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名世《醉鄉記》原文|注釋|賞析
昔余嘗至一鄉,輒頹然靡然①,昏昏冥冥②,天地為之易位,日月為之失明,目為之眩③,心為之荒惑④,體為之敗亂。問之人: “是何鄉也?” 曰: “酣適之方⑤,甘旨之嘗⑥,以徜以徉⑦,是為醉鄉?!?/p>
嗚呼!是為醉鄉也歟?古之人不余欺⑧也!吾嘗聞夫劉伶、阮籍⑨之徒矣。當是時,神州陸沉⑩,中原鼎沸(11),而天下之人,放縱恣肆(12),淋漓顛倒(13),相率(14)入醉鄉不已。而以吾所見,其間未嘗有可樂者?;蛞詾榭梢越鈶n云爾(15)。夫憂之可以解者,非真憂也。夫果有其憂焉,抑亦(16)必不解也。況醉鄉實不能解其憂也,然則入醉鄉者,皆無有憂也。
嗚呼! 自劉、阮以來,醉鄉遍天下。醉鄉有人,天下無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頹墮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豈無其人者歟?而荒惑敗亂者率(17)指以為笑,則真醉鄉之徒也已!
(《南山集》)
注釋 ①輒頹然靡然——就委靡不振。然:……的樣子。②昏昏冥冥——糊里糊涂。③?!刍ā"芑幕蟆暮觥⒚詠y。⑤酣適之方——舒適暢快的地方。⑥甘旨之嘗——有美酒佳肴可以嘗到。甘旨:本指美好的食品。⑦以徜以徉——自由自在地走來走去。以:連詞。徜徉(chang yang):徘徊、盤旋。⑧不余欺——“不欺余’的倒裝句。⑨劉伶,阮籍——都是曹魏人,生當亂世,為澆愁、避禍經常醉酒徉狂。這里借此任性縱酒之徒。⑩神州陸沉——中華大地沉陷,比喻國家陷入災難。(11)中原鼎沸——國家局勢動蕩不安。中原:本指河南、河北一帶,代指中國。鼎沸: 形容局勢不安定,如鼎水沸騰。(12)放縱恣肆——任性而為,無所顧忌。(13)淋漓顛倒——酩酊大醉,神智不清的樣子。淋漓:形容充盛、酣暢。顛倒:形容心神錯亂。(14)相率——相互牽引。(15)云爾——語氣詞。有“據說如此”之意。(16)抑亦——卻也。(17)率——常,都。
賞析 文章一開頭似乎是描寫“我”進入醉鄉之后醉酒的情形。通讀全文,就會領悟到,作者筆下的“醉鄉”就是清代社會的縮影;“我”的醉態是當時社會的病態。清初,統治者清除異端思想,泯滅反清意識,一方面以理學教條來束縛文人的思想,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壓“貳心”、“狂?!敝?,使許多人赍志以歿,造成“萬馬齊喑”的局面。戴名世在《與劉大山書》中就曾說: “仆古文多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人,恐以言語獲罪。”在作者看來,當時的社會“輒頹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為之易位,日月為之失明”;許多人在充滿恐怖的時代氣氛中“目為之眩,心為之荒惑,體為之敗亂”,內心的憤懣只有問酒買醉,神智木然,才能“以徜以徉”。
中國為什么會變成“醉鄉”?他從“歷史”上請來以飲酒名世的劉伶、阮籍,分析了他們縱酒放蕩的原因: “當是時,神州陸沉,中原鼎沸,而天下之人,放縱恣肆,淋漓顛倒,相率入醉鄉不已。”劉、阮等“竹林七賢”們對司馬氏濫施殺戮的黑暗統治不滿,進入“醉鄉”。不言而喻,當今處處“醉鄉”也是愛新覺羅氏一手造成的。所以,進入“醉鄉” “非真憂也”,“皆無有憂也”。相反,真有憂,也不會進入“醉鄉”,“況醉鄉實不能解其憂也”。
文章最后指出,如果進入“醉鄉”的越多,有志之士就越少。那些“昏昏然,冥冥然,頹墮委靡,入而不知出”的人,自己“荒惑敗亂”卻譏笑不入“醉鄉”的人,實在是“真醉鄉之徒”——是喪失志節、醉生夢死的無恥之徒。
全文虛寫與實寫結合,描寫與議論結合。筆調靈活,意味深長。虛寫醉鄉,實寫現實; 字字不離開醉鄉,句句不離開現實。綿里藏針,針砭時弊。這就造成一種寓意深邃的含蓄之美。這種含蓄美的造成,第一段對“醉鄉”的形象描繪起了“鋪墊”作用。在這個基礎上,第二、三段“指桑罵槐”,大發議論,卻被“醉鄉”掩飾起來。議論本身同樣是虛虛實實: 虛議“醉鄉”,實議現實。借用宋歐陽修“醉翁之意不在酒” ( 《醉翁亭記》 )的話頭正好可以概括這篇雜文的藝術風格及其思想意義。
上一篇:江盈科《造酒》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夏衍《野草》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