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
斷腸聲里無形影,畫出無聲亦斷腸。
想得陽關更西路,北風低草見牛羊。
黃庭堅(1045—1105),宋代詩人、書法家。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任國子監教授、太和知縣、起居舍人、秘書丞兼國史編修官。紹圣二年(1095)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徽宗立,一度起用,后以“幸災謗國”的罪名被除名,羈管宜州,卒于貶所。黃庭堅以詩文受知于蘇軾,為“蘇門四學士”之一,善詩,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作詩講究句法、章法,強調“無一字無來處”,風格奇拗硬澀,開創江西詩派。他精善書法,為宋代四大家之一。他鑒賞古代書畫的能力極高,鄧繼稱贊他對古書畫的評論,有時比米芾還要切實。著有《山谷集》;傳世書法真跡有《華嚴疏》、 《松風閣詩》等。
《題〈陽關圖〉》寫于元祐二年(1087),詩共二首,這里選的是第二首。李伯時,即李公麟,宋代名畫家,見前文介紹。他根據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詩意,畫成《陽關圖》。王維的這首抒寫別離情懷的詩篇,膾炙人口,詩云: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全詩情致深厚,意象鮮明,富有包孕之片刻,所以李公麟取其詩情,繪成此圖。時人及后人多所題詠, 如蘇軾《題〈陽關圖〉》,蘇頌《和題李公麟〈陽關圖〉》。吳曾認為這幅畫的題名欠妥,他說: “李伯時取以為畫(指王維詩),謂《陽關圖》,予嘗以為失。按《漢書》: ‘上黨有天井關,燉煌龍勒有玉門關、陽關,去長安二千五百里。’唐人送客,西出都門三十里,特是渭城耳。今有渭城館在焉,即古之渭陽。據其所畫,當謂之《渭城圖》可也。” (《能改齋漫錄》)可備一說。
這首題畫詩,一開始便接觸到詩、畫、音樂這三種藝術的關系問題。 “斷腸聲里無形影,畫出無聲亦斷腸。”首句櫽括李商隱《贈歌妓》: “斷腸聲里唱〈陽關〉 ”詩意。 這一聯詩,上句寫詩和音樂,它們是有聲無形的藝術;下句寫繪畫,它是有形無聲的藝術,兩句意謂《陽關三疊》本是一曲抒寫離別情意的音樂,無形影可尋,但一旦將它繪成圖畫,使訴諸聽覺的音樂藝術轉化成訴諸視覺的繪畫藝術,也能使人斷腸,產生離別的哀怨,發揮它的藝術功能。李伯時繼承后漢劉褒將《詩經》里的《北風》、 《云漢》詩作成畫的傳統,依據王維詩意畫成《陽關圖》,已經將語言藝術轉化成造型藝術。黃庭堅的題畫詩又進而揭示了繪畫與音樂藝術轉化的道理,實際上提出了詩、畫、音樂三種藝術可以相互融通、轉化的理論問題,比蘇軾的“詩畫本一律”的論點又有所發展,豐富了藝術理論的寶庫。這兩句詩里的“斷腸”、 “無”、“聲”數字,反復出現,錯綜交叉,富有音樂感,造成纏綿回蕩的修辭效果。
如果說詩的一、二兩句表現了李伯時《陽關圖》的藝術效果,那么,詩的三、四兩句,則就畫面推想開去,通過藝術想象,描繪了畫外的景物: “想得陽關更西路,北風低草見牛羊。”后句用北朝樂府民歌《敕勒歌》: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僅易一字,表現了西出陽關所見的蒼茫天地,與王維詩“西出陽關無故人”相應,更有鮮明的形象感染力。李伯時取王維詩作畫,發揮了畫的長處,以補詩的不足。而黃庭堅題《陽關圖》,又對李伯時畫所無法表現的事物,比如“陽關更西路”的畫外景物,用詩加以補足。這樣的創作實踐,完全符合南宋吳龍翰的藝術見解: “畫難畫之景,以詩湊成。吟難吟之詩,以畫補足。” (吳龍翰為楊公遠《野趣有聲畫》詩集所寫的序言)吳氏正是根據了唐宋時代大量藝術活動,概括指出依詩作畫和題畫詩的藝術價值,探討了詩畫結合的可能性,十分有利于詩和畫這兩門藝術的發展。
上一篇:《題鄭防畫夾五首(選三)》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韓干畫照夜白圖四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