分地區。持節,拿著代行皇命的符節。⑧天狼:星名。古代迷信,認為某一類星宿象征某種社會現象,天狼主侵掠。這里喻入侵的西夏或遼國。
【詞大意】 我聊且抒發少年豪壯之氣,左手牽黃犬,右臂托蒼鷹,頭戴錦緞帽,衣著貂皮裘,帶領千騎打獵,席卷平坦山岡。為答謝隨太守傾城而出的百姓,我要親射猛虎,像孫郎。
行獵后,我暢飲美酒,胸襟開闊,膽氣更豪壯。兩鬢染上徽霜,這又有何妨?何時朝廷會派來持節的馮唐?使我能像云中太守魏尚一樣,重新被起用,馳騁疆場。我將要拉開雕弓如圓月,西北望,射殺入犯的豺狼。
【賞析】 這首詞寫于1075年冬。傅藻《東坡紀年錄》:“乙卯(1075)冬,祭常山回,與同官習射放鷹作”。此時正是蘇軾被貶官密州 (山東諸城縣) 的第二年。
在宋神宗時,主要的軍事威脅來自西北的西夏與北方的遼國。這首詞借寫 “出獵” 表現了作者保衛邊疆打擊敵人的堅強決心。
上片主要寫打獵時的豪邁氣概與熱鬧場面。“老夫聊發少年狂”寫打獵出發前的情緒。“老夫”是自稱,當時他40歲,本不算老,但在貶謫生活中常感到時之將暮。“聊發少年狂” 寫他報國熱情猛然高漲爆發,尤如少年時一樣。“狂” 字揭示豪放氣韻,統帥全詞。隨后描寫他打獵時的行裝:左手牽黃犬,右臂托蒼鷹,頭戴錦緞帽,身穿貂皮衣。這行裝既勾出了獵者的威武神態,又表明了獵者的官員身分。“千騎卷平岡”寫上千人的打獵隊伍,馬蹄嗒嗒,犬吠鷹飛,人聲鼎沸,一下子占據了平坦的山岡,這是多么威武豪邁!“千騎”是約數,極言其多。“卷”精妙地勾出千百獵手呼嘯而過的聲勢,渲染了圍獵的熱烈氣氛。跟隨太守行獵的,不僅有隨從千騎,而且“傾城隨太守”,城中百姓幾乎傾城而出觀陣助威。為什么?古代官員將帥行獵本身有練兵之意,當時邊患不斷,看太守練兵防敵,誰不助興?尤其蘇知州(漢時稱太守)平日關心民生疾苦,時而“幅巾芒屨,與田人野老相從溪谷之間”,時而派人掘渠灌田、賑濟災民,正因如此,所以 “傾城隨太守”,這莫大的信任與關切,使太守深為感動,于是他 “親射虎,看孫郎”,要像當年孫權那樣,親自射殺猛虎,以酬答滿城民眾隨同觀獵的盛意。這幾句既寫出他與民眾的親密關系,民眾對他的信任、關切,也寫出了他的報國熱情。
過片之后三句,是直抒胸臆,寫他行獵之后暢飲美酒,胸懷開闊,膽氣豪壯,即使 “鬢微霜”也是毫無妨礙的。“又何妨”一句突出了老當益壯的樂觀精神,以反問句增加了感情力度。“持節云中”兩句,是用魏尚的典故,表明自己的志愿。他多么希望自己像云中太守魏尚那樣能被漢文帝重新起用,奔赴邊疆抗敵。這里曲折地表達了自己渴望朝廷早日重用,立功邊庭的強烈愿望。結句直接抒發報國之志:將要拉開雕弓如圓月,狠狠打擊不斷入侵的敵人。這三句中,從“挽”到“望”到 “射”是三個連貫而下的動作,構成了一個雕塑感很強的特寫鏡頭,將上片首句的“狂”字具體化、形象化,從而有力地表現了愛國主題。
全詞結構嚴謹,上片著重寫行獵平岡,下片抒慷慨報國之情。上片依次寫出獵起因、出獵行裝、場面,最后寫出獵愿望,下片呼應上片的“狂”字,以抒情之筆,圍繞“胸膽開張”展開筆墨。詞人以詞這種形式,寫習武打獵的場面,殺敵立功的豪情壯志,一掃晚唐到北宋以來的浮靡詞風,開拓了新境界,“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雞漫志》),表現出豪邁健舉的風格。元好問贊蘇軾詞:“真有 ‘一洗萬古凡馬空’的氣象”(《遺山文集》卷三十六新軒樂府引),并非過譽之辭。
上一篇:《水調歌頭》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沁園春》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