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譚元春·題秋冬之際草》鑒賞
昔人言: “秋冬之際,尤難為懷。”為之命篇,非是之謂也。何嘗快,獨無憂,予之為懷良易矣。然則曷取焉?夫已冬而秋,不猶之方春而夏乎哉? 鶯花藻野,則春全在夏矣; 紅黃振谷,則秋不遽冬矣。故君子際之,以答歲也。況獨往苦少,同志苦多,泛則方舟①,登或共屐,非甚喑滯,其何默焉? 然當斯際也以游,則山澹澹而不至于癯,水宕宕而不至于嬉。故淵明所謂 “良辰入奇懷”,靈運所謂 “幽人嘗坦步”。每臨境下筆,皆抱此想矣。
(《譚友夏合集》)
《秋冬之際草》是譚元春一本作品集,此篇為作者的自序。它通過解釋何以用“秋冬之際”命集,寫出了兩季交替階段自然景致的特點,以及人們在此刻游玩山水的奇趣逸懷。
由于各人的心境不同,對景物的感知也有差別。秋冬之際,天氣趨寒,木葉開始枯落,故易引起一些文人騷客的感傷。譚元春與之相異,他看到初冬的山谷曠野搖曳著紅黃的花葉,勝景不敗,雖冬猶秋,故心里有“快”意而無“憂”感。這是他命集之意與前人不同的原因。本來,入夏、入冬等等僅是人們對季節換移的指稱性命名,并不意味自然景色驟然出現顯著變化。所以就實際風景而言,“方春而夏”、“已冬而秋”乃是普遍的狀貌。這表明譚元春對自然景致有自己特殊的會心。
文中寫景的句子不多,然而能夠鮮明、準確地摹狀出對象的特征。如分別以“鶯花藻野”、“紅黃振谷”二語寫初夏及初冬的景色,前者婉麗爛漫; 后者幽秀明透。又如寫秋冬之際的山光水色,“山澹澹而不至于癯,水宕宕而不至于嬉”,通過有限定的形容,使筆觸與深秋初冬的山水真貌互相逼近,給人以確然難移之感。
上一篇:《唐·李翱·題燕太子丹傳后》鑒賞
下一篇:《清·錢謙益·題菊譜》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