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鐘一老翁,徐步謁禪宮。
欲問義心義,遙知空病空。
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
莫怪銷炎熱,能生大地風。
這首詩通過寫作者夏日謁操禪師,從而贊揚佛教的法力無邊,宣傳空無寂滅的禪理,反映了王維后期參禪信佛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龍鐘一老翁,徐步謁禪宮。” “老翁”,是王維的自稱?!褒堢姟?、“徐步”,則是描寫他的老態。這兩句寫一位老態龍鐘、步履蹣跚的老人,冒著炎熱,慢慢地走進青龍寺,前去謁拜禪師。如此艱辛、如此虔誠,他去禪宮想請教些什么問題呢? 這里,以老翁謁禪師一事入筆,引出下文。
“欲問義心義,遙知空病空?!薄傲x心”,佛教用語,即猶豫不決之心。有迷事迷理二者,迷事之疑,于見道斷之,迷理之疑,至佛斷之。褒佛之義已含其中。這個用語出自 《楞伽經》?!翱詹】铡保瑒t是出自 《維摩詰經》: “得是平等,無有余病,惟有空病,空病亦空?!兵F摩羅什注:“上明無我無法,而未遣空。未遣空,則空為累,累則是病,故明空病亦空也?!痹诖?,所言的實際上是佛教四大皆空的基本思想,所謂四大,即地、水、火、風,佛教認為這四大是構成一切物質的元素,人體中四大不調時,就會產生不適之感,即所謂有病。按佛教的說法,每一個人時時都在脫胎換骨,被人們稱之為 “我”的血肉之軀,也只不過是四種元素暫時的集合體,正由于四大只是暫時的聚合,并不是真實不變的實體,所以說“四大皆空”。但如果執著“空”、追求“空”,就是所謂的空病。“空病”也就是錯誤的,應予舍棄,這就叫做 “空病空”。這是符合“諸法皆空”的佛教教義的。這兩句是說,老翁想向禪師請教“義心”的內涵,更進一步、深刻地了解“空病空”的意義。
五、六句筆鋒一轉,極寫佛教之法力。“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天眼”,指天眼通,佛教六種神通之一。修禪人可由禪定而得?!斗ㄔ分榱帧酚涊d: “昔佛在世時,諸弟子中阿那律天眼第一?!贝搜圻h近前后、內外上下、晝夜巨細皆悉能見。“法身”,佛教名詞,亦稱“佛身”,僧肇維摩詰經注: “經云法身者,虛空身也。無生而無不生,無形而無不形。超三界之表,絕有心之境。……故能入生出死,通洞乎無窮變化。變現殊方,應無端之求。”從這段注文就可看到法身的千變萬化,無所不能。五、六兩句都是贊揚佛教的法力無邊,然而,前者以 “山河”代整個大千世界,其“天眼”則是象征著全部的佛法,全句是以局部代整體,后者進入到對整體的頌揚,這樣句式上有一種逐步深入、層層推進的趨向,從而達到強調佛法至高無上的效果。另外,這兩句在全詩中還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它解釋了激起老翁不怕酷暑、不畏艱辛、前來謁拜禪師的原因,那么,這無與倫比的本領,在現實中有何具體體現,因何致使老翁發出這樣的贊嘆? 詩歌很自然地轉入了下文。
“莫怪銷炎熱,能生大地風?!崩衔炭邕M青龍寺,頓覺夏日的炎熱全然消失,清風撲面,仿佛整個大地生出陣陣涼風來。他認為,有這種感覺是由于佛法無邊所致,因此這是不足為奇的。這一結句有三層含義:第一,緊承上文,正因為佛法能主宰世界,法力無窮,所以能在炎熱的夏日銷熱生風。第二,是用事實來證實前文對佛法的贊揚,可以說是對前面贊佛頌禪觀點的深化。第三,在稱道炎銷風生之中,隱含著一點禪意,即涼與熱都是無在無不在的,生得自然,去得平淡,如同萬事萬物一樣,時時都在變化。這些大概可以視作老翁謁拜禪師之一得吧!
禪宗在唐代確立以后,就在詩人中間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禪對詩的滲透,使很多文人追求一種清、寒、幽、寂的詩的氣氛,王維就寫出了不少具有禪意的好詩,可以稱得上是這類詩的表率。比如《鹿柴》,表現出的是禪宗提倡的清靜虛空的心境,“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從字面上使人聯想到禪宗的教義,然又不失優美的詩意。再如《辛夷塢》,表現辛夷花此生彼死、亦生亦死、不生不死的超然態度,借助于完整的形象表現出一種“禪趣”,耐人尋味。“王維詩高者似禪,卑者似僧” (李夢陽 《空同子》)。比較而言,王維這首《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可謂是似僧之作。因為它只是一首純粹宣揚佛教教義的押韻詩,用禪語述禪理、贊禪理,有詩的形式,而沒有多少詩的審美價值。如果說這首詩有什么可取之處的話,那就是作者在詩中肯定的 “諸法皆空”佛教教義,實際上是否定盲目信仰和迷信,強調宇宙萬物無一是永恒不變的,于今天有一定的認識意義。形式上,詩歌對仗十分工整,尤其是中間四句,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禪語也是兩兩相對,一絲不茍,顯得齊整、嚴謹,讀起來有節奏感。此外,詩歌還注意到首尾呼應,篇末之意能緊扣題目和詩首,內容能放能收,結構非常完整。這些特點都體現了大詩人王維作詩的深厚功力。
上一篇:禪詩《夏日謁智遠禪師》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夜聽印師禮誦走筆偶成》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