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司馬光·釋迂》鑒賞
或謂迂夫曰: “子之言太迂,于世無益也?!庇胤蛟唬骸白又刂疅o益,而不知其為益且大也。子知逕之有益,而不知其為損亦大也。子不見夫樹木者乎? 樹之一年而伐之,則足以給薪蘇而已;二年而伐之,則足以為桷; 五年而伐之,則足以為楹; 十年而伐之,則足以為棟。夫以為收功愈遠,而為利愈大乎? 古之人惟其道閎大而不狹也,其志邃奧而不能邇也,其言崇高而不能庳也,是以所適齟齬,而或窮為布衣,貧賤困苦以終其身,然其遺風余烈數百千年而人猶以為法。向使其人狹道以求容,邇志以取合,庳言以趨功,雖當時貴為卿相,利止于其躬,榮盡于其生,惡得余澤以及后世哉? 如余者患不能迂而已矣,迂何病哉? ”
(《溫國文正司馬公集》)
本文所謂迂與逕的問題,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在考慮問題與辦事情的時候,應該追求短期效益還是追求長遠利益。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北宋神宗年間政治、經濟改革在思想領域中論爭的反映。司馬光反對王安石變法,其保守的政治立場是不可取的。但是他指摘某些人一味追求眼前利益,而犧牲長遠利益,這種看法自有其合理的因素。
《釋迂》一文對此作了別開生面的說明。作者以栽樹為例,說: 如果只求短期效益,栽一年就把樹砍來,那只能當柴草燒; 栽兩年砍來,只能作蓋屋的椽子用; 栽五年砍來,只能作柱子用; 如果有長遠打算,栽它10年,那就可以用作棟梁之材了。作者又指出: 道大、志深、言高的人雖然有時窮為布衣,但對后世貢獻很大; 而那些道狹、志近、言卑的人即使貴為卿相,對后代卻無影響。這就以歷史事實為根據,批判了當時急功近利的人。所以結論說: “迂何病哉?”
全文論證嚴密,條理清晰,言近旨遠,大有深味。林紓云司馬光文“精貴近理,不必施采,而自瑯瑯可誦,亦不必恃口辯,而人自不能屈”,于此可見一斑。
上一篇:《清·袁枚·醉嘯軒記》鑒賞
下一篇:《兩漢·秦嘉·重報妻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