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保《徠寧果木記》原文|注釋|賞析
昆侖踞西域之勝①,世傳為仙人出入之所,嘉樹②珍果,萃③于其地。徠寧④地近昆侖,得其余氣,多暖而少寒,以故果木之勝甲天下⑤。桃、杏、葡萄,梨、棗、蘋婆⑥,林檎⑦、櫻桃,俱極香美無論矣。桑椹大可徑寸⑧,色白如玉,味甘如蜜。冰蘋婆尤為異品,形如內(nèi)地蘋婆,而瑩然無滓⑨,表里照徹⑩如水晶,味香烈(11)而極甘,別城無此種。又有所謂甌桲(12)者,似山東木梨(13)而大,香如木瓜(14),以蜜漬(15)之,甘酸如山查(16)而香過之,真異種也。
嗚呼!以此珍果,如生于中土(17),移入神京(18),必能供明堂(19)、饗清廟(20),供上方之饌(21),擅華林之春(22);其次亦得為卿士大夫(23)所共嘗,文人學(xué)士所爭賞。乃生于窮荒回紇(24)之地,食之者不知其味,嗅之者不聞其香,甚至珍品與羊胛(25)共烹,名園與馬櫪(26)為伍,物之不得其地,至此已極,不大可痛惜乎哉?
或曰:“八埏(27)之外,人蠢而物靈,山川清淑之氣多鐘于草木(28),以補人之不足。”是說也,余姑存而不論(29)。
(《惟清齋全集·梅庵文鈔》)
注釋 ①昆侖踞西域之勝——昆侖:中國最大的山脈,綿亙于新疆、西藏和青海。踞:蹲、坐。西域:漢以來代指新疆和中亞細亞等地。勝:優(yōu)美的景物、境界,這里指勝地。②嘉樹——樹之美者。③萃——聚集。④徠(lai)寧——古代新疆的一個城池,即今南疆西部的疏勒縣城。⑤甲天下——在天下數(shù)第一。⑥蘋婆——蘋果。⑦林檎(qin)——一名“沙果”,又名“花紅”。薔薇科,落葉小喬木,花在花蕾時呈紅色,果味似蘋果。⑧桑椹大可徑寸——桑椹(shen):桑樹的果實。徑寸:長一寸。⑨瑩然無滓(zi)——光潔透明,沒有渣滓。⑩表里照徹——里外透明。(11)烈——氣味濃厚。(12)甌桲(ou bo)——即“溫桲”,果實黃綠,形狀如梨,味甘酸,可食用。(13)木梨——不詳。山東煙臺梨馳名中外,或許此梨之異名。(14)木瓜——落葉灌木,此指木瓜果實。它的果實呈長橢圓形,有濃烈的香味,可入藥。(15)漬(zi)——浸。(16)山查——即“山楂”,這里指其果實。(17)中土——中原地區(qū)。(18)神京——京城。(19)明堂——古代帝王舉行大典禮(如祀天、祭祖、受朝賀等)的地方。(20)饗清廟——奉獻給帝王的宗廟。饗(xiang):請人享受。(21)上方之饌——上方:同“尚方”,漢代所設(shè)官署名,掌管宮中服用之物。饌(zhuan):飲食。(22)擅華林之春——種植在華林園,獨占園中春色。擅:據(jù)而有之。華林:初名“芳林苑”,三國魏文帝建于河南洛陽。(23)卿士大夫——卿: 古代政府高級官員。士大夫:古代泛指官僚階層或有聲望的讀書人。(24)回紇(he)——中國古民族名,唐以后散居于新疆一帶。(25)羊胛(jia)——羊的肩胛,代指羊肉。(26)馬櫪——馬槽。(27)八埏——地的八方(東、西、南、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的邊際。埏(yan): 邊際。(28)山川清淑之氣多鐘于草木——清淑之氣,清澈美好的靈氣。鐘: 聚。(29)余姑存而不論——我姑且把這種說法放在一旁,不加評論。存而不論:保留起來,不加評論。《莊子·齊物論》: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
賞析 《徠寧果木記》,從描寫徠寧的“嘉樹珍果”生發(fā)開來,借議論“物之不得其地”,以致“珍品與羊胛同烹,名園與馬櫪為伍”,透露出作者懷才不遇的弦外之音。這種寫法,顯然受到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山水游記的啟迪。柳宗元的山水游記不是純客觀地描山摹水,而是借山山水水抒寫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山光水色中閃現(xiàn)著作者的身影。如著名的《永州八記》之一《鈷鉧潭西小丘記》,寫美不勝收的小丘卻棄于荒僻之地,寄寓個人的身世之感。但他畢竟是記其所游山水,是地道的“游記”。而鐵保的這篇《徠寧果木記》則所記非“游”,只是以“徠寧果木”借題發(fā)揮,記的完全是自己的感嘆,“徠寧果木”不過是一種因由而已,是一篇兼有文學(xué)和政論兩重因素的“雜文”。
這篇雜文描述物產(chǎn)不純以形象出現(xiàn),也用推理,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水乳般交融在一起。對徠寧果木中幾種異品的色、香、味重彩渲染,在于為下面的感嘆作鋪墊:
嗚呼! 以此珍果,如生于中土,移入神京,必能供明堂,饗清廟,供上方之饌,擅華林之春; 其次亦得為卿士大夫所共嘗,文人學(xué)士所爭賞。然而,卻“生于窮荒回紇之地”,不僅無人觀其色、聞其香、品其味,以致使“珍品與羊胛同烹,名園與馬櫪為伍”。從這些話語中,我們不難辨出其弦外之音: 為有才能而未能處于適當(dāng)位置的人抱不平。這就是所謂 “借題發(fā)揮”的寫法。最后的附筆,“人蠢而物靈,山川清淑之氣多鐘于草木”,本來是不值一駁的謬說,卻偏要引錄下來,“存而不論”,更加重了作者的感慨,使文章余味不盡。
整篇文章,宛轉(zhuǎn)曲達,韻味深長: 一方面,縱橫揮灑,筆墨不拘一格; 一方面,幽默潑辣,理趣情趣兼有。前者顯于形外,后者蘊于文內(nèi)。這就是通常所謂“雜文味”。
上一篇:鐘嗣成《錄鬼簿序》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陳傅良《怒蛙說》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