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趙執信·望匡廬不可見》原文賞析
香爐煙散半湖云,舟入荷陂水又分。卻羨沙頭雙白鷺,潛隨明月過匡君。
詩題《望匡廬不可見》,重點寫一個“望”字。四句詩,一句寫望中迷蒙之景;二句寫望之彌遠的惆悵;三、四句寫極望之情。在章法上,與杜甫《望岳》相仿佛。“望”的立足點在小船。詩人舟行經鄱陽湖,遠望廬山而不及登臨,詩寫的就是這種眼里煙云,望中心境。
廬山在南,鄱陽在北,距離那么遠,如何把兩地聯系起來,以表現“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情?詩人選用了煙云、白鷺、明月三者作媒介,構思很具匠心。首句“香爐”指廬山香爐峰,“湖”即鄱陽湖。“香爐煙散半湖云”,以煙化為云巧妙地聯結兩地。香爐峰因終年云霧繚繞而得名,并非真有仙人在山上燒香而散發煙霧。詩人卻從“香爐”二字生發聯想,懸擬出爐中瑞煙千頃,散入鄱陽。化作半湖云靄,概括地寫出霧里廬山,暗點題中“不見”二字。不見廬山,令人失望; 但眼前這半湖云靄,既是香爐峰上飄來的煙霧,也就算略親山色,堪慰遠懷了。這個起句,把廬山寫得似遠似近,依稀仿佛,極具神韻。
第二句“舟入荷陂水又分”,“荷陂”是湖中地名; “水又分”指詩人乘坐的船經過荷陂后將另人港漢河道,距廬山愈來愈遠。一個“又”字,隱然道出瞻望彌切的心情。這一、二兩句,寫望中湖光山色,移步換形,很有層次。
三、四句“卻羨沙頭雙白鷺,潛隨明月過匡君”,極望生情,翻出一個新的境界,是全詩警策之所在。“卻羨”二字,緊承上句作一陡轉。舟行水分,愈走愈遠,因望之不見而羨及雙禽。“卻”字承上啟下,很有跳蕩翻騰的力量。這一雙白鷺有幸潛隨明月,飛入匡廬,去看望匡君,反襯自己身不能至的悵惆,這就是上文說的極望之情。這里,詩人用 “白鷺”“明月”把鄱陽、廬山兩地聯結。但湖上之物,所見者絕不僅僅白鷺而已。杜甫《望岳》,寫極望之情,僅說“決眥入歸鳥”,并沒有特指什么鳥; 何以詩人單單選了 “白鷺”這一意象入詩?又為什么說白鷺“潛隨明月”?難道僅僅出于寫實,他看見的確實是一雙白鷺? 因為白鷺之飛不聞聲,乃云“潛隨明月”?或者說,詩人心有所屬,意有所動,故而托此白鷺明月之意象以展示詩心?這是賞玩中值得留心的所在。否則,這首詩的佳勝,就難以品味了。
弄清這個問題,得從前人使用 “明月”這一意象說起。李白遙寄王昌齡的詩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懷友之心托諸明月,是因其心皎潔,其意幽深,其情浩瀚,而這時王昌齡正蒙不潔之名,白璧之污,因此以明月為愁心的載體,使情與物融為一體,互為表里,互相襯托,以取得和諧統一的藝術效果。王安石《泊船瓜洲》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他何以預見還家之日必定是晚上,而且一定在月下?窺其詩心,也是用明月之皎潔以襯出自己 “此心如月” 的情操,獨來獨往,不矜不伐的氣質。由此可見,詩中明月,往往不僅是客觀物象,而是一種意象。
這就回到趙執信這首詩中“雙白鷺”和“潛隨明月”的意蘊上來了。“白鷺”之形近鶴,是一種高視闊步,純潔高雅的禽鳥。這一雙白鷺托身于白的沙洲之上,更顯出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節操; 白鷺潛飛入山,“潛”字見其不矜不伐,意態又極安詳; 隨明月偕行,更見出一片澄明圣潔。白鷺之高潔,浩月之澄明,匡廬之神秘,三者融合,鑄就了一個崇高圣潔的境界。詩人自削職后,或漫游,或鄉居,其心如水,其志如月。現在對白鷺潛飛而興羨,正因為他清白的胸懷與潛飛的白鷺這一意象和諧統一而形成了一種清高幽悄的意境。這正是這首小詩最耐咀嚼品味的地方。
上一篇:古詩《沈德潛·有感》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元好問·論詩(錄)·望帝春心托杜鵑》原文賞析