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尚志齋說》原文|注釋|賞析
亦嘗觀于射乎②?正鵠者③,射者之所志也④。于是良爾弓、直爾矢、養爾氣、畜爾力、正爾身、守爾法而臨之⑤,挽必圓⑥,視必審,發必決,求中乎正鵠而已矣。正鵠之不立,則無專一之趣鄉⑦,則雖有善器強力,茫茫然將安所施哉?況乎弛焉以嬉⑧,嫚焉以發,初無定的,亦不期于必中者,其君子絕之⑨,不與為偶⑩,以其無志也。善為學者,茍知此說,其亦可以少警矣乎?
夫學者之欲至于圣賢,猶射者之求中夫正鵠也。不以圣賢為準的而學者(11),是不立正鵠而射者也。志無定向,則泛濫茫洋(12),無所底止,其不為妄人者幾希(13) !此立志之最先者也(14)。既有定向,則求所以至之之道焉(15),尤非有志者不能也。是故從師、取友、讀書、窮理(16),皆求至之事也。于是平居無事之時,此志未嘗慢也;應事接物之際,此志未嘗亂也;安逸順適,志不為喪;患難憂戚,志不為懾(17):必求達吾之欲至而后已。此立志始終不可渝者也(18)。是故志茍立矣,雖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19),事竟成。又曰: 用志不分(20),乃凝于神。此之謂也。志茍不立,雖細微之事,猶無可成之理,況為學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縱之資,其始學也,猶必曰志(21),況吾黨小子之至愚極困者乎(22) ?其不可不以尚志為至要至急也,審矣(23)。
今大司寇之上士浚儀黃君之善教子也(24),和而有制(25),嚴而不離,嘗遣濟也受業于予(26)。濟也請題其齋居以自勵(27),因為書“尚志”二字以贈之(28)。他日暫還其鄉,又來求說(29),援筆書所欲言(30),不覺其煩也。濟也尚思立志乎哉(31)!
(《道園學古錄》)
注釋 ①尚志——高尚其志。語出《孟子·盡心上》: “王子墊問曰:‘士何事?’孟子曰: ‘尚志’。” ②“亦嘗”句——(你)也曾看過射箭嗎?③正鵠(zheng gu)——箭靶。布制稱“正”,皮制稱“鵠”。④志——標記。⑤“于是”句——良爾弓:指射者把弓整好。此處“爾”泛指射者。直爾矢:把箭弄直。養爾氣:養足內氣。畜爾力:聚積氣力。畜:通“蓄”。守爾法:指遵循射箭的法則。臨之:面對著它。⑥“挽必圓”三句——拉弓必須拉滿成圓形,瞄準必須審慎仔細,發射必須果決。⑦趣鄉——即趨向,指目標。⑧“弛焉以嬉”四句——松松垮垮地把射箭當游戲,漫不經心地發射,事前無固定的目標,也不期望一定射中的人。⑨絕——指斷絕來往。⑩為偶——結伴,交往。(11)準的——標準。(12)“泛濫”二句——在茫茫海洋里隨波漂流,永無終止。(13)“其不為”句——妄人,愚妄無知的人。幾希:很少。(14)最先——第一步。(15)求所以至之之道——探求如何達到它的方法。(16)“是故”句——取友:選擇益友。窮理:窮究事物的道理。(17)慢——怠忽。懾(she)——恐懼,引申為嚇退。(18)渝——改變。(19)“有志者”二句——語出漢光武帝劉秀《臨淄勞耿弇》篇。竟:終于。(20)“用志”二句——志向專一,才能集中精神。語出《莊子·達生》所載孔子告弟子語。
(21)“昔者”三句——夫子: 指孔子。生知: 生而知之(按: 實際上孔子認為自己并非生而知之)。天縱: 天之所使,即上天所賦予。語出《論語·子罕》:“太宰問于子貢曰: ‘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 子貢曰: ‘固天縱之將圣,又多能也。’ ”資: 資質、稟賦。曰志: 此指《論語·為政》所記孔子語:“吾十有五而志于學。”(22)“況吾黨”句——吾黨,我輩。至: 極。困: 指有所不通。《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23)審矣——是很清楚明白的了。(24)“今大司寇”句——大司寇,原為周代刑官,后借稱刑部尚書。大司寇之上士,指刑部尚書屬下的高級僚佐。浚儀: 古縣名,今屬河南開封市。黃君,名不詳。(25)“和而”二句——溫和而有法度,嚴厲而不背離事理。(26)“嘗遣”句——嘗遣: 曾派。濟: “黃君”之子,似名濟。受業: 從師學習。(27)齋居: 讀書和居住合而為一的房舍。(28)因——于是,就。(29)又來求說——又來求我寫一篇解說文。說,文體名。(30)“援筆”二句——我提筆寫下想說的話,不覺寫得很拉雜。(31)“濟也”句——濟呀,該認真考慮立志問題了吧。尚: 表勸勉語氣。
賞析 在元代,虞集是位名動朝野的文章大家。歐陽玄為其文集作序說: “其著作法度謹嚴, 辭指精覈(核)”, “一時宗廟朝廷之典冊,公卿大夫之碑板,咸出公手”,“山林之人,逢掖之士(指士人),得其贈言如獲拱璧”。這篇《尚志齋說》,就是他應弟子黃濟之請,寫給這個弟子的一篇“說”體贈言。文中以射箭須對準箭靶為喻,反復說明學習必須有明確的目標,高尚的志向,指出志之不篤,習之不專,則學業無成,深刻闡述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這篇文章在今天仍然對人們具有啟迪作用。它講的雖是勵志求學之道,其教育作用卻不限于此。文章告訴我們,不論要完成何種事業,都必須樹立崇高的目標,立下堅定的志向。
說理的綿密和親切,是本文寫作上的明顯特色。所謂綿密,兼指文章結構的謹嚴和論說事理的周密。本文分為三個層次來寫。第一層是以射箭之道設喻,圍繞著箭靶對于射者的重要性進行闡發和論述。段末以“善為學者,茍知此說,其亦可以少警矣乎”一轉,很自然地過渡到文章的中心上來。第二層是文章的主體,逐層論說樹立高尚而堅定的志向對于學習的重要性。作者先說求學的第一步是要志有定向,才不致“泛濫茫洋,無所底止”; 次說“既有定向”,才能談得上探求“所以至之之道”; 再說無論身處順境逆境,志向崇高方能矢志不移,“必求達吾之欲至而后已”; 最后引出萬世師表孔夫子的言行,作為立志求學者的榜樣。如此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就把道理說得詳盡而周密,誠所謂“其不可不以尚志為至要至急也,審矣”。文章的第三層,是簡要交代本文的由來。全文既有精當的比譬,又有綿密細致的說理,以一環緊扣一環的十分經濟的文字,說明了一個很深刻的道理,足以發人深省。
本文的說理,用的是啟發的方式,勉勵的口吻,給人一種循循善誘的親切感。“亦嘗觀于射乎”,文中以這樣的提問開頭,即顯出一位善于誘導的師長與弟子親切交談的口氣。接著又不厭其煩地反復譬說,表現出諄諄教誨的師長風范和情意。最后以期許勉勵作結,“濟也尚思立志乎哉”一句,語氣舒緩而期望殷殷。論說事理,切忌板著面孔作枯燥說教,而要善于委婉誘導,以真情感人。象本文這樣的親切自然,就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上一篇:梁啟超《少年中國說》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元好問《市隱齋記》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