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袁宏道2
聞長孺病甚,念念。若長孺死,東南風雅盡矣,能無念耶?弟作令備極丑態3,不可名狀。大約遇上官則奴,候過客則妓4,治錢谷則倉老人5,諭百姓則保山婆6。一日之間,百暖百寒,乍陰乍陽,人間惡趣,令一身嘗盡矣。苦哉! 毒哉7!家弟秋間欲過吳8,亦只好冷坐衙齋,看詩讀書,不得如往時攜侯子登虎丘山故事也9。近日游興發不10? 茂苑主人雖無錢可贈客子11,然尚有酒可醉,茶可飲,太湖一勺水可游,洞庭一塊石可登,不大落寞也。如何?
1 丘長孺:作者友人,善詩工畫。2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明代文學家,與兄宗道、弟中道合稱“三袁”。有《袁中郎全集》。3令:縣令。當時作者任吳縣令。4候:侍奉。5治:管理。倉老人:管倉庫的老人。6諭:曉諭。保山婆:媒婆。7毒:痛恨。8家弟:指袁中道。吳:今蘇州。9侯子:姓侯的朋友。虎丘山:蘇州名勝地。故事:舊日之事。10不:同“否”。11茂苑主人:作者自稱。茂苑是長洲的別稱,長洲本是吳縣的一部分,作者為吳令,故自稱茂苑主人。
【析點】 這是明神宗萬歷二十三年(1595)作者任吳縣縣令時寫給友人的一封信。
在中國封建官僚寶塔形結構中,七品縣令處在最下層。他既要統治一方百姓,又要受無數上級官吏的役使。要在這種猶如夾縫的困境中生存,對一生清廉素性灑脫的袁宏道來說,終日便只有疲于奔命地應付,其苦自不堪言。作者信中以自己的切身感受道出了做縣令的苦況。宏道擇取四種不同的場合,分別以“奴”、“妓”、“倉老人”和“保山婆”四類人物狀為縣令之丑態,比擬生動,惟妙惟肖;“百暖百寒,乍陰乍陽,人間惡趣”,一日之內一身嘗盡,則訴為縣令之苦衷,入木三分,酣暢淋漓,反映了作者對當時黑暗官場的不滿情緒。信中作者所表現出的光明峻潔的人格,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彭澤令陶淵明、“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的封丘尉高適以及“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等人在精神上是一脈相通的。信末作者苦中求樂,邀長孺再游吳地風光,表露出對友人的眷戀之情,真摯而自然。吳縣當時是江南人文薈萃之地,宏道在此把衙門權作為雅集之堂,結識文人學士,并首次樹起了“三袁”文學革新的旗幟——“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見《敘小修詩》)。這封信文字流麗清新,語言創意獨出,文中有人,充分體現了這一文學主張。
上一篇:《不欺人》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與人書》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