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南公
勿愿壽,壽不利貧只利富。君不見:生平齷齪南鄰翁,綺紈合雜歌鼓雄,子孫奢華百事使,死后祭葬如王公;西家老人曉稼穡,白發空多缺衣食,兒孱妻病盆甑干,靜臥藜床冷無席。
呂南公,宋代詩人,生卒不詳,字次儒,南城人。有《灌園集》。
這首詩從貧富懸殊的對比上,表露了憤憤不平的情緒,為窮人發出了不愿長活于世去受罪的反抗心聲。
詩一開篇,就直言“勿愿壽”,這三個字赫然于目,奇崛非凡!詩人為什么對長壽有如此怪異的看法呢?原來是因為“壽不利貧只利富”,一下子點中要害,石破天驚,統攝了全詩的精神。
為了證明“壽不利貧只利富”,詩人引導讀者來看富者與貧者迥然不同的生活情況。詩中出現了兩個人物形象,一是“南鄰翁”,一是“西家老人”。雙方的家室,這邊是享華不盡,那邊是赤貧如洗,一經相對。判若霄壤。詩人將此只作客觀敘述,把兩種截然相反的情形示現出來,讓人們從對比中作出結論。“南鄰翁”其人“生平齷齪”,為富不仁,身著綺羅細絹,娛情于笙歌不絕,陶醉于鼓樂齊鳴,吹吹打打,好不氣派。而他的兒孫亦奢侈無度,錦衣玉食,可以隨心所欲地貪得一切。他在死后,祭儀之隆重,厚葬之闊氣,一如王公。把“南鄰翁”的“富”寫足寫滿,才能更有藝術效果地突出“西家老人”的貧寒,也才能更意識鮮明地表達主題思想。“西家老人”是通曉“稼穡”的農夫,憑著自己一雙勞動的雙手,本可以養家活口,但卻“白發空多缺衣食”,貧困不堪。“白發空多”,不只是寫其年老,主要的是寫其雖長壽而多煎熬,枉過了一生。這位老人的兒子孱弱,妻子患病,別說調養沒有條件,就是把肚子填飽也不可能。“盆甑干”三個字,概括了粒米全無的辛酸。“甑”,指古代做飯的一種瓦器。徒有盆甑,長期擱著不用,這種食不果腹的日子是多么的艱難啊!饑餓已忍受不了,再加上寒冷,豈不是更加痛苦嗎?在饑寒交迫中如此打發歲月,自然就產生了“勿愿壽”的絕念。“靜臥藜床冷無席”,沒有寢席,只好權把草藜作床而臥,這就加重了“冷”感,以致“靜”躺著凍僵了的身軀,活著還有什么生趣呢!這就把“勿愿壽”的立意滲透得淋漓盡致。
全詩從“長受罪”的角度,以充足的事實去證明異乎尋常的“勿愿壽”這人生的逆反心理,作出了生不如死的看似奇怪實則無奈的結論。通篇語言明快爽切,理藏敘中,且又墨浸感情,呈示了兩幅對立的一貧一富的圖畫,對認識宋代社會起著一定的作用。
上一篇:《勿去草·楊杰》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吟寒松·范云》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