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盧綸
林暗草驚風, 將軍夜引弓。
平明尋白羽, 沒在石棱中。
盧綸描寫軍旅生活的詩篇雄勁有力,很有生氣。他在六首《塞下曲》中,善于從不同的角度刻劃將軍的形象:或繡旗下發號施令,或雪夜里輕騎逐敵,或凱旋后瓊筵慶功……無不寫得真切入神、形象鮮明。在這首詩中,詩人別開生面,借用漢代飛將軍李廣“射虎中石”的典故,贊揚了將軍勇敢善射,力量過人,較好地塑造了一個軍中主帥的英武形象。
《史記·李將軍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次李廣外出打獵,把草叢中的一塊大石頭誤認為猛虎,便彎弓引箭,奮力射去,結果一箭中的,箭頭深深地扎進了堅硬的石頭里。李廣是漢代名將,有嫻熟的箭法過人的臂力,他率軍守邊,匈奴不敢來犯。飛將軍李廣是詩人理想中的“良將”,盧綸就按照自己理想中的人物來描寫唐代軍中的將領。第一、二句寫將軍夜出巡邊,引弓射擊。夜間,叢林中一片黑暗,一陣風過,草木搖動,颯颯有聲,似乎草叢中有一只猛虎即將躍出。這兩句把“風從虎”的說法化作具體的描繪,將“夜引弓”的場景作了生動的展現。第三、四句,詩人沒有接著寫下去,經過巧妙的剪裁,詩句產生了飛躍,從夜間跳到了“平明”。將軍的箭法如何,詩人不急于回答,待天亮之后,便可真相大白:第二天破曉之后,戰士們去尋找獵物,發現將軍那裝飾著白色羽毛的箭鏃,射進了堅硬的大石頭里去了。不需要詩人正面謳歌,通過箭入石棱的渲染,僅僅用一個“沒”字,就寫出了將軍的善射和膂力。寫主帥便是寫軍隊,有這樣一位英武迅捷、箭法精熟的將領,這一支邊防部隊定然會有信心、有力量,克敵制勝,守衛好邊防。
寫詩同寫文章一樣,應前呼后應,首尾貫通。前面的伏筆,后面要有交代;后面的描寫,前面要有所鋪墊。這首短詩結構嚴密,照應得法,詩人把夜間“引弓”和黎明“尋羽”兩個因果相關的場景作了精心的安排。將軍夜間把箭奮力射了出去,結果如何呢?最后一句作了回答:“沒在石棱中”。詩雖短小卻有頭有尾,絲絲入扣。
上一篇:《塞下曲(其一)·唐·李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塞下曲·唐·李益》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